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2篇
林业   19篇
农学   14篇
  1篇
综合类   50篇
园艺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成熟水曲柳胚的三个不同部位作为外植体,利用四种不同类型培养基研究对水曲柳松散愈伤组织诱导产生的不同影响,选出适合诱导松散型和胚性愈伤组织的外植体与培养基组合,进一步探讨悬浮培养以及超低温保存的适宜条件,为水曲柳高效微繁打下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选出较为适宜诱导松散型愈伤组织培养基是WPM+1 mg/L NAA+0.8 mg/L 6-BA+1 g/L CH+20 g/L蔗糖+5.3 g/L琼脂。(2)水曲柳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确定悬浮培养的培养条件为:接种量为25 mL液体培养基中加入1.5 g愈伤组织,转速120 r/min、蔗糖浓度2%,细胞15 d后增殖1.41倍;悬浮组织直径在约2 mm时易于保持松散型细胞悬浮状态。(3)超低温冷冻保存,在-196℃条件下进行愈伤组织冷冻保存,保护剂采用30%甘油+15%乙二醇+15%DMSO+0.4 mol/L蔗糖时,解冻条件为40℃、暗培养,细胞生命力最高保持在83.3%,其中愈伤组织恢复生长率为3.0%。  相似文献   
2.
FT(FLOWERING LOCUS T)基因是植物多个开花途径的整合因子,在花发育中起重要作用。以水曲柳雌雄花发育转录组中FT序列为基础,通过PCR扩增获得该基因全长,命名为FmFT。其开放阅读框(ORF)为525 bp,编码174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9 795.2,等电点为5.90,是亲水性不稳定酸性蛋白;无跨膜区域,全部位于膜外;有1个PEBP保守结构域。同源比对结果显示,水曲柳FT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20个物种的FT蛋白序列同源性在83%~88%之间,与苹果(Malus domestica)同源性最高,为88%。系统进化结果显示,水曲柳FT蛋白单独聚为一类,与其他物种亲缘关系均较远。FmFT在水曲柳不同发育时期的雌雄花中的表达结果表明,在减数分裂时期和成熟孢子时期,雌雄花之间表达量差异显著。在雄花中,在减数分裂时期表达量达到最大值;在雌花中,表达量持续升高,在成熟胚囊时期达到最高值,是孢原细胞-大孢子母细胞时期的35.97倍,表明FmFT不仅在水曲柳雌雄花的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且功能不同。  相似文献   
3.
白桦愈伤组织染色体制片方法及数目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探讨白桦愈伤组织染色体的制片方法,并对白桦愈伤组织及其再生植株的染色体数目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取继代培养1周的白桦愈伤组织,用0.2%的秋水仙素溶液预处理1.5~2 h,1 mol/L HCl室温(18~20℃)解离10~15 min或2%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混合液室温解离30 min,压片后易获得分散、染色效果好的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图像。随着继代次数增加,白桦愈伤组织染色体数目变异的频率及范围增大。在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二倍体细胞占有优势,能够分化为正常的植株,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的变异频率低于愈伤组织。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腐胺对白桦悬浮细胞中激素和黄酮累积的影响,在白桦悬浮细胞生长的第8天添加不同浓度的腐胺、脱落酸(ABA)、茉莉酸甲酯(MeJA)、生长素(IAA)和玉米素核苷(ZR),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分析白桦悬浮细胞中黄酮含量和利用酶联免疫方法测定ABA、JA、IAA和ZR含量。外源腐胺和激素的添加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白桦悬浮细胞中黄酮的累积量,其中1mmol/L腐胺处理24h时增幅最高,增加了97.90%;激素中1mg/LABA处理后增幅最高,增加了103.40%。腐胺和激素共同处理后黄酮含量的增幅均较其单独处理提高。其中1mg/L腐胺与5mg/LJA处理后黄酮含量增幅最高,比对照和腐胺处理分别增加了197.43%和103.57%。同时腐胺处理后增加了IAA和ZR的含量,而降低了ABA和JA含量。进一步分析其相关性发现,腐胺处理后激素、激素比与黄酮含量的相关性增幅不同,其中JA与黄酮含量的相关性增幅最大,由对照的-0.883变为0.903。腐胺与ABA、JA、IAA和ZR协同促进了白桦悬浮细胞中黄酮的累积。  相似文献   
5.
