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16篇
  2篇
综合类   34篇
农作物   4篇
园艺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为揭示碳源和氮源配比对猴头菌胞外酶活性的影响,选用葡萄糖作为碳源,酵母膏作为氮源,以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菌种RT22为材料,基础培养基中葡萄糖与酵母膏配比为3∶1为对照,设置基础培养基中葡萄糖和酵母膏配制比例为5∶3、2∶1、7∶3、5∶2、7∶2、5∶1、6∶1、7∶1的液体培养基,摇床培养8 d后,取猴头菌菌液测定羧甲基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淀粉酶、滤纸纤维素酶、漆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在葡萄糖和酵母膏配制比中,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半纤维素酶活性、淀粉酶活性、漆酶活性在葡萄糖和酵母膏配比为2∶1处理下最强;滤纸纤维素酶活性在葡萄糖和酵母膏配比为7∶2处理下最强;过氧化物酶活性在葡萄糖和酵母膏配比为7∶1处理下最强,其中葡萄糖和酵母膏配比为2∶1处理与配比为7∶2处理的滤纸纤维素酶活性差异不显著。在选用葡萄糖作为碳源、酵母膏为氮源时,基础培养基中碳源和氮源最适配比为2∶1,是适合猴头菌生长的最适碳氮配比。  相似文献   
3.
以粳型陆稻中旱3号和粳型水稻扬辐粳8号为材料,设置裸地旱种和水种2种种植方式及3种磷素(P2O5)水平:低磷(LP),45 kg hm-2;常磷(NP),90 kg hm-2;高磷(HP),135 kg hm-2。结果表明,在旱种条件下,增加施磷量,陆稻和水稻HP和NP的产量和磷素累积量均较LP显著增加,陆稻HP和NP的磷素物质生产效率和磷素籽粒生产效率较LP显著下降,而水稻的差异不显著; 在水种条件下,陆稻的产量、磷素累积量和磷素籽粒生产效率HP较NP差异不显著,但较LP显著增加,磷素物质生产效率HP较NP显著下降,水稻产量、磷素累积量HP较NP有下降趋势,磷素物质生产效率和磷素籽粒生产效率HP和NP之间差异不显著。旱种使稻株不定根数减少,磷素累积量降低,磷素物质生产效率增加,磷素籽粒生产效率下降,产量下降,但水稻产量下降幅度比陆稻更大。与水稻相比,陆稻不定根数少,磷素累积量少,成穗数少,结实率和千粒重高,产量较低,磷素物质生产效率和磷素籽粒生产效率增加。种植方式×磷素水平的互作对水稻和陆稻花后磷素累积量、磷素籽粒生产效率和不定根数、磷素物质生产效率有显著和极显著影响。花后磷素累积量与产量和不定根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磷素利用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在旱种条件下,增加施磷量可以增加陆稻和水稻的产量,但无论旱种还是水种,水稻和陆稻产量对磷素响应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水稻秧苗素质对分蘖成穗率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试验于1994年在江苏农学院稻麦研究室土培池中进行,对汕优63秧苗不同带蘖数和两个氮素水平进行不同叶龄期、成穗率和群体质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带蘖壮秧分蘖成穗率高,尤其是前期的分蘖成穗率高,增加分蘖成穗数,有利于库源的协调,提高群体的质量,促进大穗的形成,从而提高单株质量,在足肥的条件下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不同种植方式下氮素营养对陆稻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亚洁  周彧然  杜斌  杨建昌 《作物学报》2008,34(6):1005-1013
以粳型陆稻中旱3号和粳型水稻扬粳9538为材料, 设置裸地旱种和水种两种方式及低氮(LN, 100 kg hm-2)、中氮(NN, 200 kg hm-2)和高氮(HN, 300 kg hm-2) 3种N素水平, 比较研究了氮素营养对陆稻和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旱种HN处理下陆稻和水稻的产量以及水种HN处理下水稻的产量较NN有所下降; 但水种HN处理下陆稻的产量较NN增加; 随施N量增加, 水、陆稻在两种种植方式下穗数均增加, 每穗粒数表现不一, 结实率均下降, 但陆稻降幅小于水稻, 陆稻千粒重差异不显著, 而水稻则显著下降。与水种相比, 旱种条件下陆稻的千粒重无显著变化, 而水稻千粒重则显著下降, 水、陆稻旱种的结实率均有所提高, 但陆稻的提高幅度大于水稻。与水稻相比, 陆稻不定根数少, 吸N能力低, 分蘖能力弱, 成穗数少、穗型小, 产量较低。拔节至抽穗期不定根数的增幅大, 叶片含N率下降慢, 花后叶片含N率和剑叶叶绿素(SPAD)值下降快。陆稻光合生产力对水分胁迫的负响应小, 对增施N素正响应大。表明陆稻和水稻对种植方式和N素的响应有明显差异。对陆稻和水稻的产量增产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及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提出该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包括基本生活能力实践、基本社会适应能力实践、基础实践能力实践、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  相似文献   
7.
