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2篇
  1篇
综合类   56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2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学期制是高校进行教学组织管理的框架和基础,是高校教学管理体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高校在开展学期制改革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本文在总结分析我国高校三学期制改革运行情况基础上,对地方农业院校开展三学期制在课程体系改革、增强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学分制改革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针对地方农业院校在学科分布、教学资源、实践教学环节的特点,提出农业院校开展三学期制应重点注意的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农科院校“五位一体”办学的探索刘福军汪涵清陆自强赵燕妮(云南农业大学昆明650201)一、“五位一体”办学模式的构思与内涵在多年来的实践与探索中,深深感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高等农业院校必须面向21世纪,主动适应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3.
稻纵卷叶螟(Cnaphalacrocis medinalis Guenee)是我国各主要稻区的重要害虫,东自台湾,西迄西藏,南起海南岛,北到黑龙江,分布遍及二十八个省、市自治区。  相似文献   
4.
长绿飞虱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绿飞虱Saccharosydne procerus(Mots.)是危害茭白Zizania caduciflora的主要害虫,我省各地均有分布。严重危害时,茭白整株枯黄,叶片卷曲枯死,植株矮小,严重影响茭白产量。丁锦华等曾对此虫的形态学及生物学习性有过报导,我们于1981—1983年对长绿飞虱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也进行了研究。材料与方法在本院农场与邗江县运西公社茭白田设点系统调查,按棋盘式取样方法每5天调查一  相似文献   
5.
甘蓝菜食叶害虫为害当量系统及复合防治指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菜青虫,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银纹夜蛾是江中下游地区甘蓝菜5种主要食叶害虫。通过人工模拟剪叶试验,建立了甘蓝菜叶面积损失与产量损失的功能函数式。结果表明,甘蓝菜不同生育阶段叶面积损失与产量损失明显地呈正相关。5种食害虫的取食量分别进行了测定。根据每个种不同发育阶段的校正当量系数,建立了为害当量系统,并制定了甘蓝菜主要食叶害虫的复合防治指标。田间实际应用结果表明,为害当量系统对于虫龄不一的几种  相似文献   
6.
斑足突眼隐翅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斑足突眼隐翅虫Stenus cicindela Sharp是江苏地区捕食性隐翅虫中数量较多的一种。但对其生物学习性、发生规律等国内外所见报道甚少。Chiu(1979)曾提出它是褐稻虱的重要天敌,但对其生活习性未能涉及。我们于1979~1981年对其形态、生活习性和发生情况等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研究方法 1.调查地点与方法:12~2月在江苏扬州、江都、泰县、吴县等地进行越冬调查,对各越冬生境按棋盘式取样(每点1平方米)调查虫数,并观察其活动情况。麦田调查在本院农场、邗江、江都等地进行,除系统定期、定点调查麦株上虫数外,并设置高10厘米、直径8厘米的玻璃陷捕器,每田20个,棋盘形排列,每天清晨和傍晚检查隐  相似文献   
7.
<正> 1981年第一期《安徽农业科学》、1981年第五期《江苏农业科学》分别发表了安徽繁昌县农科所胡吉禄同志的"繁昌县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对策"(以下简称"安文")"和稻纵卷叶螟虫情调查和防治意见" (以下简称江文) 两篇研究报告,前者以繁昌县16年历史资料阐明稻纵卷叶螟南北迁飞的规律,并提出以风向、风力变化作为预测发生趋势的依据;后者着重报道了越冬虫源、越冬基数与翌年数量消长关系,提出了以消灭越冬虫源为主体的防治对策.这两篇文章观点迥然不同,颇受国内植保界同志们的关注.为此,我们于1982年5月17日赴繁昌县进行了实地考察,现把调查结果与我们的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啶虫脒、吡虫啉对麦蚜生物活性及药效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啶虫咪、吡虫啉是我国近期开发的两种高效、低毒的吡啶类杀虫剂[1,2]。为了明确这两种药剂对麦蚜Rhopalosiphumpadi(L-)的生物活性及药效,作者进行了有关的比较试验,现把研究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药剂3%吡虫啉乳油(imidacloprid),3%啶虫啉乳油(acetamiprid)(扬州农药厂);25%辟蚜雾水分散性粒剂(pirimicarb)(英国捷利康化学工业有限公司)。1-2 室内毒力与速效性测定采用浸渍法[3],虫源采自田间麦蚜自然种群,待测农药用水稀释…  相似文献   
9.
在常规ELISA间接法的基础上,应用单克隆抗体检测感染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棉铃虫幼虫体内病毒粒子。3龄幼虫饲喂表层涂有HaNPV人工饲料后9小时,即可在幼虫抽提液中检出病毒辣粒子抗原,而典型病虫显症需5-6天后才出现。因此本法是一种灵敏、快速、特异性强的检测昆虫杆状病毒辣的方法。利用单克隆抗体结合ELISA试验分别检测来自江苏和山东不同地区棉田自然死亡的棉铃虫幼虫,表明在江苏和山东不同棉区可检测  相似文献   
10.
在常规ELISA间接法的基础上,应用单克隆抗体检测感染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棉铃虫幼虫体内病毒粒子。3龄幼虫饲喂表层涂有HaNPV人工饲料后9小时,即可在幼虫抽提液中检出病毒粒子抗原,而典型病虫显症需5~6天后才出现。因此本法是一种灵敏、快速、特异性强的检测昆虫杆状病毒的方法。利用单克隆抗体结合ELISA试验分别检测来自江苏和山东不同地区棉田自然死亡的棉铃虫幼虫,表明在江苏和山东不同棉区均可检测到HaNPV病毒粒子,但地区间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检出频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