栽培型与野生型青蒿愈伤组织及毛状根的诱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比较栽培型与野生型引种青蒿愈伤组织及毛状根的诱导差异,以2种类型青蒿种子为材料,在不加激素的MS培养基中诱导青蒿苗,并利用青蒿的根、茎和叶片在MS+6-BA 0.5 mg/L+IBA 0.5 mg/L诱导愈伤组织,发根农杆菌C58C1、ATCC15834和Accc10600诱导毛状根。结果表明青蒿愈伤组织诱导效率以根最佳,其次为茎和叶片。农杆菌C58C1和ATCC15834分别以青蒿的根和叶片的诱导率可达100%和70%;Accc10600菌种不能诱导青蒿叶片毛状根发生,但是可诱导根生出毛根的芽点。该研究为青蒿素的生物反应器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对已获得的白蜡属种间杂交种F1代及其亲本的自由授粉子代进行种子性状的调查与分析,比较不同树种、不同父本种源、不同母本基因型、不同父本基因型及花粉是否经过静电场处理对杂交种F1代的种子性状的影响;从杂交种F1代的种子性状方面研究其杂种优势。研究表明:以不同白蜡树种为父本对杂种F1代的种子性状没有显著影响,父本种源不同对杂交种F1代的种子性状没有显著影响,母本基因型不同对杂交种F1代的种子性状影响很大,父本基因型不同对杂交种F1代的种子性状没有显著影响,花粉经适宜高压静电场处理后对杂种F1代的种子性状没有显著影响,白蜡属种间杂交种F1在种子性状方面具有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7.
盐胁迫下树木的K+和Na+含量变化特点及其耐盐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几种主要造林树种在盐胁迫下体内Na+和K+含量变化的分析,对树木耐盐性及其机理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Na+和K+含量及在盐胁迫下的变化动态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其耐盐机制不同,树木的Na+和K+的质量比值,随NaCl的质量浓度的增加而上升、其上升幅度在耐盐性强的白榆中较小;在盐胁迫下,适当地增加Ca2+,可维持树木体内较低的Na+和K+的质量比,从而提高树木耐盐性.  相似文献   
8.
以蜘蛛杀虫肽与Bt-toxinC肽融合蛋白基因(bgt基因)的表达产物的定量分析为研究目标,采用原核表达及纯化出融合蛋白His-BGT作为抗原进行兔免疫,得到相应的抗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效价在1:10000以上,并对抗血清进行了免疫亲和层析,获得了高纯度的IgG,Westernblot检测具有较好的特异性。采用过碘酸钠法将抗体标记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得到第二抗体即酶标抗体,标记率在85%以上。建立起检测BGT杀虫蛋白的快速、灵敏的方法。应用该检测方法,分析了不同转基因白桦(BetulaplatyphyllaSuk.)株系中BGT蛋白含量占叶片可溶性总蛋白含量的0.05%~0.3%,并利用Westernblot验证了此方法是可靠的。说明抗体夹心BGT-ELISA方法能够定量分析转基因植株中BGT蛋白的含量,为转bgt基因植物的检测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静电场对水曲柳花粉生命力的作用,研究设计了2个距离梯度(10cm和20cm)和3个电压梯度(1.0、1.5、2.0kV)对花粉进行处理,每个处理进行30min。分别记作:处理1:对照;处理2:1.0kV,10cm;处理3:1.0kV,20cm;处理4:1.5kV,10cm;处理5:1.5kV,20cm;处理6:2.0kV,10cm;处理7:2.0kV,20cm,统计经不同处理后花粉的萌发率,并对其产生变化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情况的静电场影响效果有所差异。试验处理2、3、4、5、6、7中有5个处理提高了花粉萌发率,最高值达到94.7%,比对照高出19.7%。在电压相同的条件下,两电极金属板间较小距离处理的花粉具有较高的萌发率;在两电极金属板之间距离一定的条件下,较大电压处理的花粉具有较高的萌发率。  相似文献   
10.
白桦组培再生系统的研究(Ⅱ)——影响因素及培养程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白桦(Betulaplatyphylasuks)组培再生系统的研究(Ⅰ)”的基础上,以展叶顶芽、休眠腋芽和种子为最初外植体,通过初始培养获得无菌苗后,选取无菌苗的不同部位作外植体,如:茎节、嫩枝、愈伤组织等,经过诱导培养、分化培养及生根培养,形成再生植株。研究了培养基、激素种类及浓度、无性系、外植体类型、蔗糖浓度对诱导及生根的影响,提出白桦组培的最佳条件及程序。最佳无性系的一个外植体,经三次继代培养增殖达3000株,最佳培养基上的生根率达95%以上,Ⅰ、Ⅱ级苗的移栽成活率达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