以粳型陆稻中旱3号和粳型水稻扬粳9538为材料,设置裸地旱种和水种两种方式及低氮(100 kg hm-2)、常氮(200 kg hm-2)和高氮(300 kg hm-2) 3种氮素水平,比较了陆稻和水稻米质的差异。结果表明,旱种高氮处理下陆稻和水稻的产量以及水种高氮处理下水稻的产量较常氮有所下降,但水种高氮处理下陆稻的产量较常氮增加;增加施氮量使陆稻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均先增加后下降,两品种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下降,蛋白质含量增加,而水稻在旱种方式下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下降,在水种方式下增加。陆稻以常氮处理及水稻以低氮处理的崩解值最高,消减值最小。旱种使陆稻外观和营养品质有所改善;陆稻和水稻旱种的其他品质指标与水种无显著差异。与水稻相比,陆稻的营养品质较优,外观和蒸煮品质稍差,其蒸煮和营养品质指标与叶片含氮率的相关程度较低。表明陆稻和水稻的米质对种植方式和氮素的响应有明显差异。对陆稻和水稻的高产优质栽培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种植方式对陆稻和水稻籽粒灌浆及垩白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揭示种植方式对籽粒灌浆及垩白的影响。【方法】连续2年以中旱3号(陆稻)和武香粳99-8(水稻)为供试材料,设置覆膜旱种和裸地旱种2种旱种方式,以水层湿润灌溉为对照进行对比试验。【结果】与水种(对照)相比,陆稻覆膜旱种的产量显著低于对照,而水稻覆膜旱种的产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裸地旱种的产量均较对照显著降低。陆稻旱种(覆膜旱种和裸地旱种)后强、弱势粒的相对起始灌浆势(R0/W)、最大灌浆速率(Gmax)、平均灌浆速率(G)均大于对照,活跃灌浆时间(D)小于对照,粒重均高于对照,垩白粒率显著低于对照。水稻旱种后强、弱势粒的R0/W、Tmax和粒重与陆稻旱种的结果相反。水稻覆膜旱种的垩白粒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裸地旱种的垩白粒率显著下降。水稻和陆稻旱种的垩白度均显著减小。稻米的垩白粒率与籽粒的Gmax和G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结论】水稻和陆稻旱种可以增大籽粒的灌浆速率,改善稻米的外观品质。  相似文献   
9.
施氮时期对"扬稻6号" 水稻谷壳生长和谷粒充实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粒肥等7个施氮期处理,研究其对“扬稻6号”谷壳生长,谷粒充实及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施用基肥有利于扬稻6号谷壳增大;施用粒肥有利于谷粒充实;施用分蘖肥既可促进谷壳增大,又可促进谷粒充实,从而使粒重显著增加;施用促花肥,保花肥或在基肥的基础上过多施用穗粒肥,虽可增加籽粒的充实度,但使谷壳明显变短变窄,粒重比对照显著降低;粒重与谷壳的长度,宽度和投影面积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依次为0.9396**,0.9486**和0.9894**;粒重高低主要取决于谷壳的大小。  相似文献   
10.
栽培和环境条件对水稻饱粒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998-2001年度,在群体水培、盆栽和大田条件下,以常规籼稻、粳稻及杂交籼稻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的栽培和环境条件,研究其对水稻饱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供氮浓度为21mg/kg)相比,适当降低移栽至抽穗期的供氮浓度,能显著提高饱粒重,供氮浓度过高,则相反;与不施肥相比,作为分蘖肥施用可提高所有品种的饱粒重,作为促花肥或保花肥施用则相反,作为基肥、粒肥施用对饱粒重的影响因品种而异,而在分蘖肥的基础上过多施用穗粒肥则使所有品种饱粒重显著下降;抽穗前15d至抽穗期遮光、缺水、遮光+缺水处理或抽穗前15d剪根处理均使饱粒重显著下降;适当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通透性有利于饱粒重的增加;结实期过早断水,饱粒重显著下降,而初穗期喷施“双增剂”(10mg/kg),饱粒重显著增加;扬稻6号、日本晴、武运粳8号和汕优63在不同栽培和环境条件下饱粒重的极差分别为6.69g、7.52g、3.79g、5.85g,最大增幅分别达28.28%、37.62%、15.12%、24.6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