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亚太地区蔬菜产业现状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屈冬玉亚太地区由30个国家组成,包括27个发展中国家,3个发达国家(即澳大利亚、日本和新西兰),占世界人口的50%以上(30.5亿),和70%的农业从业人员,农用耕地只占世界的30%,这一区域1992年生产... 相似文献
2.
4.
筛选适应于低温贮藏的马铃薯加工品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不同贮藏温度下马铃薯块茎的还原糖含量及加工品质色泽指数的测定,筛选出在简易库房贮藏下知于加工的品种为国引1、11、13、2、12号,这品种经过3个月的低温贮存还原糖积累水平较低,色泽指数小,加工品质好,冷贮和冷贮一回暖处理结果表明,冷贮导致块茎中还原糖含量大幅率提高,色泽指数显著增大,而经过回暖处理后,还原糖含量下降,色泽拽数变小,但不同的品种经不同的处理时间回暖效果不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PPR(pentatricopeptide repeat)蛋白家族在植物的生长发育、细胞器形成、细胞质雄性不育的育性恢复、RNA的编辑加工、细胞核与细胞器之间信号传递、逆境防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旨在了解PPR蛋白家族SoDIPPR基因在马铃薯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在干旱胁迫下的作用。【方法】以抗旱马铃薯二倍体品系H145为材料,利用cDNA-AFLP技术寻找与抗旱性密切相关的基因cDNA片段,利用RACE技术克隆其基因全长cDNA,并利用半定量RT-PCR和Northern杂交法研究其在干旱条件下的表达情况。【结果】从抗旱马铃薯二倍体品系H145中克隆了一个836bp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SoDIPPR,该序列开放阅读框长为588bp,编码195个氨基酸序列。序列分析表明,SoDIPPR蛋白存在PPR结构域、激酶结合区、和C端SMR(small MutS related protein)区域。SoDIPPR蛋白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其它PPR蛋白进行同源序列比对,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SoDIPPR与其它14个高等植物的PPR蛋白同源性为57%-82%,与苜蓿DNA错配修复蛋白MuTs2、水稻盐诱导蛋白(Q9LS25)和叶绿体RNA结合蛋白(Q75IP8)的同源性达69%-82%。半定量RT-PCR和Northern杂交结果表明,SoDIPPR基因在干旱胁迫下叶片和根系里的表达量明显增加,说明SoDIPPR基因在马铃薯抗旱中起一定作用。在持续干旱条件下,SoDIPPR基因在抗旱品系H145与干旱敏感品系H214中表达模式不同。【结论】马铃薯SoPIPPR基因编码的蛋白与其它植物PPR家族蛋白同源性较高,SoPIPPR基因参与马铃薯对干旱胁迫的应答反应,可能对抵抗干旱胁迫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非特异性脂质转移蛋白(nsLTP)是植物中大量存在的小分子脂类结合蛋白, 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 如抗菌防御、信号传导、胞壁松弛、蛋白酶抑制等。通过接种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从马铃薯栽培品种中薯3号中获得一个新的非特异性脂质转移蛋白cDNA克隆StLTPa1, 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含636 bp核苷酸, 编码91个氨基酸, 属于I类非特异性脂质转移蛋白。基于氨基酸序列构建的系统发生树揭示, 该基因与其他茄科nsLTP具有高度保守的序列相似性, 核酸和氨基酸水平分别具75%~85%和60%~92%的同源性。对该基因在互作早期基因表达时空性分析表明, StLTPa1基因不仅受病菌的诱导, 在不同抗、感病的马铃薯基因型中差异表达, 而且受一定浓度外源非生物激发子如水杨酸、茉莉酸和脱落酸的诱导并产生一定时间的持续效应, 其诱导表达模式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原位杂交结果显示StLTPa1主要在马铃薯茎、叶维管束系统的韧皮部细胞中表达。这些结果说明StLTPa1基因受病菌和非生物激发子诱导, 在植物防御反应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8.
由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晩疫病是世界范围内最具毁灭性的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病害。以含有晚疫病抗性基因R11的材料MaR11和不含已知抗性基因的品种Katahdin为亲本进行有性杂交,对获得的F1分离群体的83个基因型进行了晚疫病菌株接种鉴定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R11为主效单基因,在MaR11中以单式形式(R11r11r11r11)存在。应用比较作图和分离群体分组分析(BSA),开发了6个与R11连锁的分子标记,并将R11定位于11号染色体长臂末端。R11距C2_At5g59960标记最近,约为2.4 cM。通过遗传图谱比较表明,R11较晚疫病抗性基因R3a和R10更靠近染色体端粒区。本研究所获得的遗传图谱为进一步构建R11高密度遗传图谱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硫代硫酸银对二倍体马铃薯试管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组织培养中由于气体交换的限制, 培养器皿中常伴有乙烯积累, 影响植株形态建成和器官生长发育。以马铃薯二倍体品系HS66、ED13和DH401为试材, 研究不同浓度(0、1、2、4、8 mg L-1)硫代硫酸银(STS)对试管苗生长和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发现, 与培养基中不加STS相比, 附加1 mg L-1 STS可增加试管苗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 抑制气生根的产生; 附加4 mg L-1以上STS试管苗出现紫色色素沉积、叶片背面生成愈伤组织等畸形现象。试管苗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随STS浓度的增加呈先降后升的趋势, 在培养基中附加1 mg L-1 STS时, 3个品系试管苗的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均下降; 附加2 mg L-1 STS时, DH401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及HS66丙二醛含量反弹升高; 附加4 mg L-1以上STS时, 3个品系试管苗的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均随STS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上述结果说明, 低浓度STS可以缓解乙烯胁迫, 促进试管苗正常生长, 高浓度STS则造成试管苗生理及形态上的明显毒害。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