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2篇
农作物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遗传改良对中国华北不同年代玉米单交种产量的贡献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为提高中国玉米育种技术水平而探索突破方向和寻找理论依据,对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的产量与年代的回归进行研究。【方法】试验于2005-2006年在新疆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基地和北京顺义屯玉公司北京研究院进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3个密度为主区,华北地区近40年有代表性的23个单杂交种为副区。【结果】新疆点1980s-2000s中密度下的产量年代响应>高密度,北京点1980s-2000s中密度下的产量年代响应与高密度下的差异不显著,表明1980s年代以后中国华北地区玉米杂交种在每公顷60 000株的密度水平上没有实现更高的产量年代响应;1980s-2000s产量显著提高主要是由于千粒重、穗行数的正向改良,而秃尖度、出籽率的消极改良同时又限制了1980s-2000s年代玉米产量的提高;此外,空秆率、茎倒折率、根倒伏率、秃尖度等性状在1980s-2000s间没有得到显著改良。【结论】1980s-2000s期间中国玉米杂交种在高密度条件下玉米产量的年代响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国外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今后的玉米育种应强化和完善高密度育种技术路线,使未来中国玉米单交种向依靠群体增产的早熟、耐密、出籽率高、秃顶度小的育种目标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1970-2000年代玉米单交种的遗传产量增益分析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以田间试验为基础, 对直接种植法的不同方法进行分析, 以期找到适合我国的评估方法, 为遗传产量增益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以1970s–2000s期间大面积推广的杂交种为材料, 分别于2005–2006年(试验1)以及2007–2008年(试验2)在新疆农业科学院和北京顺义试验基地进行。每个试验设置3种密度。依据1970年代单交种在3.0万株 hm-2密度下的产量与2000年代的单交种在6.0万株 hm-2密度下的年均单位面积的产量差异, 计算得到1970s–2000s期间我国玉米遗传产量年增益速率为94.7 kg hm-2。在7.5万株 hm-2密度下, 2000年代单交种较1970年代单交种的产量增值是遗传因素作用的结果。1970年代单交种在1.5万株hm-2密度下的产量与2000年代单交种在7.5万株 hm-2密度下的产量差值是育种与栽培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二者的比值得到育种对总产量增益的贡献率为52.9%。Duvick的直接种植法适用于我国评估遗传产量增益速率, Tollnaar的试验设置方法适用于评估我国玉米遗传贡献率。  相似文献   
3.
4.
5.
 用11个玉米自交系(其中2个高油自交系,9个普通自交系)作完全双列杂交,产生55个正交组合,按Griffing(1956)的双列杂交设计方法2进行配合力、方差成分和遗传力的研究。结论指出:1.含油量的基因型差异显著;2.所有自交系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均达到0.01的显著水平;3.特殊配合力效应只有11个组合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4.一般配合力效应与特殊配合力效应无关,即一般配合力高未必特殊配合力也高;5.含油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高低与自交系本身含油量的高低趋势一致,二者之间表现线性关系。一般配合力效应值Y依含油量X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0.5X-2.4,其回归标准误为0.12;6.含油量的加性方差比显性方差重要得多,加性方差占98.5%,而显性方差只占1.5%,表明含油量有很高的遗传力。文章还对配合力和遗传力对高油玉米育种的指导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玉米育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总被引:31,自引:8,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玉米连年丰收,国内市场供应充足,但未来玉米需求会继续扩大,对玉米生产和育种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回顾历史,中国玉米品种不断提高产量,得益于增强了抗逆(病)性。但在90年代以后,玉米育种目标和育种思路受到困扰。育种者要重视提高品种的抗逆性,通过循环育种和高密度抗逆育种途径培育配合力更高的优良自交系和抗逆性更强的杂交种  相似文献   
7.
用混合选择法改良亚热带优质蛋白玉米(QPM)群体在我国北方长日照条件下的适应性。经过4轮选择,中群13和中群14两个群体在北京三年试验的平均抽丝日期分别从85.1和86.9天缩短为67.5和68.8天,平均每轮提早4.1和4.5天。散粉日期的变化幅度较小,平均每轮提早2.2和2.3天。由于这两个性状的选择响应有差异,使散粉至抽丝的间隔天数(PSSl)分别从11.2和12.2天缩短为2.4和2.5天,平均海轮缩短2.0和2.3天,大大改善了雌雄协调性。1991年在北京春播,三亚秋播和济南、武功、成都夏播所做的多点联合评价试验表现相同的趋势,两个群体的抽丝日期平均每轮提早2.0和1.6天,PSSI则平均每轮缩短1.11和0.97天。在北京长日照条件下积累的改良效果,在短日照和夏播条件下仍然表现极显著的选择响应。这表明,混合选择法是改良外来玉米种质适应性,提早开花和改善雌雄协调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