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四种植物蛋白对黄颡鱼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鱼粉为对照,研究了饲料中分别添加25%和50%的豆粕、花生粕、菜粕和棉粕这4种植物蛋白时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肠道形态结构的变化。试验鱼初始体重为(22.95±0.35)g,饲养8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植物蛋白添加水平在25%时,豆粕组黄颡鱼的肠道组织结构没有明显变化;花生粕组肠黏膜上皮细胞之间界限不清晰,空泡较多。黏膜下层有所增厚,但未见淋巴细胞浸润。菜粕组和棉粕组肠道黏膜高度均显著下降,且棉粕组黏膜下层增厚,上皮内有淋巴细胞浸润,肌层也显著变薄。添加水平达到50%时,各试验组黄颡鱼中肠结构均产生明显变化。从蛋白质效率看,50%的豆粕组和棉籽粕组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而50%花生粕组和菜粕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上述结果表明:黄颡鱼肠道对饲料植物蛋白种类和添加量很敏感,4种植物蛋白选用时,豆粕和棉粕要优于花生粕和菜粕,花生粕、棉粕、菜粕的安全添加量应在25%以下,豆粕应在50%以下,适宜添加量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为了在相同配方体系下研究团头鲂两个生长阶段对饲料中蛋白/脂肪比的需要量,以初均重为(35.07±0.45)g(幼鱼)、(101.65±1.82)g(育成鱼)两个阶段的团头鲂为实验鱼,以秘鲁鱼粉、酪蛋白、大豆磷脂、豆油等原料配制半纯化饲料,在蛋白质26.93%~35.63%、脂肪10.24%~3.35%范围内,设置蛋白/脂肪比浓度分别为2.63、3.20、4.07、5.33、7.25和10.64共6组饲料。分别在池塘网箱养殖85和56 d,每组实验鱼设置4个平行。结果发现,随着饲料蛋白/脂肪比水平的增加,两个阶段的团头鲂体质量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沉积率(PDR)、能量保留率(ERR)总体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均在饲料蛋白/脂肪比为5.33组达到最高;饲料系数(FCR)则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均在饲料蛋白/脂肪比为5.33组达到最低。分别以实验鱼特定生长率(SGR)、饲料系数(FCR)、蛋白质沉积率(PDR)及能量保留率(ERR)作为评价指标,经过回归分析可知,幼鱼阶段团头鲂对饲料中蛋白/脂肪比需要量为6.09~7.58,适宜蛋白质水平为32.83%~33.98%、脂肪水平为4.48%~5.39%;在日均摄食量为5.06 g/100 g体质量的条件下,团头鲂幼鱼对饲料蛋白质每日需要量为1.66~1.72 g/100 g体质量,对饲料脂肪每日需要量为0.23~0.27 g/100 g体质量。育成鱼阶段团头鲂对饲料中蛋白/脂肪比需要量为4.03~4.34,适宜蛋白质水平为30.19%~30.72%、脂肪水平为7.07%~7.49%。在日均摄食量为3.61 g/100 g体质量的条件下,团头鲂育成鱼对饲料蛋白质每日需要量为1.09~1.11 g/100 g体质量,对饲料脂肪每日需要量为0.26~0.27 g/100 g体质量。 相似文献
3.
4.
5.
笔者从事甲鱼池塘养殖多年,经过精心管理,甲鱼的成活率达90%左右,增重1倍以上,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三疣梭子蟹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梭子蟹科、梭子蟹属,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该蟹广泛分布我国沿海,其中以福建、浙江、山东沿海最多。近年来,由于沿海渔民的滥捕滥捞,梭子蟹自然资源急剧衰退,使捕捞季节梭子蟹蟹汛无法形成,其商品价值倍增,人工养殖迅速兴起。随着养殖 相似文献
7.
翘嘴红鲌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各水域,是闻名遐迩的"太湖三白"之一,我国平原诸水系均产。翘嘴红鲌属中、上层大型淡水经济鱼类,行动迅猛,善于跳跃,性情暴躁,容易受惊,拉网时,可"飞"越1m多高的屏障。野生捕获的成鱼很难存活,多以冰鲜鱼状态运销。所以郑州市场及各大酒店还没有鲜活鱼销售。 相似文献
8.
以一株自筛选的光合细菌为试验对象,通过设置不同浓度处理组(菌液添加浓度分别为7.5×10~2、1.5×10~3、3×10~3、6×10~3、9×10~3、1.2×10~4、1.5×10~4 cell/mL),并以无添加组为空白对照,检测其对罗非鱼池塘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COD)及氨态氮(NH~+_4-N)、亚硝态氮(NO~-_2-N)含量的影响,研究其对水产养殖水质的净化效果。试验周期为9 d。结果显示:各处理组水体的COD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先降低后升高,NH~+_4-N含量随着时间的延长先上升后下降,NO~-_2-N含量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结果表明,该光合细菌以1.5×10~3~3×10~3 cell/mL施用时,可以有效降低养殖水体的COD和NH~+_4-N含量,但是对于NO~-_2-N没有降解或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听性脑干反应技术, 研究了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的听觉阈值。通过插入皮下的电极记录了10尾胭脂鱼的短纯音听觉诱发电位。结果显示, 在系统最大声强下, 胭脂鱼的听频范围为100~5 000 Hz, 其中对100~2 000 Hz的声音敏感度较高, 最敏感的频率为800 Hz, 听觉阈值约为69.8 dB。随着声强的减小, 胭脂鱼的听性脑干反应波形最大, 振幅减小, 潜伏期延长。将10尾胭脂鱼的阈值平均, 得到了胭脂鱼的听性脑干反应听力图。胭脂鱼的听力图呈“U”形, 属于典型的动物听力曲线。研究胭脂鱼的听觉阈值对胭脂鱼物种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可为评估噪声对胭脂鱼的影响提供数据支持。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