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2篇
水产渔业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青岛地区常见鱼类过敏原的鉴定及其交叉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玟静  李振兴  金科  郑礼娜  王邦平  林洪 《水产学报》2011,35(10):1532-1539
选择青岛地区喜食的阿拉斯加狭鳕、蓝点马鲛、大黄鱼、真鲷、鲑、大菱鲆、鲤 等7种鱼为研究对象,利用鱼类过敏患者血清,通过SDS-PAGE及免疫印迹方法对每种鱼的过敏原蛋白进行鉴定。利用兔抗鲅鱼小清蛋白多克隆抗体,通过间接ELISA和抑制性ELISA等对7种鱼的小清蛋白之间的交叉反应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青岛地区居民鱼类过敏原主要为48~57、33~41、28 及17 ku的蛋白,和传统公认的小清蛋白为主要过敏原的共识不同。而针对小清蛋白的交叉反应研究也表明,不同鱼类蛋白之间存在强烈的交叉反应。因此,虽然鱼类过敏原可能不同,但如果对以上7种鱼中的一种鱼过敏,最好不要食用其他任何一种鱼。  相似文献   
2.
不同热加工方式对刀额新对虾过敏原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煮(100 ℃)、蒸(100 ℃)、高压(121 ℃,0.1 MPa)这3种常见热加工方法,分别处理刀额新对虾不同的时间,通过检测总可溶性蛋白、主要过敏原含量和免疫活性的变化,分析3种热加工方式对虾类过敏原免疫活性的影响,并通过质地剖面分析,研究虾肉经过处理后组织结构的变化。经过3种热处理后,分子量为36 ku的主要过敏原蛋白仍然存在,免疫印迹的结果显示其免疫活性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高压对免疫活性的降低程度最大,30 min时免疫活性降低了97%;在25~35 ku区域出现一条新的IgE结合蛋白。质构分析结果显示,经过高压热处理后,虾肉的硬度和咀嚼度都有很大程度的降低,口感变差。结果表明:热高压处理在降低虾过敏活性的同时,对其口感也有一定的影响,有必要通过优化高温高压处理工艺,在保持虾口感及营养的基础上,降低其过敏活性。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加速氧化比色法的最适显色、反应条件.结果表明:NaNO2浓度在0~1.8 μg/ml范围内遵守比耳定律,线形回归方程为A=0.169 2 ρ+0.002 3,相关系数R为0.999 4,相对标准偏差小于4.8%,加标回收率范围为89.3%~102.6%.  相似文献   
4.
格里斯比色法测定肉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格里斯比色法的最适显色、反应条件.结果表明:NaNO2浓度在0~1.0 μg/mL范围内遵守比耳定律,线性回归方程为A=0.7335ρ+0.0017,相关系数R为0.9976,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7%,加标回收率为96%~103.4%.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