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农作物   3篇
  2022年   3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旱稻病虫草鼠发生与防治技术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概况干旱缺水是我国水稻生产面临的最大威胁 ,也是制约我国稻作面积扩大和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旱稻是一种抗旱性极强的栽培稻类型 ,可在节约70%用水的情况下取得与栽培稻相似的产量 ,应用旱稻实现水稻旱作对于节约水资源、增加粮食产量、减少能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试验表明 :旱稻适合在干旱条件及无灌溉设施的靠天田、坡耕地上种植 ,由于旱稻的根系长且发达 ,保土效果良好 ,旱稻种植地块的土壤侵蚀与全园植草地块土壤侵蚀量相近 ,其单位面积流失量仅为67.77t/km2 ,比无植被覆盖的幼林果园地减少75.8%。…  相似文献   
2.
15%安打SC防治稻纵卷叶螟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可知,15%安打SC对稻纵卷叶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在使用过程中要提高用量,以9,12ml/667m^2为宜。  相似文献   
3.
吡蚜酮剂型和用量对稻飞虱的防控效果和经济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海盐、临海和金华三地的田间试验评估了50%吡蚜酮WG水分散粒剂对灰飞虱、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田间防控效果,并用基于经济阈值的稻飞虱化学防治简易判别规则分析经济效益、选择最佳剂量。穗期灰飞虱的试验显示,田间使用75 g a.i.·hm-2水分散粒剂(WG)与相同剂量的悬乳剂(SE)防效相当;用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75.0,112.5 g a.i.·hm-2处理对稻飞虱药后1 ~ 21 d的防效分别达60% ~ 97%;两浓度处理对以褐飞虱为主的稻飞虱药后4 ~ 21 d的防效也分别达77%~98%,均符合Logistic方程,最终防效达到98%;2个浓度处理均对稻飞虱有良好的速效性和控制效果,持效期可达21 d左右。根据基于经济阈值的稻飞虱化学防治简易判别规则分析经济效益表明,防治粳稻灰飞虱、籼稻和粳稻中期的灰飞虱、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均以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75 g a.i.·hm-2为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4.
在金华市婺城区第一良种场进行了浙江省连作杂交晚籼新组合的比较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参试的13个连作杂交晚籼新组合中8个新组合产量不同程度高于天优华占(ck),占比61.5%,增产范围1.2%—6.0%,为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水稻新品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19%啶氧·丙环唑悬浮剂不同用量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水稻生长的安全性,特进行了相关田间试验.结果 表明,在水稻分蘖末期,每667 m2施用19%啶氧·丙环唑悬浮剂80 mL,施药后10 d、30 d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分别为90.32%、95.83%,有效控制了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且对水稻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6.
30%爱苗乳油防治早稻纹枯病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30%爱苗乳油防治早稻纹枯病,在水稻分蘖宋期和齐穗期各施药1次,结果水稻纹枯病防效达96.1%,药效明显优于对照药剂井冈霉素。  相似文献   
7.
氯虫苯甲酰胺对水稻一代二化螟防效及对稻田蜘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氯虫苯甲酰胺对水稻一代二化螟的防效及对蜘蛛的影响,在田间进行本次试验。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不仅对水稻和主要捕食性天敌蜘蛛安全,而且对二化螟的防效高于氟虫腈和三唑磷。8ml/667m^2和10ml/667m^2 20%氯虫苯甲酰胺SC处理的平均保苗效果为93.9%和97.3%,显著优于5%氟虫腈SC 40ml/667m^2和20%三唑磷EC 150ml/667m^2两处理的85.7%和67.0%;氯虫苯甲酰胺8ml/667m^2、10ml/667m^2,氟虫腈40ml/667m^2,三唑磷150ml/667m^2和对照处理,药后10d每20丛平均蜘蛛量分别为64.0、62.7、59.7、50.3和66.3只,氯虫苯甲酰胺处理的蜘蛛存量显著多于三唑磷处理,与氟虫腈和对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李宽  郑能文  蒋敏华  王星 《浙江农业科学》2022,63(10):2364-2367
为验证不同监测方法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的监测效果,测试了智能性诱、智能灯诱、田间赶蛾的稻纵卷叶螟虫情动态。结果表明,性诱监测诱集蛾量明显低于灯诱监测,且在主害代未能形成明显的峰期和峰次,监测效果不如灯诱监测。灯诱监测诱集蛾量虽然少于田间赶蛾,但其诱蛾动态与赶蛾监测基本吻合,且灯诱峰次多、始见期早。田间赶蛾与灯诱比较,高峰日早,峰型更为明显。智能灯诱监测可较好地反映稻纵卷叶螟的田间发生动态,性诱、灯诱、田间赶蛾、田间调查等多种监测方法相结合,可准确测报稻纵卷叶螟各世代的峰期及蛾量发生趋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