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1.
[目的]研究烟气中挥发性羰基化合物与卷烟味觉特性的相关性.[方法]通过简单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了48个烟叶样本中8种挥发性羰基化合物释放量对卷烟味觉特征的影响.[结果]试验表明,甲醛、丙酮、丙烯醛与烟气味觉特征各指标基本都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丁醛等与味觉特征没有显著相关性,其中甲醛与苦味,丙烯醛、丙酮与甜味呈良好线性相关,乙醛、丙醛与味觉特征相应显著性指标呈多元线性相关.[结论]研究确定了挥发性羰基化合物对烟气口感特征的影响规律,可为卷烟生产开发更适消费者喜好的产品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效应及存在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前人研究成果,综述了保护性耕作的定义、技术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保护性耕作技术手段的经济效益、环境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指出该种技术模式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膜侧冬麦土壤水分温度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膜侧冬麦是小麦栽培技术上的一项创新技术,具有极显著的增产、保水、增温效应,对其土壤水分温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及现实作用,大量研究都集中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水分温度的变化,对膜侧冬麦种植这一种方式的不同水分温度的研究较少,通过对其水分温度的研究,初步得出:膜侧土壤水分平均比膜内增加9.1%,膜侧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各层次土壤含水量都高于膜内,0~20cm膜侧和膜内土壤水分变化最大;土壤水分不同层次的日变化变化幅度总体趋势为膜侧大于膜上,膜上、膜侧峰值几乎同时出现在20:00,最低值膜侧14:00,膜上比膜侧稍提前。膜上不同层次土壤温度明显高于膜侧,膜上土壤温度日变化幅度明显大于膜侧,浅层的日变化幅度大于深层的,膜上膜侧温度日变化得出最低温度同时出现在8:00,最高温度膜上15cm比膜侧提前2h达到。  相似文献   
4.
~(60)Coγ射线对双低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的辐射效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用~(60)Coγ射线0、80、100、120、140、160krad的剂量辐射处理3个双低(低芥酸、低硫甙)甘蓝型油菜品种的干种子,从形态学、细胞学和生物化学3个方面研究了M_1代的剂量效应。结果表明,田间出苗率、成株率、产量、自交结果率、角果长度、每果粒数、自交结籽率和粗脂肪含量与剂量拟合曲线负相关,形态畸变率和染色体畸变率与剂量拟合曲线正相关,种子的芥酸和亚麻酸含量、菜饼的硫甙和蛋白质含量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呈不规则性变化。形态学效应、细胞学效应和生物化学效应之间关系密切,相关显著。3个品种的辐射敏感性顺序为中双2号>中双1号>中双3号。  相似文献   
5.
油菜突变育种研究进展与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冬季温度升高明显,这一变化对冬小麦冬春性品种种植界限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了回答这一科学问题,笔者以1981年为时间节点,将1951—2010年划分为两个时段,分析比较后一时段冬季温度升高对中国冬小麦的强冬性、冬性、弱冬性和春性4种类型品种种植北界和种植南界的空间位移及可种植面积的影响。【方法】依据制约冬小麦正常越冬的冻害指标和影响春化天数指标确定冬小麦不同品种种植的北界和南界;采用ArcGIS软件绘制冬小麦不同品种种植区域及种植面积变化。【结果】与1951—1980年相比,1981—2010年冬小麦强冬性品种种植北界在宁夏-甘肃及河北-辽宁北移趋势最明显,分别北移200 km和100 km,其种植南界东部地区北移趋势大于西部地区,在江苏和安徽等地移动90 km,强冬性品种可种植面积共增加36.24万km2;冬小麦冬性品种种植北界在山东-河北变化明显,向北移动310 km,种植南界在贵州毕节-习水地区向西推移趋势明显,西推95 km,冬小麦冬性品种可种植区域共增加17.75万km2;冬小麦弱冬性品种种植北界在安徽、江苏、河南和山东交互之处变化明显,北移120—370 km,西部地区变化趋势不明显,种植南界呈略微北推趋势,冬小麦弱冬性品种可种植面积共增加15.70万km2;冬小麦春性品种种植北界在江苏、安徽和河南变化明显,北移230 km,而西部地区不明显,春性品种可种植面积共增加23.44万km2。华北北部地区以强冬性品种为主,华南地区以春性品种为主,河南、山东和四川等地区冬小麦可种植冬春性品种类型较多,以冬性和弱冬性品种为主。【结论】由于中国冬季温度明显升高,较1951—1980年,1981—2010年冬小麦不同冬春性品种种植界限明显北移,北界北移趋势大于南界移动趋势,种植区域面积增大,其中强冬性品种种植界限及可种植区域移动最明显。  相似文献   
9.
水分和温度对冬小麦和玉米免耕作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对宁夏彭阳县旱地冬小麦、玉米的免耕作中水分和温度对产量的影响进行了探索。试验结果表明:播种前、后,旱地免耕作膜侧种植冬小麦处理比无地膜覆盖常规耕作处理的土壤含水量高,膜侧种植冬小麦生育后期土壤水分明显高于无地膜覆盖常规耕作处理。膜侧的土壤含水量高于膜内的土壤含水量,有利于膜侧冬小麦的生长。旱地免耕作膜侧冬小麦产量达3540kg/hm2,比对照增产78.8%,纯收益比对照提高79.7%。旱地玉米免耕作秸秆覆盖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常规耕作玉米处理的土壤含水量。覆盖1/2玉米秸秆、全部玉米秸秆处理的土壤平均含水量分别比常规耕作增加11.1%和9.8%。但是常规耕作有地膜覆盖,对耕层土壤的增温效果最好,而玉米秸秆覆盖对土壤增温的效果较差。覆盖1/2玉米秸秆、全部玉米秸秆处理产量分别比常规耕作减产25.4%和11.2%。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