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5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种黄颡鱼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电泳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颡鱼(Pelteabagrus)又名“黄姑子”、黄腊丁、黄鼓鱼等,在湖南,被称为“黄鸭叫”,隶属于鲶形目科,为广布性鱼类,在我国各大水系均有分布,特别是在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更为集中。黄颡鱼喜栖息于水底层,夜间则游至水上层觅食。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已逐渐成为一特种淡水养殖鱼类,其养殖规模有迅速扩大之势。有关黄颡鱼的研究较多,但主要仅集中于生态研究[1-4],发育研究[5,6]和疾病的防治[7-10]等,对黄颡鱼生理生化、亲缘关系等的研究所见报道极少[11]。鱼类同工酶差异是鱼种间不同生化遗传结构的反映,因此我们对分布于洞庭湖区四种黄颡…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结合柘溪水库网箱养殖对水库水质的影响,以及造成柘溪水库水质恶化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改善养殖环境,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3.
甲氰菊酯对黄鳝的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常温静水实验法,进行甲氰菊酯对黄鳝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甲氰菊酯对黄鳝的半致死浓度(96hLC50)为6.55μg/L安全浓度(SC)为0.66μg/L。黄鳝对甲氰菊酯敏感。  相似文献   
4.
转Hu-IFN-α基因草鱼雌核发育F1的遗传配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张学文等[1]通过分子重组,将人α干扰素(Hu-IFNα)基因编码序列克隆到鲤β肌动蛋白基因启动子下游,构建了能够在鱼体内表达的Hu-IFN-α基因重组分子,然后通过显微注射法将重组基因注射入草鱼1~2细胞期的受精卵内,获得转抗病基因草鱼.此后,该项目研究小组开展了一系列研究[2-6],对转Hu-IFN-α基因草鱼接种草鱼出血病病毒(GCRV991)的攻毒实验表明:转Hu-IFN-α基因草鱼对草鱼出血病病毒的抗性比普通草鱼提高了66%.但是,目前的转基因技术还无法使外源基因在鱼体内进行定点整合,目的基因在鱼体内的整合形式难以确定.  相似文献   
5.
采用显微记数法和使用日立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与贝克曼CX-3电解质分析仪,测定水温14℃、19℃、23℃时虹鳟(Salmoirideus Gibbons)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血清中血糖与矿质元素含量。结果表明:水温从14℃升至23℃,虹鳟血液红细胞数量显著减少;血清中血糖含量在水温19℃时表现为增加、在23℃时又表现为减少;铜元素含量在水温23℃时较14℃时增加84.06%,钾、磷、钙、镁、钠、氯、铁元素含量在水温23℃时较14℃时增幅为1.65%~33.66%。  相似文献   
6.
大鲵嗜水气单胞菌全菌灭活苗的初步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水病为人工饲养的大鲵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主要致病菌为嗜水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能引起多种动物的疾病,该病原菌涉及面广,传播迅速,发病率和致死率均很高,给人类和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水产专业"学研产"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在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技能培养上的不足,结合新世纪水产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本试验较系统地建立并初步应用“学研产实践教学”模式,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重新分配到各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8.
采用显微注射法将人α干扰素(HuIFNα)重组基因转入草鱼Ⅰ~Ⅱ细胞期的受精卵,然后对转化培育出的草鱼个体提取血液总DNA进行PCR和Southern杂交检测及ELISA检测,以研究重组基因在受体基因组上的整合和表达情况。实验结果显示:HuIFNα重组基因能整合在草鱼基因组上,但其整合是随机的,整合位点没有固定区域,而且整合在受体草鱼基因组上的HuIFNα基因的表达率较低,表达水平在个体间有很大差异。大部分转基因个体外源基因表达水平集中在39~74pg/mL之间,表达最高个体HuIFNα浓度为1450pg/mL。  相似文献   
9.
黄颡鱼(Pelteabagrus)又名“黄姑子”、黄腊丁、黄鼓鱼等,在湖南,被称为“黄鸭叫”,隶属于鲶形目科,为广布性鱼类,在我国各大水系均有分布,特别是在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更为集中。黄颡鱼喜栖息于水底层,夜间则游至水上层觅食。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已逐渐成为一特种淡水养殖鱼类,其养殖规模有迅速扩大之势。有关黄颡鱼的研究较多,但主要仅集中于生态研究[1-4],发育研究[5,6]和疾病的防治[7-10]等,对黄颡鱼生理生化、亲缘关系等的研究所见报道极少[11]。鱼类同工酶差异是鱼种间不同生化遗传结构的反映,因此我们对分布于洞庭湖区四种黄颡…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基因的结构特性及其应对GCRV的免疫表达特性,采用RACE技术获得了赤眼鳟TRAF6基因的cDNA全长(共2 621 bp),其中包含5′端非编码区50 bp,开放阅读框1 629 bp,3′端非编码区942 bp;该基因编码542个氨基酸,推导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61670,理论等电点为6.01。SMART结构分析结果显示,TRAF6基因编码的蛋白包含1个RING结构域、2个锌指结构域、1个螺旋卷曲结构域和1个MATH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赤眼鳟TRAF6与团头鲂TRAF6的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TRAF6在赤眼鳟的12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肝脏中的表达量最高,在中肠中的表达量最低;经GCRV感染后,赤眼鳟脾脏和头肾中TRAF6均呈波动上调趋势,在24 h达到峰值,表明TRAF6参与了赤眼鳟抗GCRV的免疫应答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