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2篇 |
免费 | 24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农学 | 26篇 |
2篇 | |
综合类 | 45篇 |
农作物 | 54篇 |
植物保护 | 4篇 |
出版年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10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89~1993年高粱种质资源交换G.A.White等美国高粱研究机构在过去的几年里,积极地引进并研究了许多高粱种质。植物引进局(PIO)已成为美国与其他国家高粱种质双向交流的主要渠道。对一些引进的材料进行抗病和抗虫的快速筛选鉴定,只保留那些具有期... 相似文献
2.
种植密度对先玉335群体子粒灌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2008年在高产田内较大密度处理范围(22500、45000、67500、90000、112500株/hm2)分析玉米品种先玉335群体子粒灌浆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高产密度群体(90 000株/hm2)产量显著高于低密度(22500株/hm2)和超高密度(112500株/hm2)群体。各密度下群体子粒灌浆过程均可用Logistic方程模拟。高产密度的群体子粒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显著高于低密度、超高密度。不同密度群体子粒活跃灌浆期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群体子粒灌浆速率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分析表明,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是粒重渐增期的群体子粒灌浆速率,其次为线性灌浆期的群体子粒灌浆速率,后者与前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提高粒重渐增期的群体子粒灌浆速率对提高群体产量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为了节省水资源和防止土壤水分过度移动可能导致的地下水污染,定期灌溉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生长季之初土壤常处于过饱和的湿润地区,灌溉只作为一种补充时,这种制度尤为正确。减少玉米花前生长期间的水分供应似乎是合理的。现已发现营养生长期水分亏缺对最终产量的伤害低于开花期和灌浆期亏缺的伤害。然而,在植株生长过程中茎叶 相似文献
4.
甜高粱不同节间与全茎秆锤度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相关、偏相关及通径分析,研究了甜高粱辽饲杂3号自上而下各茎节间锤度的关系以及各茎节锤度与茎秆混合锤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自上而下各茎节的锤度呈现出低-高-低的变化趋势,上数第4,5,6节的汁液含糖锤度最高,第1节最低;各节平均值及全株混合锤度总平均值与上数第10,11节锤度值最接近,因此可用上数第10或第11节值代表全株含糖锤度。上数第6,13,7,3,2茎节的锤度对茎秆混合锤度有较大的正直接效应;上数第10茎节的锤度对茎秆混合锤度的正直接效应较小:上数第11,12,4,9茎节的锤度对茎秆混合锤度有较大的负直接效应。 相似文献
5.
6.
高梁若干株形性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高梁的株形性状主要包括株高,叶角和叶向值等,这些性状在F1代均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其中叶向值为负优质,株高的杂种优势最大,但在试验范围内株高与籽粒产量之间没有的相关性,今后育种中可适当降低株高。 相似文献
7.
在相同的生态条件下,进行了玉米和高梁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特点的比较研究.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速度快于高粱,并且较早地进入直线增长阶段.玉米在干物质积累的直线增长阶段中,营养器官生长阶段较短,而高粱的营养器官生长阶段则持续时间较长.玉米子粒灌浆期长于高粱.两作物干重在营养器官上的差异均小于生殖器官上的差异,结果高粱的经济系数小于玉米.干物质的积累和分配与株高有密切的关系.植株越高营养体所占比例越大.全株干物质积累呈S形曲线发展,但用Logistic模型模拟不能真正反映干物质积累的双峰或多峰现象,应进一步研究更适宜的干物质积累模拟型. 相似文献
8.
单株和群体条件下玉米生长发育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单株和群体条件下玉米个体植株生长发育的比较,发现二者在拔节后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各生理指标在群体条件下受到削弱的程度不同,其中以净同化率受削弱最剧,对干物质及产量形成影响最大。群体条件下还使株高增加,茎粗降低,不利于玉米的高产稳产。在生产实践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尽量减少玉米生长发育的不良性改变,这是进一步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以铁杂17号为试验材料,研究种植密度对高粱子粒淀粉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子粒灌浆过程,高粱子粒中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和总淀粉含量均不断增加,在中等适宜密度条件下,成熟期淀粉含量最高.总淀粉积累速率动态呈先增后降的变化,随密度的增加,积累速率有所下降.中、低密度条件下,子粒直链淀粉积累速率有2个快速积累期,即开花后的28d和42d前后;灌浆初期高密度处理的积累速率大,而随着生育进程的发展,低密度处理的积累速率增大.子粒支链淀粉积累速率在开花后的20d和35d前后比较高,末期积累速率减小.灌浆的中期阶段低密度处理的支链淀粉与直链淀粉的比值比较大,灌浆的前期高密度处理的支链淀粉与直链淀粉的比值比较大.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