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5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了解摄食行为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个体生长发育以及群体生活的影响,选取12只附肢健全的雄蟹,使用高清摄像头连续6 d记录其在1 h内的摄食行为。结果显示:每天摄食的河蟹比例约50%,第2天的摄食量显著高于另外5 d,第1天摄食反应时间显著高于另外5 d;河蟹摄食连续天数以连续摄食2 d的河蟹数量最多,各连续天数间蟹的摄食量无明显差异,连续摄食6 d的河蟹对饵料反应时间显著高于连续摄食3、4和5 d。河蟹摄食期间使用右螯、左螯和双螯的频率分别为55%、41%和4%。右螯比左螯长的河蟹比例为91.67%。螯长与摄食量无明显相关性,但螯长与体长存在正相关性(R~2=0.968 3,P0.01)。结论:每天摄食的河蟹比例约占一半,平均摄食量约占体重的1.6%;摄食反应时间第1天最高,连续摄食可造成蟹对饵料的反应时间升高。雄性河蟹右螯较长,是摄食期间最常使用的螯肢。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L-色氨酸和褪黑激素(MT)对中华绒螯蟹血糖水平及肝胰腺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实验选取初始体质量为(16.58±2.20)g的雌性中华绒螯蟹,随机分成8组(L-色氨酸和MT处理各4组),实验周期均为30 d。(1)L-色氨酸饲料投喂实验4组:L-色氨酸所占饲料比重分别为0.36%(基础饲料即对照组)、0.47%、0.73%和1.05%(分别记为1、2、3和4组),30 d后分别测定各组蟹的血糖水平及肝胰腺的T-AOC和SOD活性;(2)MT注射实验4组:每组分别在第1天和15天时注射生理盐水(即对照组,C组)和不同剂量的MT 10-6 mol/只(μM组)、10-9 mol/只(nM组)和10-12 mol/只(pM组)。分别于第1天和15天时,收集血淋巴和肝胰腺,分别测定血糖水平、T-AOC和SOD活性。于第30天时,再次收集血淋巴以测定血糖水平。结果显示:不同含量L-色氨酸对中华绒螯蟹血糖水平无明显影响,其血糖含量约为(4.62±0.20)mmol/L。此外,0.73% L-色氨酸的饲料能显著提高肝胰腺SOD活性(82.86±1.07)U/mL;注射MT仅在第1天时对中华绒螯蟹的血糖水平有促进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的方式升高,其中μM组蟹血糖水平高达(7.56±0.36)mmol/L,其值显著高于C、pM和nM组。此外注射MT在第1天时,对肝胰腺T-AOC和SOD活性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μM组蟹肝胰腺T-AOC和SOD活性均显著高于C、pM和nM组。研究表明,饲喂0.73% L-色氨酸的饲料能够提高中华绒螯蟹的抗氧化能力,但对血糖水平的影响不明显;注射10-6 mol/只MT可以在短时间内(1 d)提高中华绒螯蟹的血糖水平和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L-色氨酸和褪黑激素(MT)对中华绒螯蟹血糖水平及肝胰腺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实验选取初始体质量为(16.58±2.20)g的雌性中华绒螯蟹,随机分成8组(L-色氨酸和MT处理各4组),实验周期均为30 d。(1)L-色氨酸饲料投喂实验4组:L-色氨酸所占饲料比重分别为0.36%(基础饲料即对照组)、0.47%、0.73%和1.05%(分别记为1、2、3和4组),30 d后分别测定各组蟹的血糖水平及肝胰腺的T-AOC和SOD活性;(2)MT注射实验4组:每组分别在第1天和15天时注射生理盐水(即对照组,C组)和不同剂量的MT 10–6 mol/只(μM组)、10–9 mol/只(n M组)和10–12 mol/只(p M组)。分别于第1天和15天时,收集血淋巴和肝胰腺,分别测定血糖水平、T-AOC和SOD活性。于第30天时,再次收集血淋巴以测定血糖水平。结果显示:不同含量L-色氨酸对中华绒螯蟹血糖水平无明显影响,其血糖含量约为(4.62±0.20)mmol/L。此外,0.73%L-色氨酸的饲料能显著提高肝胰腺SOD活性(82.86±1.07)U/m L;注射MT仅在第1天时对中华绒螯蟹的血糖水平有促进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的方式升高,其中μM组蟹血糖水平高达(7.56±0.36)mmol/L,其值显著高于C、p M和n M组。此外注射MT在第1天时,对肝胰腺T-AOC和SOD活性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μM组蟹肝胰腺T-AOC和SOD活性均显著高于C、p M和n M组。研究表明,饲喂0.73%L-色氨酸的饲料能够提高中华绒螯蟹的抗氧化能力,但对血糖水平的影响不明显;注射10–6 mol/只MT可以在短时间内(1 d)提高中华绒螯蟹的血糖水平和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4.
