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4篇
农学   5篇
  2篇
综合类   19篇
农作物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阐述了五台县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扩大机械化栽培面积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扶持重点龙头企业,提高质量,发展深加工;加强市场及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电商销售网络;创造杂粮品牌,树立杂粮名牌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针对晋中平川区自然生态条件,解析该区复播模式现状,对晋中平川区玉米复播可行性进行评价,提出规避玉米复播风险及主要栽培措施,以期为晋中平川区玉米复播增产增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玉米自交系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BC0029,PK0083,海921,C649和太411主要性状的GCA较高,转了果聚糖合酶基因的自交系在产量性状上配合力表现较好,而转了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的自交系在光合性状上配合力表现好;在参试的25个组合中,特殊配合力最高的组合是C649×PK0083。遗传力估算表明,一般配合力表现出比特殊配合力较大的遗传分量。从性状遗传力估计值看,在玉米育种上可对穗行数、穗长、叶宽、叶长进行早代选择,而对穗位高、叶面积、百粒重性状宜进行晚代选择。  相似文献   
4.
荞麦品种区域试验的精确度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第五轮(1997~1999年)、第六轮(2000~2002年)和第七轮(2003~2005年)全国荞麦良种区域试验(太原点)数据为资料,分组对9年试验的误差变异系数(CEV)和相对最小显著差数(RLSDα)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苦荞组的CEV在13.7%~36.4%,平均为20.5%;甜荞组的CEV在12.1%~30.7%,平均为18.2%。相对而言,区域试验苦荞组的误差大于甜荞组。从9年的平均数来看,苦荞组试验中只能鉴别出的品种最小差异为34.1%,甜荞组中只能鉴别出品种最小差异为29.8%。  相似文献   
5.
针对晋北冷凉区独特的地理环境条件和该区芸豆种植及单产现状,提出玉米芸豆间作增产增效种植模式及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晋北芸豆增产增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山西生态环境复杂,杂粮作物遍地开花,为使山西杂粮更适应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真正体现山西地方特色,本文作者针对山西杂粮生态环境、发展优势及面临的新形势,提出了未来山西杂粮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耐密型玉米育种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玉米种植密度逐步提高不仅是玉米产量不断提高的主要途径,也是育种中提高选择效果的重要手段。结合我国玉米生产和育种基础单薄的实际情况,对耐密型玉米品种的内涵、选育目标、选育根源、种质基础、自交系选育技术和杂交种鉴定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作物育种方法已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的格局,但荞麦育种技术仍处于初级阶段,处于杂交育种摸索阶段。针对荞麦栽培种的差异,从荞麦资源及育种现状,花器的构造,荞麦杂交育种技术面临的问题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荞麦杂交育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特早2号是以自选系太早1001作母本,R综57—3作父本组配而成的玉米杂交种。该品种属特早熟品种,需≥10℃积温2300℃左右,播种生育期90~95d。2009---2010年在各级各类区域试验中表现为早熟、高产、优质、抗病、抗倒、高淀粉和耐深播。适宜春播特早熟区种植,种植密度以60000~67500株/hm2为宜,制种时父母本同期播种。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等离子体处理对甜荞种子的影响,选用晋荞麦3号和晋荞麦7号设置等离子体电流(1.0、1.4、1.8、2.1 A)和次数(1、2、3次)进行发芽试验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处理晋荞麦3号种子对其发芽率影响不显著,但对地上部苗高和地下部根长的影响差异显著,且苗高和根长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1.0、1.8、2.1 A剂量处理对苗高的影响显著优于1.4 A剂量处理,平均苗高分别较1.4 A剂量处理增高41.2%、39.9%和38.0%,1.0 A剂量处理3次后苗高最高,达15.06 cm;1.0、1.8 A剂量处理对根长的影响显著优于2.1、1.4 A剂量处理;使用发芽试验的最佳处理(1.1 A处理3次)后,晋荞麦3号比对照增产13.9%,晋荞麦7号比对照减产1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