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5篇
综合类   13篇
  2009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迁移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内外学者已建立了多种模型来描述污染物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环境行为。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模型在实际中成功地应用,或建立一个新的模型,必须掌握和了解污染物迁移模型的研究现状,文章评述了现有的模型,并对模型的结构作了一定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通过室内培养,研究了不同亚硝态氮浓度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的影响和藻对亚硝态氮的利用,实验分析了水体中亚硝态氮、硝态氮和铵态氮浓度的变化,测定了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曲线、藻细胞内亚硝态氮含量和藻亚硝酸氧化酶(NOR)。结果显示,在10mgNO^-2-N·L^-1的处理组中,培养基中亚硝态氮和硝态氮浓度同时减少,说明铜绿微囊藻可以同时利用亚硝态氮和硝态氮;在20和30mgNO^-2-N·L^-1的处理组中,随着藻的生长培养基中亚硝态氮的浓度减少,硝态氮浓度增加,而且电泳实验显示此培养条件下铜绿微囊藻能产生亚硝酸氧化酶,表明培养基中的亚硝态氮被亚硝酸氧化酶氧化为硝态氮。本实验也表明高浓度的亚硝态氮(大于10mgNO^-2-N·L^-1)能够抑制藻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土壤多介质环境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综述了土壤多介质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现状,包括吸附、解吸、淋溶、挥发、降解等过程及多介质环境数学模型的研究进展,并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今后需加强的研究领域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硫铵、尿素对绿麦隆在土壤中吸附、解吸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绿麦隆与硫铵或尿素同时施入土壤后,土壤对绿麦隆的吸附作用增加,并随氮肥浓度的增加吸附作用增强;用氮肥培养土壤6d后加入绿麦隆,吸附能力为尿素处理>对照>硫铵处理,与未经培养的处理相比降低了6.18% ̄30.99%,这与土壤中DOC的含量和种类有关。解吸试验表明,绿麦隆从未经硫铵或尿素培养土壤上的解吸能力高于对照10.53% ̄38.60%,而其从用硫铵和尿素培养6d土壤上的解吸能力与对照无明显差异。另外,其与未经培养的土壤相比,解吸能力增加了大约2倍。这些结果表明,硫铵和尿素影响绿麦隆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作用,从而影响绿麦隆在土体中的迁移。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室中采用离心方法获取土壤溶液,研究了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涕灭威在土壤和土壤溶液中的降解,以及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和腐植酸(HA)对其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涕灭威的降解过程可以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来描述。SDBS可以加速涕灭威在土壤和土壤溶液中的降解,一级反应动力学常数K值随着SDBS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对HA来说,在土壤中,当HA的浓度范围在1.0~10g·kg-1时,对涕灭威的降解起促进作用,当HA浓度达到20g·kg-1时就产生抑制。总的来说,K随着HA浓度的增加而降低。1.0~20g·kg-1的HA对土壤溶液中涕灭威的降解是起到促进作用。当土壤中HA浓度在1.0~10g·kg-1时K值随着HA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但是当HA浓度达到20g·kg-1时,K开始减小。通过比较土壤和土壤溶液中涕灭威的降解速率常数K可知,涕灭威在土壤溶液中的降解速率明显快于在土壤中的降解,这也可以从涕灭威在土水分配系数Kp的变化趋势中看出来。  相似文献   
6.
采用批平衡实验,研究绿麦隆在单一及复合污染体系中的吸附-解吸行为。结果表明,无论是单一体系还是复合体系,吸附等温线均可用Freundlich模型进行良好的拟合。随着阿特拉津浓度的增加,土壤对绿麦隆的吸附作用降低,表明绿麦隆和阿特拉津之间存在竞争吸附,这可能与土壤的有机质类型和绿麦隆、阿特拉津的性质、结构有关。解吸实验表明,随着阿特拉津的浓度增加,绿麦隆的解吸作用增加。吸附过程的拟合指数n值大于解吸过程的对应值,即绿麦隆在不同体系中的解吸作用均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应用Freundlich解吸等温线参数对吸附-解吸等温线的滞后作用进行量化,CT、(CT+0.5AT)、(CT+1AT)和(CT+2AT)处理解吸等温线的滞后系数ω分别为165.200,146.132,94.534和85.945,即随阿特拉津浓度增加,绿麦隆解吸等温线的滞后性降低。  相似文献   
7.
采用盆栽实验,通过GC-FPD分析方法,分析了涕灭威在甘薯中的吸收及在茎叶中的降解。结果表明,涕灭威很快就会被甘薯根系吸收并转移到茎叶。在茎中,涕灭威4d即达到峰值浓度,其降解产物涕灭威亚砜和涕灭威砜分别在第17d和第21d达到浓度峰值。在叶中,涕灭威浓度6d达到峰值,涕灭威亚砜在第14d、涕灭威砜在第24d达到峰值浓度。  相似文献   
8.
农药残留免疫分析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发展经济简便的农药残留检测方法将有助于控制农药污染带来的危害。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免疫分析方法,克服了传统色谱法费时费力操作流程的缺点,既适合于实验室检测,又可用于现场筛选,具有分析速度快,经济、简便,又能同时分析大样本的特点。本文综合介绍了这类分析方法的基本类型,抗原、抗体的制备、标记方法及其在有机磷类、有机氯类、氨基甲酸酯类、三嗪类、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检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将芘丁酸(1-pyrenebutyricacid,PBA)通过活性酯法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共价结合,以PBA-BSA结合物为免疫原制备抗血清,利用该抗血清建立了测定多环芳烃类物质的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并研究了10种多环芳烃与该抗血清的交叉反应。结果表明,该方法用于测定芘和芘丁酸的IC50值分别为0.132mg·L-1和0.253mg·L-1,检出限分别为0.1mg·L-1和0.01mg·L-1,该方法不受溶剂甲醇的影响,因此可以用于经过预富集的环境样品中多环芳烃类物质的测定。  相似文献   
10.
pH值对淡水藻类生长和种类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9  
利用水族箱微宇宙研究了淡水藻类在不同pH下的生长和种类变化。结果表明,在pH8.0~pH9.5的范围内,pH8.5下藻类生长状况最好,pH9.5下生长最差;试验范围内蓝藻占绝对优势,但不同处理间种类差别不明显;蓝藻中湖泊鞘丝藻对pH适应范围最广,皮状席藻偏好pH8.5以上的环境;pH8.5的水体固碳能力最强,酸碱度稳定性最高,人为改变pH会使藻类生长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