性早熟是中华绒螯蟹养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为发掘中华绒螯蟹性早熟相关的重要功能基因,实验采用Illumina Hiseq 2000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了正常与性早熟雌蟹的Y-器官转录组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测序分别获得44 619 538和43 052 958个clean reads,比对发现2655个差异表达基因,Gene Ontology(GO)功能分类分析将文库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归类到3大功能(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的42个类别中。KEGG富集分析将文库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到134条特定的KEGG代谢途径,其中4条是显著性富集,包括酮体合成和降解、丁酸甲酯代谢、神经营养因子信号通路和碱基切除修复通路。通过RNA-seq技术获得了丰富的中华绒螯蟹Y-器官转录组信息,为中华绒螯蟹新基因克隆、性早熟成因与预防和Y-器官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数据。  相似文献   
5.
中华绒螯蟹的血细胞组成、分类及免疫学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中华绒螯蟹血细胞组成、分类及其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细胞化学和细胞酶学分析,并结合细胞形态观察,对中华绒螯蟹血细胞的组成、分类进行了研究。同时,通过人工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血液的总血细胞数(THC)和不同类型血细胞数(DHC)的变化,研究不同类型血细胞在免疫应答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结果显示,依据本实验分类方法,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可以分为4类:大颗粒细胞(G)、中间型颗粒细胞(IG)、小颗粒细胞(SG)和透明细胞(H)。其中小颗粒细胞数量最多,约占33.54%±0.98%,中间型颗粒细胞最少,仅占15.31%±2.01%。4种类型细胞中均含有多糖成分而不含脂质,只有大颗粒细胞在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β-葡萄糖醛酸酶以及酚氧化酶染色中发现阳性反应。此外,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中华绒螯蟹总血细胞数在3 h后明显升高,在6 h达到峰值,约9.57×106个/m L,并显著高于未处理组和生理组;在感染过程中,大颗粒细胞数量明显下降而透明细胞数量明显上升,这种现象在6 h时达到顶峰并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研究表明,在中华绒螯蟹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透明细胞主要通过大量增殖执行吞噬功能来参与免疫应答,而大颗粒细胞主要通过裂解释放胞质中所含免疫相关酶参与免疫反应。其中,各类型细胞之间可能存在相互转化作用,而中间型颗粒细胞为这种转化中的过渡类型。  相似文献   
6.
对野生和养殖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营养成分分别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野生大鳞副泥鳅水分、灰分、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分别为77.30%、1.30%、1.10%、18.10%,养殖大鳞副泥鳅分别为71.80%、1.10%、5.30%、17.20%;18种氨基酸总量野生为17.40%、养殖为15.50%,色氨酸、苯丙氨酸和甘氨酸于养殖个体中稍高于野生个体,其他15种氨基酸均以野生个体的含量稍高;人体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以野生个体的略高,分别为8.03%和6.47%,养殖个体的分别为6.84%和6.02%;野生和养殖大鳞副泥鳅的不饱和脂肪酸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67.13%、77.39%,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别为27.39%和41.65%,DHA+EPA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4.20%和1.59%。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