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3篇
植物保护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泳对来自太湖稻区的10个水稻稻瘟病菌株和2个禾本科杂草瘟菌的可溶性蛋白及酯酶同工酶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供试菌株菌体可溶性蛋白可呈现16~25条电泳谱带,其中在Rf值为0.23,0.33,0.44的3条谱带为122个菌株所共有,没有发现生理小种特异性谱带。对12个菌株α-酯酶同工酶的分析表明,在所有菌株同工酶谱带中可分辩出具有不同迁移率的12条谱带,据此可将菌株分为8个不同的同工酶谱带类型。同时表明,α-酯酶同工酶在太湖稻区稻瘟病菌中存在丰富的多态性,但其谱带类型与病菌生理小种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3.
弯孢菌引起的变色米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报道了弯孢菌引起的变色米的症状,弯孢苗的种类及其对水稻的致病性。变色米的症状,因水稻品种、弯孢菌种类和接种方法而有差异,但一般在糙米上为浅至深色的褐色米;在稻谷上产生全褐型、半褐型、褐斑型、褐点型和退色型五种类型。后各地采集的变色谷(米)上分离到弯孢属9个种,即新月弯孢、膝曲弯孢、近缘弯孢、不正弯孢、中隔弯孢、棒状弯孢、苍白弯孢、画眉弯孢、假弯孢,其中6个种为国内首次报道。据在水稻孕穗至开花期人工接种结果,上述9个种对水稻均有致病性,并产生大量的变色谷(米)。  相似文献   
4.
水稻稻瘟病菌形成有性世代的培养条件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
稻瘟病菌有性世代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首次报道用来自我国10个省市(区)水稻的52个稻瘟病菌株与国际水稻所提供的4个标准菌株进行杂交,在培养基上形成了有性世代(产生子囊壳)。有性世代形成能力于菌株之间有很大差异,而了囊壳的产生和数量与配对标准菌株的交配型有关。同时还发现,供试菌株中存在着两种交配型(即A和a),但极大多数的菌株为交配型A,仅其中1个来自云南的菌株为交配型a。  相似文献   
6.
7.
我国稻瘟病菌有性态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用我国24个省、市(区)水稻和马唐上分离的1235个单孢菌株与国际水稻研究所提供的4个标准菌株进行杂交,多数菌株在培养基上形成了有性态的子囊壳。我国不同地区的稻瘟病菌和菌株之间有性态的能育性有很大差异,而子囊壳的产生和数量与配对标准菌株的交配型有关。供试菌株中存在着两种交配型(A和a),交配型A广泛分布于全国各水稻栽培区,交配型a仅来自云南和浙江两省的4个菌株。电泳分析9个稻瘟病菌代表菌株的可溶性蛋白和乳酸脱氢酶同工酶谱带的结果,未发现其多态性。本研究结果将为稻瘟病菌的遗传学和病害生态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变色稻谷寄藏的真菌种类及其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9.
浙江太湖稻区稻瘟病菌流行小种及群体毒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1 ̄1993年从浙江太湖稻区采集、分离406个水稻稻瘟病菌单孢菌株,鉴定出7群15个小种,其中中A49、中D1、中D3、中E1、中E3及中G1为主要流行小种。供试稻瘟病菌对Pi-k^s、Pi-a、Pi-k^m、Pi-ta、Pi-ta^2及Pi-t等8个抗病基因具有较强的毒性,毒性菌株广泛分布于各县(市)。Pi-i、Pi-k^p、Pi-k^h、Pi-z^t及Pi-b等5个抗病基因对多数菌株仍显  相似文献   
10.
水稻稻瘟病菌小种间相对生存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水稻稻瘟病菌ZA_(49)、ZD_3和ZE_3 3个小种,各2个小种为一组合,以等孢子量混合,于相同条件下在秀水620和秀水48两个感病品种上进行继代接种,经5个世代的转接结果表明:在秀水620上ZA_(49)小种较ZD_3和ZE_3小种具更强的致病力,在秀水48上,ZE_3小种较ZA_(49)和ZD_3小种具更强的致病力,同样其相对生存力也强,两者呈正相关。病菌小种间相对生存力的强弱与病菌小种在品种上单独接种时产生的病斑数、病斑大小和产孢量有关。相对生存力强的小种在病菌群体中易取得优势,从而导致寄主品种的病害量增加。因此认为小种间相对生存力差异也是影响水稻稻瘟病菌群体小种组成发生变化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