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2007-2011年对青海澜沧江上游水系的香曲、扎曲、子曲、巴曲进行了水生生物调查,共采集到浮游植物4门、53种,香曲、扎曲、子曲的浮游植物数量分别为13.85 × 104~34.20×104个/L、4.75 × 104~ 38.00 × 104个/L、22.17×104~ 206.93×104个/L,相应的生物量为0.2197 ~0.3489 mg/L、0.1316 ~0.2456 mg/L、0.1597~1.1260 mg/L;浮游动物24种,香曲、扎曲、子曲的浮游动物数量分别为2.7 ~4.8个/L、1.1 ~ 26.6个/L、0.69~19.49个/L,生物量为0.0080 ~0.0720 rng/L、0.0106 ~0.0564 mg/L、0.0003 ~0.0165 mg/L;底栖动物采集到16种;鱼类采集到6种,裸腹叶须鱼(Ptychobarbus kaznakovi)和前腹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anteroventris)为优势种,鱼类生物多样性指数不高;初步探讨了渔业资源的变化,分析了其资源受威胁的因素,提出了保护与合理利用澜沧江水生生物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地域辽阔,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形成了水生浮游动植物-水生昆虫-鱼类-鸟类-湿地的复合生态共生体系,其中土著鱼类在该生态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介绍了青海省50种土著鱼类的种类、分布水域、濒危状况,并提出了一些保护建议:设立青海省重要渔业资源禁渔区(包括玛柯河水域常年禁渔区及种质资源保护区;长江通大河段、澜沧江上游常年禁渔区;青海湖、扎陵湖、鄂陵湖、星宿海禁渔区等);利用现有增殖放流设施加大土著鱼类的增殖放流;进一步加强青海省黄河段水利水电工程渔业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及补偿机制的研究;开展渔业环境监测工作;加强多方合作筹措保护资金. 相似文献
5.
6.
川陕哲罗鲑的生存危机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陕哲罗鲑(HuchobleekeriKimura)为我国特有种,属国家Ⅱ级保护动物,青海省渔业环境监测站于1998年、2001年、2002年、2003年对川陕哲罗鲑开展多次专项调查,发现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川陕哲罗鲑在青海、陕西、四川有广泛分布,目前仅在青海与四川交界处不足80km的玛柯河有分布,且数量极为稀少。通过对川陕哲罗鲑及其栖息地的实地考察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了川陕哲罗鲑分布的历史变化,数量锐减的原因,并就保护川陕哲罗鲑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8.
玛柯河川陕哲罗鲑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直接威胁川陕哲罗鲑生存。另外水域中重金属离子可通过生物富集作用而遗留在川陕哲罗鲑等水生生物体内,最终殃及人类。4、水利工程在玛柯河先后修建过数座拦河水坝,但都被冲毁。现有拦河水坝距班玛县城玛柯河下游42公里处,为仁钦果水电站所有,该水电站已于1998年建成投入使用。修建拦河坝,不仅阻断产卵、繁殖、索饵、洄游通道,而且还严重破坏天然产卵场。产卵场破坏及生存环境恶化都会抑制川陕哲罗鲑繁殖行为,从而抑制种群数量恢复和增长。5、自然生态环境改变玛柯河两岸原生长着茂密森林。自开发以来,林区森林被过度砍伐,由此产生地表植… 相似文献
9.
对采于青海省玛柯河的6尾黄石爬(鱼兆)和四川省都江堰的1尾青石爬(鱼兆)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Cyt b)基因进行了PCR扩增并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黄石爬(鱼兆)6个个体均属同一单倍型。在Cyt b基因全长1140 bp中,2种鱼类存在29个变异位点(2.54%),其中23个(79.3%)突变位点为转换,6个(20.7%)突变位点为颠换。2种鱼类序列差异偏低,提示分化较晚,致使物种间在Cyt b基因上未能积累丰富的碱基变异。黄石爬(鱼兆)遗传多样度较低,可能与其栖息环境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0.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直接测序方法获得了齐口裂腹鱼玛柯河和大渡河2个种群25个个体线粒体DNA(mtDNA)细胞色素b(Cyt b)基因的全序列(1140 bp),分析了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25个序列经比对后,发现12个(1.05%)多态性位点,共定义了8个单倍型,其中有一个单倍型(hp2)为2个种群所共享.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齐口裂腹鱼玛柯河种群的单倍型多样度(h =0.5606±0.1540)和核苷酸多样度(π =0.0007±0.0005)均明显偏低,这可能与近年来自然环境的恶化及人为活动的影响有关.系统发育分析和AMOVA分析结果综合表明,齐口裂腹鱼玛柯河种群与大渡河种群的基因交流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自然种群出现明显的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