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科学   4篇
  10篇
综合类   11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秸秆生物炭具有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土壤蓄水保肥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正效应,但其石灰效应会加大稻田氨挥发损失。为充分发挥生物炭吸铵特性,降低其石灰效应的不利影响,对不同热解温度(300、500、700℃)和酸化水平(pH值=5、7、9)稻草生物炭处理下的田面水NH_4~+-N浓度、氨挥发和水稻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偏酸性(pH值=5)、中性(p H值=7)生物炭处理在基肥期和分蘖肥期均能显著降低田面水NH_4~+-N峰值浓度(P0.05),降幅达16.90%~35.60%。全生育期稻田氨挥发损失占施氮量的15.14%~26.05%(2019年)、15.10%~19.00%(2020年)。稻田增施热解温度为700℃、酸化水平为5(p H值=5)的生物炭(C700P5)降氨效果最好,两年氨挥发分别显著降低22.93%、12.61%(P0.05)。高温热解配合偏酸性、中性生物炭(C700P5、C700P7)增产效果显著,增产率达9.92%~13.50%,结构方程模型表明,其增产原因是生物炭酸化处理降低了稻草生物炭的石灰效应,而热解温度调整提高了生物炭阳离子交换量(CationExchange Capacity,CEC),进而降低了田面水NH_4~+-N浓度和氨挥发损失,最终提高了水稻地上部氮素积累和水稻产量。研究可揭示不同热解温度和酸化水平制备的生物炭在稻田中的应用潜力,并为稻田合理施用生物炭和减少化肥施用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试验旨在研究银杏叶提取物(EGB)对肉仔鸡血脂、蛋白质水平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试验选用360只1日龄健康AA肉用母雏,随机分成5组,每组6个重复,分别饲喂添加0、0.15%、0.20%、0.25%EGB或90 mg/kg金霉素的玉米-豆粕型日粮。试验期为42 d。结果表明:添加0.20%、0.25%EGB可显著降低21日龄和42日龄肉仔鸡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P<0.05);显著提高血清球蛋白水平、血清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P<0.05),显著降低血清丙二醛含量(P<0.05),并且作用效果明显好于金霉素组(P<0.05)。另外,EGB使肉仔鸡血清总蛋白含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增加趋势。本试验表明日粮中添加0.20%、0.25%EGB可降低肉仔鸡血脂含量、提高血清球蛋白水平和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EGB)对断奶仔猪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60头25日龄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重复10头。第1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第2、3、4组分别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质量分数0.1%,0.2%和0.3% EGB的试验日粮。试验期为28 d,分别于第14和28天采集血样,测定断奶仔猪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功能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质量分数0.2%,0.3% EGB可显著降低断奶仔猪血清甘油三酯含量(P<0.05),显著提高血清球蛋白含量(P<0.05);添加质量分数0.1%,0.2% EGB,总体上可显著提高断奶仔猪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P<0.05),显著降低血清丙二醛和一氧化氮含量(P<0.05)。另外,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EGB使断奶仔猪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蛋白含量呈增加趋势,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呈降低趋势。【结论】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质量分数0.2% EGB效果最佳,此时EGB可降低断奶仔猪血脂含量,提高血清球蛋白水平和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4.
