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林业   2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2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粤椹28’为早熟优质高产果桑新品种,广东桑种,二倍体。成熟果实长圆筒形,紫黑色,平均单果质量8.0 g。风味酸甜,出汁率8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4.5%,总糖4.2%,总酸1.2%,花青素1.36 mg · g-1。桑果持续采收期30 d左右,产量18 500 kg · hm-2 以上,适合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栽培。  相似文献   
2.
桑树在土壤污染和大气污染修复中的应用潜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修复是土壤污染修复和大气污染修复的主要发展方向,本文通过与其它植物修复品种比较,分别分析了桑树在土壤污染修复和大气污染修复方面的优势,认为桑树可作为土壤污染和大气污染的一种优良植物修复品种,并提出了今后应深入开展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及其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国家桑树种质资源华南分圃内的230个桑树品种资源嫩芽进行感官审评,筛选出口感好、风味佳的菜用桑品种资源8个,对其主要营养物质、风味物质以及桑叶总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测定,并对主要营养和风味物质含量与总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桑嫩芽营养和风味物质含量丰富,8个菜用桑品种资源的抗坏血酸含量为20.21~25.10 mg/hg FW、类胡萝卜素含量为4.90~5.91 mg/hgFW、可溶性蛋白含量为0.40% ~0.53%、可溶性总糖含量为0.92%~1.47%、果糖含量为0.37% ~0.69%、蔗糖含量为0.22%~0.58%;营养风味物质含量在不同桑树品种资源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菜桑10的抗坏血酸、类胡萝卜素、可溶性糖含量最高,而菜桑04-107的总抗氧化活性最强;各营养物质含量与总抗氧化活性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其中仅可溶性蛋白与总抗氧化活性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植物青枯病是一种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的常见病害,植物青枯病抗病机理一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介绍了近年来植物抗青枯病机制方面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桑树作为传统中药材的来源,具有抗炎、杀菌等作用,这与桑树各部位中含有多糖、多酚、生物碱等生物活性成分有关。桑叶具有易采集及生物量大的优点而得到了最多关注。桑叶中多糖、多酚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降血糖、降血脂、增强免疫、增加抗氧化能力的作用,因此桑叶或其提取物应用于动物生产中对动物的健康有积极影响。桑叶粗蛋白含量高、氨基酸比例均衡,可替代一部分蛋白原料应用于畜牧生产中。但桑叶中抗营养因子含量较高,因此以发酵或青贮后饲喂动物为宜。综述了桑生物活性成分对动物糖脂代谢、抗氧化能力及免疫力的影响,并通过总结桑叶在畜禽及水产动物生产中的研究进展,阐述了桑叶在改善肉质、调节动物机体免疫及提高动物抗氧化能力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对芦笋组织培养中影响生根的培养基激素配比、嫩茎增殖培养中激素配比及嫩茎增殖次数等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嫩茎增殖培养基激素配比和嫩茎增殖次数等因素对后续的茎段生根有重要影响。芦笋组培再生完整植株优化培养过程为:芦笋外植体(茎段)在J2(MS NAA 0.2 mg/L BA 0.5 mg/L)培养中诱导出嫩茎后,再在嫩茎增殖培养基J3(MS NAA 0.2 mg/L BA 0.1 mg/L)或J9(MS NAA 0.05 mg/L BA 0.1 mg/L)增殖1次(嫩茎增殖次数对后续生根影响极大),然后取增殖1次后的茎段接种到生根培养基G4(MS IBA 0.5 mg/L BA 0.05 mg/L 2.0 mg/L PP333)中进行生根培养,最高生根率可达90%以上。芦笋组培苗移栽成活率主要受诱导出的根质量的影响。通过几个因素的优化,最终可使芦笋根诱导率达90%~100%,移植成活率达100%。  相似文献   
7.
8.
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是导致桑青枯病的病原菌。从广东省罗岗、英德蚕区桑园的感病桑树取样,采用TZC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得到的3株青枯劳尔氏菌菌株G11-41、G12-9、G12-50的形态特征均有差异:G11-41菌株菌落小,菌落中央深红色,菌体形态为接近球形的短杆状;G12-9菌落不规则,菌落中央呈淡红色,菌体形态为短杆状;G12-50菌落呈不规则圆形,菌体形态呈长杆状。将3个分离菌株的菌液淋灌根部接种感染桑树植株,其致病性也存在明显差异:接种G11-41菌株的植株发病率为11%,死亡率为0;接种G12-9与G12-50菌株的植株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100%。根据Hayward分类标准进行生化型分类,3个分离株的6种碳源利用试验均呈现阳性反应,属于生化型Ⅲ。基于菌株的16S r DNA序列和内切葡聚糖酶基因(egl)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将青枯劳尔氏菌分类为4个种群型,G11-41、G12-9、G12-50分离株同归属于种群型Ⅰ,其中:16S r DNA序列进化树上,G11-41与G12-50分离株的亲缘关系最近,分布在同一个进化小枝上;egl基因序列进化树上,强毒力分离株G12-9与G12-50分布在同一个进化小枝上,与弱毒力分离株G11-41有一定的进化距离。初步认为:在青枯劳尔氏菌的亚分类中,依据16S r DNA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可能会更好地显示各分离株的地理来源;依据egl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则可能会更好地显示出各分离株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9.
防御酶与植物抗青枯病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枯病是由青枯劳尔氏菌引起的一种毁灭性土传病害.综述了植物体内抗病相关防御酶(SOD、POD、PPO、PAL)及酶基因在植物抗青枯病方面的研究进展,发现病原物的侵染诱导导致植物体内防御酶活性变化.这些防御酶,或由于维持体内的活性氧代谢平衡,或由于参与酚类物质的氧化,或由于提高了木质素的生物合成而形成物理屏障,从而与植物抗青枯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引起广西桑树“褐枯”的病原菌及致病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西地区的桑树发病初期叶片褐枯情况进行调查,通过收集桑树病株并进行分离。结果表明,得到优势菌株42株,各菌株形态基本一致。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16S rDNA序列鉴定,比对后发现所有菌株序列均与劳尔氏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RS)相似度达99%,生化型分析结果显示主要为生化Ⅰ型。随机选择10个菌株进行致病力实验,结果表明,各菌株均具有致病性,部分菌株致病率达90%以上。其后利用扫描电镜观察青枯菌侵染桑苗过程,发现侵染后期桑根木质部导管内聚集大量菌体,堵塞整个导管。上述结果表明:广西地区桑树“褐枯”症状病害属于桑树青枯病,病原菌为劳尔氏青枯菌RS,其致病机制是通过在桑根木质部导管内大量定殖,堵塞导管阻止水分运输,最终导致植株枯萎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