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2篇
农作物   8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碳酸法滤泥和木薯渣堆肥发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碳酸法滤泥和木薯渣的配比、C/N、水分含量、发酵剂的添加量等4个影响因素对碳酸法滤泥和木薯渣堆肥发酵的影响。确定最佳的初始工艺参数为:碳酸法滤泥和木薯渣干重比为2 ∶ 1,C/N为30,水分含量为60%~65%,发酵剂的添加量为2%,并选取KH2PO4作为氮素的保留剂,探索其添加量对堆肥的影响,确定合适的添加量为0.18%。  相似文献   
2.
常规普通加灰与静态混合器混合加灰的实验表明,经过静态混合器后,蔗汁中有机酸与石灰乳反应加速,蔗汁的pH值与碱度均较普通加灰低,减少滞后反应,且出口蔗汁pH值稳定,利于生产工艺指标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利用碳法滤泥和木薯渣生产有机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行碳法滤泥和木薯渣堆肥发酵研究,为滤泥和木薯渣快速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碳法滤泥和木薯渣为原料,设3个处理进行好氧堆肥发酵:木薯渣单独发酵处理(T1,对照)、木薯渣和碳法滤泥干重比1∶1(T2)、木薯渣和碳法滤泥干重比2∶1(T3),测定堆肥化过程中物料理化性质的变化情况.[结果]在堆肥过程中,T1处理由于初始pH较低,发酵过程受到抑制,在30d堆腐结束时,未达到基本无害状态,种子发芽指数(GI)<50%,不能满足快速资源化处理的要求.堆腐结束时,T2处理和T3处理在55℃高温上维持时间均超过15d,水分含量均高于35%,pH升高呈弱碱性;导电率(EC)降至安全范围;有机质的降解率分别为52.68%和51.75%;总养分(N+P2O5+K2O)分别为:3.12%和3.31%;发酵过程中腐植酸含量呈下降趋势;20 d左右达到完全腐熟状态,GI≥80%;满足无害化指标标准要求.[结论]木薯渣与碳法滤泥干重比为1∶1或2∶1,经过20 d的堆肥发酵后均达到无害化的腐熟标准,有机质降解率高.堆肥产品质量指标基本符合国家有机肥的标准,可用作土壤底肥或是添加N、P、K等营养元素制成高质量的有机肥.  相似文献   
4.
用二氧化氯对不同形态的原料甘蔗进行杀菌处理,研究二氧化氯在原料甘蔗贮存过程中的保鲜作用。结果表明二氧化氯能有效抑制微生物的繁殖,可减少甘蔗收割后蔗糖分损失,经比较得知用ClO2溶液喷洒整段甘蔗保鲜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文章概述了广西糖业科技现状,系统分析广西糖业科技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其中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广西糖业与国际先进糖业水平差距,提出了广西糖业科技未来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甘蔗渣栽培食用菌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用菌因其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低脂肪,营养、药用价值极高,受到人们的喜爱。对甘蔗渣栽培食用菌的研究不仅可以解决目前食用菌栽培原料短缺、价高、破坏环境的问题,也能实现甘蔗综合利用的难题,实现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笔者通过对国内外利用甘蔗渣替代传统培养料栽培食用菌的发展现状及其利用现状的综述,并针对甘蔗渣栽培食用菌相关技术以及进一步的开发、利用等问题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同时展望了甘蔗渣栽培食用菌的前景,以期对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传统制糖工艺通过添加电解质的方式达到澄清的目的,不仅增加了食糖的加工成本,且残留在成品糖中的化学助剂成分还将成为食糖安全隐患。广西大学绿色制糖团队经过20年不断地试验研究,成功研发出适用于甘蔗混合汁澄清的糖用陶瓷膜,并逐步实现了小试、生产规模化以及产品多样化。  相似文献   
8.
原生态红糖     
传统红糖是一种通过甘蔗提汁、澄清、煮制、冷却和造型等基本步骤,采用物理方法处理,不添加任何助剂,完全手工熬制成型的一种原生态红糖,保留了甘蔗中大部分营养成分,含有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有机酸和微量元素,具有多种功效。介绍了原生态红糖与机制红糖(赤砂糖)在加工工艺及成分上的区别,并对原生态红糖市场现状及其机械化生产的开发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优化复合酶法提取甘蔗梢多酚工艺条件,为甘蔗梢的综合利用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粤糖159号蔗梢为试验原料,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甘蔗梢多酚提取量为考察指标,选择复合酶用量、pH、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为试验因素,采用4因子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1/2实施)对甘蔗梢多酚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确定复合酶法最佳工艺条件.[结果]建立甘蔗梢多酚提取量(Y)对复合酶用量(X1)、pH(X2)、提取温度(X3)及提取时间(X4)4个试验因素的二次正交回归模型:Y=4.51155+0.16908X0.20925X3-0.14736X32,该模型拟合性较好,其中复合酶用量和提取温度对甘蔗梢多酚提取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复合酶法提取甘蔗梢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在复合酶(果胶酶∶纤维素酶=2∶3)用量1.6%、pH 5.0、提取温度56℃的条件下提取30 min,甘蔗梢多酚提取量的模型预测值为4.86 mg/g,重复3次试验的验证值为4.71 mg/g;通过检验分析,显著性水平为0.01时,验证值与预测值一致.[结论]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优化得到的复合酶法提取工艺条件准确可靠,有效提高了甘蔗梢多酚提取效率,可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述了甘蔗中酚类色素、铁、氨基氮、总胶体、淀粉、蛋白质等的非常规分析成分的分析方法,测定了云南某厂及广西某厂甘蔗中多种成分的含量,并分析了这些成分对甘蔗制糖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