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25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旨在研究新疆伊犁地区马梨形虫病的流行动态及其影响因素。于2015黏3-6月定点采集了伊犁地区马的213份血样及其体表硬蜱712只,4个月的蜱指数分别为2.22,3.59,5.73,2.28;借助PCR检测马及其体表硬蜱的带虫率,结果显示,被检马匹全血DNA阳性率分别为37.93%,52.17%,53.06%,18.33%;硬蜱带虫率为11.12%,16.67%,20.13%和6.24%。该区4,5月份为马梨形虫病的高发期,马泰勒虫(4月)与驽巴贝斯虫(5月)的感染高峰期有所不同。马源性梨形虫病与媒介蜱带虫率之间差异显著(P0.05),而与蜱指数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故该病的流行与带虫媒介蜱的活动规律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伊犁河谷区域银盾革蜱的分布及其携带马泰勒虫病原情况,通过对银盾革蜱形态学及革蜱属特异性基因(ITS-2)和其携带病原18S rRNA基因PCR扩增及其PCR产物的克隆、测序、同源性比较等,鉴定和检测了采自昭苏种马场马体表银盾革蜱及其携带病原情况。试验结果显示,采回的蜱经形态学鉴定均为银盾革蜱,PCR扩增银盾革蜱ITS-2基因和马泰勒虫18S rRNA基因序列大小分别为825 bp和789 bp。本试验蜱获得的ITS-2序列与已发表的伊朗株(GQ144706.1)同源性为99%,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故鉴定为银盾革蜱。在181只银盾革蜱中携带马泰勒虫的有13只,阳性率为7.1%(13/181),且其携带病原目的基因序列与Gen Bank中已发表的马泰勒虫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9%。研究表明,结合形态学分类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银盾革蜱鉴定具有简易、准确度高等特点,且分离银盾革蜱源性病原更有实际意义,为综合防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了建立马梨形虫病双重PCR检测方法,试验根据Gen Bank发表的驽巴贝斯虫和马泰勒虫18S rRNA保守基因序列分别合成2对特异性引物,以核酸混合物为模板,优化反应条件建立马梨形虫病双重PCR检测方法,并检验该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同时用该双重PCR检测方法对采自昭苏种马场的马疑似病例全血进行检测,并与镜检法和单重PCR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双重PCR检测方法能对驽巴贝斯虫和马泰勒虫核酸扩增出大小为529 bp和789 bp特异性目的片段,而对双芽巴贝斯虫、环形泰勒虫、羊泰勒虫、牛巴贝斯虫核酸的扩增均为阴性;驽巴贝斯虫和马泰勒虫阳性DNA被稀释1×108倍时均能检出其相应目的片段;对采集的46份马疑似病例血样进行PCR诊断,其中驽巴贝斯虫感染率为30.4%(14/46),马泰勒虫感染率为41.3%(19/46);双重PCR检测方法与单重PCR方法的符合率为100%。说明建立的双重PCR检测方法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用于驽巴贝斯虫和马泰勒虫临床感染隐性病例的联合检测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根据双芽巴贝斯虫(Babesia bigemina)18SrRNA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了检测双芽巴贝斯虫的实时荧光PCR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最小检出量为1.1×101 copies/μL的标准质粒,比常规PCR灵敏1 000倍;重复性好,组内和组间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21%1.14%和0.31%1.14%和0.31%1.50%,均小于2%;特异性强,对牛常见的其他两种血液原虫和健康血液无交叉反应。用建立的实时荧光PCR和常规PCR分别对30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实时荧光PCR和常规PCR的检出率分别为30%和16.7%。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荧光TaqMan实时荧光PCR方法可以灵敏、准确、快速检测双芽巴贝斯虫感染,将为蜱传牛梨形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防制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一种种子活力的测定方法——电导率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振宝  王树春 《种子》1998,(3):70-70
本文介绍了种子活力的概念及一种测定种干活力的快速灵敏的方法——电导率测定法。  相似文献   
6.
