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农学   2篇
  2篇
综合类   12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辽西北旱地不同保水措施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西北地区降水不足,春旱严重。年降水量350~470mm,年降水变率高达23%以上,年蒸发量为1700~2200mm,是典型的半干旱地区。同时,该区热量资源有限,无霜期仅110~140天,年≥10℃积温为2400~2900℃。近几年来,随着机耕面积减少,耕深逐渐变浅,水土流失加重,土壤耕层变薄,土壤保水抗旱性能有降低趋势,它影响着作物的生育与产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冬小麦种植北界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以辽宁省1991-1999年冬小麦地理播种的田间试验观测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为基础,系统研究了冬小麦的种植界限北移问题,运用灰色磁联分析方法,获得影响冬小麦种植的主要气候因子是越冬前活动积温,通过对越冬前活动积温系统分析,得到了气候保证率达80%以上的辽宁省冬小麦种植北移界限,并利用负地积温指标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3.
五十年代的苏联学者来华讲学后,将积温这个物理量做为农业气候区划的指标,引进到我国的农气业象学界。此后,在近三十年中,积温指标学说占了主导地位。近年来,全国普遍进行农业气候区划工作,又有相当一部分农业气象工作者,重新采用积温指标进行各种形式的农业气候区划丁作。笔者认为这里面存在着一种盲目性,本文想就个人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肤浅地谈谈对积温指标在应用中的局限性,和同志们进行  相似文献   
4.
主坐标区划法是将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标定方法,进行数量分类(区)。非线性映象区划法,是通过保持原始数据结构进行降维的方式。在限定由高维空间到低维空间的变化保持连续性的前提下,通过迭代运算保持数据的几何结构相对不变,最终达到降维投影的目的。本文以辽宁省凤城县和沈阳地区农业气候区划为例,说明了这两种多元数量分类区划法在农业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5.
一辽西旱区的地域范围,从气象因素再结合少有的三年(1980~1982)旱灾的实际情况,大致包括朝阳地区的绝大部(建昌县东南部例外),阜新市大部(彰武县中南部平洼地例外),以及锦州市一小部(包括锦西县西北部及义县西部),铁岭地区一小部(康平西部)。长期以来,这个地区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即旱(十年九春旱,间或伏秋旱)、蚀(南部水土流失,北部水蚀加  相似文献   
6.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正在促使作物栽培从凭借经验向借助产量程序设计的过渡. 在我国,在水稻栽培上较早地开始了产量程序设计研究(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稻作所等,1982;庄郁华等,1982).在大豆栽培上,吴永德(1982、1984)、丁希泉等(1984)、张瑞忠等(1984)、徐中儒等(1985)、宋贵庆(1985)、贺振昌等(1986)都为一个地区或一个  相似文献   
7.
8.
通过对塑料大棚内外小气候生态因子连续实测,供试猪阶段称重、耗料计量观查;应用系统分析方法与电算技术,把定量分析引入定性试验,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揭示了塑料大棚内小气候生态因子变化规律与生猪增重、耗料的关系,找出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制约生猪增重耗料的生态因子指标,建立优化回归模式。结果表明:用无滴防尘塑料膜覆盖简易开放式猪舍圈场,积累了太阳能与可感热,提高了旬平均温度、旬相对温度、旬平均最低温度,减少了风速,改善了舍内小气候生态环境条件。冬季饲养秋仔全程比对照组多增重37.4公斤,耗料减少198公斤。每棚5头猪可增收200多元.  相似文献   
9.
本文充分利用马氏平方距离的广义性,使之成为冬麦试验年与历史年代温度条件的气候差异的综合要素指标,并运用马氏距离的可检验性,通过辗转运算方式筛选相似年,对试验阶段的气候代表性进行鉴定。最终确定沈阳1991~1997年冬麦试验的气候代表性为88%,为冬麦北移提供了气候依据。  相似文献   
10.
辽宁西部八县干旱和产量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西部凌源、建平、喀左、朝阳、北票、建昌、阜新县以及彰武县的西部,在气候上属于半干旱地区,经常遭受干旱的威胁。据朝阳地区历史记载,1880~1980年间共发生旱灾39次。其中特大旱灾5次;春伏秋三季连旱3次;春伏连旱9次;伏秋连旱2次;单独发生一季旱,春7次,伏7次,秋4次;未记明时间的2次。近三年(1980~1982)来,该地区降水稀少,仅及常年降水量40~70%左右,酿成历史上罕见的三年大旱灾害,部分地块颗粒无收。现仅就调查所及,对当地干旱和产量关系,分析如下:一、辽西干旱的成因1.大气环流春季移动性冷高压经常从西或西北面侵入,东移入海。届时天气晴朗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