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2篇
畜牧兽医   3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蓖麻蚕滞育与过氧化氢代谢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蓖麻蚕滞育的机理,研究了蓖麻蚕蛹H2O2代谢的变化,并比较了在5℃冷藏滞育条件下的差异。结果表明,常温环境蓖麻蚕蛹期的H2O2含量呈减少趋势,第3~5天急速变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第5天出现活性峰,故蛹期第3~5天是蓖麻蚕生理变化的一个敏感时期。第3天开始蛹滞育条件5℃冷藏,雄蛹在30 d前后、雌蛹在80 d左右H2O2含量出现快速改变;SOD和CAT活性一直呈下降趋势,但自30 d开始CAT活性出现快速下降过程,5℃冷藏30 d是蓖麻蚕蛹H2O2代谢的临界期生理时间,这与蚕蛹的30 d冷藏阈值时间吻合。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江南一带在春蚕后期和制种阶段,往往遇到高温(28℃左右)。为了查明高温对蚕种生产是否有影响。对蚕蛾在交配、产卵期的不同温度作了产卵量的对比调查,现将调查结果作一汇报。  相似文献   
3.
利用单粒卵微量DNA抽提法,从江苏省家蚕主要品种苏菊、明虎及其一代杂交种蚕卵快速提取出基因组DNA,用筛选出的 RAPD随机引物S77稳定扩增出苏菊、明虎的DNA特异性片段RS和RM,克隆和测序后大小分别为1694bp和1303bp,使用Blastn程序在NCBI 数据库检索发现,Rs的nt30-429与一个家蚕WGS(whole genome shotgun sequence)(dbj|BAAB01119085.1,contis504766)的nt472-874有92%的同源性,其中存在11个空缺位点(Gaps);RM的nt1070-1301与另一个家蚕WGS(dbj|BAAB01141578.1,contig554782)的nt262-31有91%的碱基相同,其中存在2个Gaps。进一步根据RS和RM序列合成SCAR标记引物PS-1(FP:5’ttccccccagtacgcaataac3’,RP:5’ ttccccccagacgtcacgtact3’)和PM-1(FP:5’ttcccccagtgatggaatttacg3’,RP:5’ttccccccagtccaatgttaca3’),能够准确、快速地鉴别所标记的苏菊、明虎及其F1蚕品种。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家蚕遗传育种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完成了江苏省四次大的蚕品种更新,并且第五代新蚕品种已经基本形成,正在逐步推广之中,第五代蚕品种能否充分发挥优势,能否在较长的时间内为江苏省蚕丝生产提供优质蚕茧,是摆在江苏省蚕桑科技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这将关系到我省今后十年乃至  相似文献   
5.
在马来西亚砂拉赵州研究了中国蚕品种、日本蚕品种和泰国蚕品种的生产特性。日本蚕品种有高产优质的生产潜能,但抗逆性比较差,难以饲养成功;泰国蚕品种抗逆性较强,但产量低、质量差;中国蚕品种抗逆性和产质量两方面有很好的兼顾性,适合当地及类似的东南亚国家滨海蚕区饲养。中国蚕品种与日本和泰国品种相比,蚕茧单产分别高出31.5%和68.6%,孵化率分别高出6.5%和-0.6%,饲养头数结茧率分别高出17.8%和36.6%。针对东南亚国家的气候特点和农场养蚕形式,制定并实地检验了控制给桑量、减少用药量、全龄不分批、3龄后不除沙、见熟蚕后使用催熟剂的高效饲养技术。该技术比日本技术饲养单位蚕种用工节约49.2%,生产单位蚕茧节约用叶19.1%,用叶水平已经处于国内外最好水平。  相似文献   
6.
为了确定家蚕卵见点时间对孵化节律的影响,探讨蚕卵见点后的保护方法,用恒温25℃、R.H.75%~85%环境催青,调查了见点时间与蚕卵孵化节律的关系。调查的3对蚕品种中存在以下规律:①家蚕卵的盛孵化时间集中在上午5:00~12:00。12:00以前见点的蚕卵,见点后第3日盛孵化,12:00以后见点的蚕卵,第4日盛孵化;②见点后的黑暗保护能够抑制蚕卵的孵化,但对蚕卵的发育速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改变良卵率的静态调查方法 ,运用动态调查蚕种的不良卵发生率 ,并借助破坏性检测方法 ,增大蚕种场批间的不良卵发生率差异 ,提高了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检测结果的代表性。使用这种方法 ,能够准确地检测因蚕期营养和产卵环境等造成的下一代蚕种质量差异 ,特别是强健性差异 ;经检测生产上的 8个品种 145场批的蚕种 ,结果与多项指标检测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8.
桑褐刺蛾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危害桑树、果树和园林树木的褐刺蛾的分布与危害、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桑褐刺蛾幼虫致病物质成分的分析以及褐刺蛾质型多角体病毒研究总结,提出了刺蛾类害虫发生与防治的措施,表明铲除越冬茧、摘除虫叶、灯光诱杀是据其生物学特性制定的有效农业防治措施。生物治虫、天敌保护是防除刺蛾的必然趋势。喷雾法、打孔注药法构成了化学防治的核心内容。以化学防治为主体,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为配合的防治技术是目前行之有效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蚕卵接触短时间高温对孵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催青过程中短时间高温对家蚕卵孵化的影响,使用30℃~60℃的温度,对丙2~己5各发育阶段的胚子处理1h~9h。结果从丙2~己5各时期的蚕卵,在3o℃高温中,6h以上,发育加快;35℃以上高温中1h以上,孵化延迟;40℃以上高温中1h以上;孵化率下降;50℃温度3h以上全部死亡。温度越低。影响越小;接触时间越短,影响越小;而胚子越嫩,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0.
大气苯酚对蓖麻蚕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蓖麻接触15ul/L大气苯酚2-10h后叶片出现伤斑、失绿、枯焦卷曲等受害症状,接触6h后株高、条重、产叶量以及叶绿素、粗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下降9.9%、11.8%、9.5%、34.7%、3.8%和42.8%。全龄蓖麻蚕接触1ul/L大气苯酚或食下苯酚含量7-21mg/kg的污染叶后均影响其虫蛹率、产孵量及孵化率;接触8ul/L以上的大气苯酚或食下苯酚含量45-70mg/kg的污染叶后吞生长发育变慢,生命力和生殖能力下降,茧丝性状刀明显不良,大气苯酚在这些方面的影响比苯酚污染叶大,蓖麻蚕对大气苯酚的抵抗力随龄期增大而显著增强。用5%石灰水浸渍苯酚污染叶后喂蚕,或将苯酚污染叶与蛎污染叶交替喂蚕,可减轻苯酚对蚕的毒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