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2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篇 |
综合类 | 51篇 |
水产渔业 | 73篇 |
畜牧兽医 | 10篇 |
出版年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3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21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4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三江自然保护区乡村旅游资源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三江自然保护区乡村旅游资源和开发条件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借鉴特尔菲法形成的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对这一区域的乡村旅游资源与发展条件进行了科学评价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三江自然保护区乡村性指数特征为5.89,属于中等乡村,开发乡村旅游有一定潜力。 相似文献
2.
2008年4~5月对兴凯湖自然保护区极北鲵的产卵场所和产卵习性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极北鲵适宜在水深为10~70cm、多枯草的沼泽区域产卵;多数极北鲵产出2条胶囊质的卵袋(占79.3%),少数只产1条卵袋(占12.1%)或3条卵袋(8.6%);每个卵袋内含有受精卵数为23~98(M=64.3)个;极北鲵产卵时的水温为4~19.5℃,产卵时间为4月15 13到23日,产卵期9d,产卵的高峰期在4月17日到20日,为4d;极北鲵在产卵时对水深有一定的选择性,卵袋主要集中分布在11~40cm的水深范围之内;极北鲵的休眠洞穴都在水田的田埂和沼泽沿岸及路边等离水较近的地方.通过室内孵化试验(水温9~23℃、水深10cm)发现极北鲵卵袋的室内孵化率为87.81%.研究发现极北鲵在兴凯湖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分布区为龙王庙核心区和稻田区域.而集中分布区为龙王庙核心区内. 相似文献
3.
目前,南方各省市河蟹的养殖方式主要是:池塘养蟹、湖泊网围养蟹、稻田养蟹、小型湖泊和小型水库养蟹。黑龙江省地处高寒地带,南方比较成熟的技术在该省不能完全适用,需要根据高寒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结合河蟹不同品系的生活习性,研究出一套崭新的养殖技术。1999年开始,我们在高寒地区大水面进行河蟹养殖技术的研究试验,通过三年的摸索,在河蟹品系选择、放养、防逃、捕捞、病害防治、远距离运输、养殖模式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为在高寒地区进行河蟹大规模产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西泉眼水库鱼类多样性与群落结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5月至11月对西泉眼水库鱼类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共调查鱼类3095尾,鉴定出鱼类种类30种,分别隶属于6目11科30属,其中鲤科鱼类21种,占全部种类的70%。并利用Pinkas相对重要性指数(IRI)、Shannon-Weaver多样度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三种分析方法,对水库鱼类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分析。西泉眼水库鱼类Pinkas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析得出,中小型鱼类优势种有3种,分别是池沼公鱼(Hypomesus olidus)、餐(Hemiculter leucisculus)、蛇(Saurogobio dabryi);放养鱼类优势种以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为主。Shannon-Weaver指数(H′)值在0.1373~0.2129之间,Pielou指数(J′)值在0.0404~0.0626之间。总体来说,西泉眼水库鱼类物种多样性偏低,稳定性不高。最后提出了西泉眼水库鱼类物种多样性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对水栉霉的主要养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水栉霉的总糖、粗蛋白质、粗纤维、粗脂肪含量分别为61.69%、29.33%、10.06%、17.56%;含17种氨基酸,总量为15.73%,必需氨基酸总量为6.69%;主要脂肪酸成分为十六烷酸、十八碳二烯酸、油酸、十八烯酸,其相对质量分数分别为17.238%、12.427%、20.666%、24.121%,其中不饱和脂肪酸相对质量分数为67.981%;含有动物生长的多种必需矿物质元素,其中钾、钙、锌含量分别为753、546、900mg/kg。 相似文献
6.
利用1978年MSS多光谱数据、2008年中国资源卫星数据、第2次全国土壤普查数据和2009年土壤野外试验数据,对黑龙江省土壤退化典型地区大庆地区的土壤碳氮储量动态变化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79-2009年30年期间,大庆地区平均土壤碳氮密度分别减小了1.08 kg/m3和0.25 kg/m3;平均土地覆被土壤碳氮密度分别减小了0.57 kg/m3和0.17 kg/m3;土壤总碳氮量分别减少了21.91 × 106 t和50.26×105 t;土地覆被土壤总碳氮量分别减少了11.49×106 t和34.56×105 t.大庆地区土地覆被类型之间的转换和土地退化是导致土壤碳氮库减少的主要原因.大庆地区的土壤平均碳密度低于中国的平均水平,应加强土地保护,防止土壤的进一步退化.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安邦河湿地保护区鼓藻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5年9月,我们对安邦河湿地保护区的鼓藻类进行了调查,共发现鼓藻1科11属24种,其中角星鼓藻属5种,鼓藻属4种,新月藻属3种,其它12种。鼓藻是典型的水环境指示种,根据鼓藻的种类数、稀有性以及生态成熟度来综合评判安邦河湿地保护区鼓藻类的保护价值为6,保护价值中等。 相似文献
8.
以宁夏沙湖(东经106°19′6″~106°24′10″,北纬38°45′17″~38°49′42″)为研究对象,根据湖泊的地理状况布设了8个采样点,分别于2015年、2020年的7份月和10月份在沙湖湿地采样,按照浮游植物功能类群(FG)的划分方法将沙湖优势浮游植物划分16类;应用古生物学统计分析(PAST)软件计算香农-维纳(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皮洛(Pielou)均匀度指数(J),应用统计产品和服务解决方案(SPSS)软件对各样点生物指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应用电子表格软件(Excel)计算丰度、生物量、优势度指数;分析沙湖生态修复前(2015年)、后(2020年)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和生物多样性变化,检验沙湖生态修复效果.结果表明:生态修复后沙湖浮游植物种类增加,由2015年7门38种及其变种增加为2020年8门147种及其变种;藻类丰度与生物量显著增加,7月份最为明显,分别增加了44倍和4倍;优势种,7月份从18种减少至8种,10月份从6种增加至10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由绿藻-硅藻-蓝藻-金藻型,变为蓝藻-绿藻-硅藻型,优势度指数比生态修复前普遍升高,优势功能群中适应富营养环境的种类所占比例下降;生态修复后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H′)降低.对比分析表明,生态修复后的浮游植物群落,虽种类更丰富但存在均匀化现象,仍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而且沙湖存在一定程度的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9.
夏季扎龙湿地底栖动物双向指示种(TWINSPAN)分类与水质生物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夏季对扎龙湿地夏季底栖动物种群结构和水质状况进行了综合研究,期间应用双向指示种(TWINSPAN)分析技术,以7个采样点的数据为基础,对各采样点进行了归纳分类。结果显示:扎龙地区水域可以划分为3个类型,6#翁海排干和7#东升水库污生指数(IBP)最小,水质最好,其次为2#采样点,水质稍差,为轻度污染,1#、3#、4#、5#水质较前两组差,3(#扎龙湖)和5(#龙湖)样点已达到β-中污染,但根据污生指数评价标准分析,扎龙湿地整体水质属于轻污染。 相似文献
10.
高寒地区河蟹养殖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99年在泥河水库采用池塘、网围、大水面3种试验方法,各投入辽蟹扣蟹350kg,规格分别为60 ̄100只/kg、60 ̄100只/kg、160 ̄200只/kg。经150d饲养,个体平均规格分别达到25g、50g、100g。通过3种不同技术模式的比较,确定大水面河蟹养殖是高寒地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