骆驼伊氏锥虫病LAMP实验诊断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探索伊氏锥虫病诊断的新方法。方法采用环状介导等温DNA扩增法(LAMP),分别对随即采样的14峰骆驼进行伊氏锥虫病诊断,并与血液涂片法对比。结果LAMP与血液涂片法检测得出的阳性率分别为35.71%和14.29%。结论LAMP可用来检测骆驼伊氏锥虫病,并且LAMP在等温条件下进行,不需要复杂的仪器,为临床检测锥虫病提供了一个快速简便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不同基因型玉米对肥力反应生理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振宝 《玉米科学》1992,(1):006-010
本文研究了不同玉米单交种与自交系对肥力反应的生理机制及单交种与其双亲自交系的关系。研究结果将玉米基因型对肥力反应分三种类型——迟钝型、中间型和敏感型。它们在无肥条件下的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产量、绿叶面积、根系条数、根系体积和干重、总氮吸收、抽丝后吸氮能力等降低幅度不同,表现为迟钝型<中间型<敏感型。叶片硝酸还原酶活力、根系活性等绝对量表现为迟钝型>中间型>敏感型,这一顺序不受生育时期及施肥与否的影响,叶片硝酸还原酶活力与叶片、伤流液中氨态氮含量及叶绿素含量关系密切。相关与回归分析表明,不同单交种对肥力反应与其双亲自交系有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大和长芋’山药在潍坊地区适宜的用种量,本试验研究了不同质量(50,100,150,200 g)的山药种薯对‘大和长芋’山药生长和产量影响,并根据实际的市场行情推算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随着种薯质量的增加,山药茎粗显著增大(P0.05),植株长势增强,产量增加,其中种薯质量为150 g和200 g的处理较对照(100 g)分别显著增产11.4%和14.5%(P0.05),产量分别达到72 239.6 kg·hm-2和74 270.8 kg·hm-2,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经济效益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当种薯质量为150 g时纯收益最高,为21.03万元·hm-2,比对照增效10.8%,当种薯质量为200 g时,纯收益(20.50万元·hm-2)比对照增效8.0%。综合考虑产量和经济效益‘,大和长芋’山药适宜选择质量为150 g的种薯播种。  相似文献   
9.
细胞质雄性不育(CMS)在作物遗传育种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多种植物的细胞质雄性不育均与线粒体基因结构变异及新嵌合基因的产生有关。为探索线粒体atp6基因与洋葱CMS的关系,以13份不育系和11份保持系为材料克隆洋葱atp6基因编码序列,测序结果表明不同材料atp6基因间存在一个C/A多态性位点,该多态性位点在不育系和保持系间随机出现,而不是不育系与保持系的特征差异。蛋白质分析表明这一多态性位点的变异并未改变atp6蛋白跨膜结构。进一步的蛋白比对分析揭示了atp6蛋白在物种间有一定的保守性,特别是第IV跨膜结构域的Arg在所有物种中是高度保守的,也是H+转运所必需的。基于atp6蛋白序列的系统进化树显示细菌和病毒位于树的基部,其次是真菌、低等藻类以及原生生物,然后高等藻类、苔藓和蕨类,高等绿色开花植物处于树的顶端,单子叶植物处于树的最顶端。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不同播期和定植前植株大小对洋葱抽薹率及产量的影响,以自交多年的黄皮1号洋葱为试材,试验设置9月1日、6日、12日、18日4个播种时期及标准苗(假茎粗4~9 mm)、剥开鳞茎(假茎粗7~9 mm)、不剥鳞茎(假茎粗9~15 mm)3个植株大小,分别测定各处理抽薹率和产量指标。结果表明,9月1日播种的洋葱苗抽薹率最高,为47.03%;9月12日、18日播种的洋葱苗抽薹率较低,分别为4.17%和0。不剥鳞茎的处理抽薹率最高,为41.40%;标准苗的抽薹率最低,为8.07%。12日播种的洋葱苗产量较高,为86 292.0 kg/hm2,植株假茎粗为标准(4~9 mm)的产量最高,为84 103.5 kg/hm2。综合考虑,选在9月6—12日播种、洋葱苗假茎粗4~9 mm时定植,可降低洋葱抽薹率,提高后期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