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4篇
农作物   3篇
植物保护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8年7月以来四川地区连续遭遇强风暴雨恶劣天气,造成玉米大面积积水、倒伏,受灾严重。目前四川玉米正处于抽穗灌浆关键期,对产量影响极大,为了最大限度减小损失,需针对灾后玉米田间排水、倒伏扶正、病虫害预防等紧急开展减灾防病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2.
<正>前不久,四川省农业厅组织由省农业厅植保站封传红副站长为组长的专家组,对四川省植保所李晓研究员团队开展的玉米品种抗黄曲霉穗腐病人工接种鉴定技术田间试验结果进行了现场考察,专家组听取了研究团队的研发报告,经充分的质询和讨论,顺利通过鉴定。玉米吐丝1周,使用钉刺法接种,常规田间管  相似文献   
3.
警惕四川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危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灰斑病是由玉蜀黍尾孢菌(Cercospora zeae—maydis Theonand Domels)侵染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病害。我国于1991年在丹东首次报道了该病的发生,2002年在云南大理州报道了灰斑病发生,随后迅速发展并成为云南玉米生产的重要病害。2007年在四川雅安宝兴县首次发现了玉米灰斑病危害,2008年逐渐扩展到芦山县、石棉县、天全县等地,并且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具有蔓延趋势。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明华南地区水稻纹枯病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力分化与菌株地理来源之间的关系,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依据,从我国华南3省(区)广东、广西和海南的33个县(市)采集水稻纹枯病标本,在分离到335个水稻纹枯病菌菌株的基础上,对它们的培养性状(菌丝生长速率、菌落颜色、菌核数量)、菌丝融合群、菌丝细胞核数目以及致病力分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株菌丝生长速率可划分为慢、中、快3种类型,菌株数分别为3株(0.90%)、136株(40.60%)和196株(58.50%);产生菌核的数量可划分为4种类型,即无菌核或极少形成菌核、菌核量少、菌核量中等和菌核量多,各有4株(1.19%)、59株(17.61%)、238株(71.04%)和34株(10.15%)。菌株融合群测定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均属于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AG-1融合群的ⅠA亚群,即AG-1 ⅠA。从中随机选取50个菌株进行菌丝细胞核染色,结果显示,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的细胞核数目介于7~13个。对其中270个菌株的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可划分为中等致病力和强致病力2个致病型,分别为208株(77.04%)和62株(22.96%),未发现弱致病力菌株。综合分析表明,所测菌株的致病型与菌丝生长速率及菌核产生数量各异,表现出较大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西南地区玉米灰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防治玉米灰斑病奠定基础,对西南地区玉蜀黍尾孢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病菌生长温度为10~35℃,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病原菌对酸碱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在pH 4~11都能生长,以pH 5~7为最适pH值;分生孢子萌发温度为5~35℃,最适温度为20~25℃;光照对菌丝和孢子萌发无显著影响;病原菌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酵母膏,致死温度为55℃(10 min)。  相似文献   
6.
西南地区玉米穗腐病病原分离鉴定及接种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10-2011年,从我国西南地区16个市(县)主要玉米产区采集玉米穗腐病标样190份,采用组织分离培养法分离得到393个菌株,将传统形态学分类方法与分子生物学方法相结合,共鉴定出15个种属,其中以拟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分离频率最高为40.20%,为优势菌株;其次为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分离频率为15.01%。选用优势菌株拟轮枝镰孢菌采用花丝注射法、籽粒注射法、花丝喷雾法3种方法进行了穗腐病接种方法筛选,结果表明,籽粒注射法有利于病原菌的侵染发病,发病程度适中,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接种方法。采用此方法对西南主要推广品种进行了抗病性鉴定,品种间对拟轮枝镰孢菌抗性存在显著差异,无高抗品种,表现好的品种有正大619,正大818,迪卡007,农乐988,正红505和神珠7号等6份。  相似文献   
7.
西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小飞  李晓 《玉米科学》2012,20(4):143-148
2008~2010年对采自西南地区的玉米大斑病标样经过单孢分离、纯化,共获得146个菌株。通过Ht单基因鉴别寄主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9个生理小种,分别为0、1、2、3、12、1N、2N、3N、N。0号小种占鉴定菌株的62.33%,为优势小种,其次为1号小种,占鉴定菌株15.07%。毒性频率分析表明,所有供试菌株对Ht1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最高,为20.99%;对Ht3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最低,为1.36%;对Ht2和HtN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分别为13.01%和9.57%。目前,西南地区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分化明显,并且产生了新的生理小种,对玉米生产存在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8.
西南地区玉米纹枯病病菌融合群鉴定和UP-PCR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西南地区玉米纹枯病病菌组成结构,从西南地区(四川、贵州、云南和重庆)玉米纹枯病样上分离获得285个疑似丝核菌菌株,根据培养性状、菌丝形态和细胞核染色对其进行鉴定,通过载玻片配对培养法对鉴定出的菌株进行菌丝融合群鉴定,并采用UP-PCR方法从各融合群中选取代表性菌株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供试疑似菌株中共鉴定出253个丝核菌,分别为224株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29株玉蜀黍丝核菌R.zeae。立枯丝核菌包括5个融合群,其中AG1-ⅠA共201株,出现频率为79.4%;AG1-ⅠB共2株,出现频率为0.8%;AG2-2ⅢB共3株,出现频率为1.2%;AG4-HGⅠ共10株,出现频率为3.9%;AG-5共8株,出现频率为3.2%。29株玉蜀黍丝核菌融合群均为WAG-Z,出现频率为11.5%。遗传变异分析中,当相似系数为0.78时,按照出现频率从立枯丝核菌和玉蜀黍丝核菌选取的不同融合群的20株菌株被划分为6个类群,与菌丝融合分析结果完全吻合,其中AG2-2ⅢB融合群首次从西南地区玉米上分离到。  相似文献   
9.
我国玉米灰斑病菌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明确我国发生的玉米灰斑病菌地理差异及遗传结构,利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ISSR)对玉米灰斑病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尾孢菌特异引物对分离自四川、云南、湖北、贵州等西南地区的16个玉米灰斑病菌菌株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显示,通过ISSR标记筛选出10个扩增多态性好且稳定的通用引物,共扩增出81条DNA条带,均为多态性条带,扩增片段大小在200~2 000 bp之间,菌株遗传相似系数为0.19~1.00。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19时,供试菌株被聚为2大类群,来自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菌株各自聚为一组,在DNA水平上表现出明显差异,认为是2类不同的致病类群。分子鉴定结果显示引起西南各地区玉米灰斑病的主要致病菌均为玉米尾孢菌Cercospora zeina。表明我国玉米灰斑病菌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ISSR标记可揭示出玉米灰斑病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及遗传差异性,可用于其遗传多样性研究。  相似文献   
10.
对西南地区普遍发生的玉米线形圆斑病菌生物学特性和50个推广品种对线形圆斑病的抗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病菌生长温度为10℃~35℃,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病原菌对酸碱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在pH值4~11都能生长,以pH值为5~7最适;分生孢子在5c℃~35℃均能萌发,最适温度为20℃~25℃;光照对菌丝和孢子萌发无显著影响.玉米品种间对玉米线形圆斑病表现的抗性差异明显,50个品种中表现抗病品种有7个,占14%;中抗品种24个,占48%;感病品种19个,占38%,无免疫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