参考作物腾发量ET0是计算作物需水量、制定灌溉制度和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参数之一。因参考作物腾发量随季节性变化,并呈现以年为周期波动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了一种基于灰色GM(1,1)与周期外延相结合的预测模型,即灰色-周期外延组合模型。以沈阳、鞍山、铁岭、盘锦4个地区1997—2006年参考作物腾发量季节值为例进行分析和模拟。结果表明:运用灰色-周期外延组合模型预测参考作物腾发量比原有的GM(1,1)模型预测精度高。该模型预测过程简单,预测结果可靠,适应性强。因此,该模型可广泛的应用于参考作物腾发量的季节预测。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参考作物腾发量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将灰色新陈代谢预测模型与粒子群优化算法(PSO)相结合,提出PXGM(1,1)模型,并用该模型来预测阜新市参考作物腾发量.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新陈代谢GM(1,1)模型(简称PXGM(1,1)模型)的预测精度较原有的灰色新陈代谢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有了很大的提高.该模型建模过程简单、适用性强,为参考作物腾发量的预测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以辽宁省1957−2017年逐日气象数据和研究区作物系数为基础,基于SIMETAW模型计算和分析辽宁主要粮食作物(春玉米、大豆和水稻)需水规律和降水对作物需水的满足程度,以揭示气候变化对该区域粮食作物需水的影响,探究自然降水对主要粮食作物需水的满足程度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辽宁春玉米、大豆和水稻全生长季需水量多年平均值分别为511.8mm、509.4mm和605.1mm,均呈不显著下降趋势。春玉米和大豆全生长季需水与降水耦合度多年平均值分别为0.821和0.814,即降水分别满足了82.1%和81.4%的需水量,亏缺的17.9%和18.6%仍需播前灌溉或补灌,尤其在西部地区耦合度大于0.8的保证率仅为28.2%和21.1%。水稻全生长季耦合度为0.464,耦合度大于0.4的保证率全省仅为69.1%,西部地区保证率低至36.8%。辽宁4个分区中,3种作物均在东部地区耦合度最大,中部、南部和西部次之。3种作物各生长阶段耦合度呈现生长中期最高,快速生长期次之,初期和成熟期普遍最低。春玉米和大豆生长初期需水与降水耦合度近年来显著上升,3种作物成熟期耦合度则呈显著下降趋势。辽宁省主要粮食作物均需注意春旱和秋旱的发生,及时补充灌溉。在目前降水条件下,辽宁省最适宜种植春玉米,尤其水资源匮乏的西部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扩大春玉米种植规模。大豆最适宜在辽宁东部和中部地区种植,水稻在东部和南部地区种植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基于小波消噪的符号动力学途径研究参考作物腾发量(ET0)变化的复杂度,以辽宁省的锦州、北镇、义县、黑山4个站为例,对各气象因素(1957~2006年)及ET0序列进行小波消噪,运用Lempel-Ziv算法计算其复杂度。结果表明:整个锦州市由于噪声影响ET0的平均复杂度为9.25,较真实序列平均复杂度大;义县ET0变化比其他3个站复杂;从时间上分析,锦州4个站中有3个站(锦州、义县、黑山)近20年呈现下降趋势。从符号动力学的角度研究ET0系统的复杂性,为ET0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基于矩形框几何校正的多叶面积测量方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为了弥补逐片测量和图片倾斜失真的局限性,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矩形框几何校正多叶面积测量方法(简称为GCCA)。GCCA法应用Hough变换提取矩形框,对图像进行几何校正,利用连通域扫描实现了多叶片同时测量。同时还利用Visual Basic 2010对GCCA法进行了软件开发,并与坐标纸法、长宽系数法、Photoshop法进行了试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GCCA法是一种稳定性较高、相关性较好、适用范围较广的叶面积测量方法;它继承了数字摄影图像处理法的优势,是一种快速的植物叶面积测定方法。其测量速度随着单张图片叶片数量的增大而提高。软件的编制,可消除人为因素的影响,大大提高叶面积测量软件的互动性和通用性。GCCA法既可以应用于室内,也可以进行室外无损测量,为叶面积的测量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某一地区农业用水效率,进行区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本文以辽宁大连地区1954-2005年参考作物腾发量资料为依据,借助于Matlab工具,分别建立结构为8-12-4和10-12-2的小波神经网络进行参考作物腾发量预测,结果表明:在年度和季节尺度上,小波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结果与参考作物腾发量计算值绝对相对误差均值分别达到5.5%和4.3%,达到了较好的预测效果。该模型预测过程简单,预测结果可靠。为参考作物腾发量预测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试验研究了银杏叶复方制剂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并用银杏叶复方制剂与抗菌药物对畜禽常见致病菌的抑菌效果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表明:银杏叶复方制剂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固液比1:25、浸提温度65℃、浸提时间1h.抑菌试验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银杏叶复方制荆表现为高敏,大肠杆菌对银杏叶复方制荆表现为低敏.银杏叶复方制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0.025g/mL、0.05 g/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