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综合类   4篇
水产渔业   14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种免疫增强剂对黄颡鱼生长、消化及免疫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180尾黄颡鱼随机分成3组,即Ⅰ、Ⅱ、Ⅲ组,每组3重复,Ⅰ组为对照组,投喂基础日粮,Ⅱ、Ⅲ为试验组,分别在投喂基础日粮中添加0.01%的芽孢杆菌与0.01%低聚糖复合制剂(Ⅱ)和1%中草药免疫增强剂(Ⅲ),连续投喂60天,测定了黄颡鱼增重率,成活率及胃肠消化酶,肝胰,血清免疫酶活性。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Ⅱ,Ⅲ组均显著提高了黄颡鱼的增重率,成活率(P<0.05)。Ⅱ组胃消化酶,肠蛋白酶和和Ⅲ组胃消化酶活性与对照相比提高显著(P<0.05),但Ⅱ组和Ⅲ组肠淀粉酶活性有所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肝胰ACP,肝胰AKP,肝胰SOD,血清ACP,血清AKP活性均不同程度提高。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能够提高黄颡鱼的生产性能及消化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饲料料型及投喂频率对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生长及肌肉品质的影响。研究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以饲料料型(膨化饲料,EF;颗粒饲料,PF)和投喂频率(2次/日,F2;3次/日,F3)为影响因素,共4个组,分别命名为EFF2、PFF2、EFF3和PFF3,每组3个平行,投喂8周,每天定时投喂两次(7:30和16:30)或3次(7:30, 12:00, 16:30)。结果显示,斑点叉尾鮰的末重和增重率受到投喂频率的影响,F2组显著高于F3组(P0.05);而饲料料型则对斑点叉尾鮰的生长无显著影响(P0.05)。颗粒饲料组的肌肉粗脂肪含量和内聚性、回复性显著低于膨化饲料组(P0.05),而硬度显著高于膨化饲料组(P0.05)。F3组的肌肉硬度、胶着性和咀嚼性则显著高于F2组(P0.05)。颗粒饲料组生肌调节因子5 (myogenic factor 5, Myf5)和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膨化饲料组(P0.05)。F3组肌肉中MSTN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F2组,而肌细胞生成素(myogenin,MyoG)基因相对表达量则呈现相反趋势。综上,投喂同种配方的膨化饲料和颗粒饲料对斑点叉尾鮰的生长效果相似,但是投喂颗粒饲料的斑点叉尾鮰硬度更大,而投喂膨化饲料则肌肉脂肪含量更高;斑点叉尾鮰的最佳投喂频率是每天2次。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斑点叉尾(鮰)免疫应激状态下血浆抗氧化酶和免疫指标的变化,并研究甘草次酸对斑点叉尾(鮰)免疫应激的调控机制,实验设计两组,每组6个重复:1)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2)GA组,饲喂含0.15 g/kg甘草次酸饲料,养殖8周后,腹腔注射大肠杆菌脂多糖(LPS),分别在注射后0、3、6、12、24、48 h采集血液和肝脏组织,进行红细胞、白细胞计数,分离血浆后检测血浆皮质醇、溶菌酶、ACH50、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活性,肝脏匀浆液检测SOD、MDA和CAT抗氧化酶活性.结果显示,在腹腔注射LPS后,血浆溶菌酶、皮质醇、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ACH50、SOD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白细胞计数、血浆CAT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饲料中添加0.15 g/kg甘草次酸显著抑制了各指标变化,缩短了由LPS诱导产生各指标变化的恢复时间.研究表明,腹腔注射LPS使斑点叉尾(鮰)产生免疫应激,并在注射后6~12h达到顶峰;饲料中添加0.15 g/kg甘草次酸可以有效抑制由LPS诱导的免疫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4.
将沼液用于水产养殖已在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沼液施用过程中对水体环境及鱼品质的影响有待研究阐明。通过大塘沼液养鱼试验,考察了沼液施用对池塘水质指标、池塘底泥以及鱼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沼液养殖池塘水中的溶解氧含量提高,氨氮、总磷含量有所上升但未超过相关国家标准,化学需氧量(COD)比对照组高,添加沼液池塘重金属含量和对照塘无明显差异,都存在部分重金属超标;池塘底泥中有机质、全氮、总磷含量有所增加,重金属含量处于中度污染水平;施用沼液增加了鱼产量,添加沼液后鱼的品质与对照鱼差异不大,鱼肉重金属含量未超标。  相似文献   
5.
在等氮等能的基础饲料中添加水平分别为0、0.15、0.30、0.45、0.60 g/kg的甘草次酸,共5个处理组,每组3个重复,选取质量为(15.63±0.04) g的团头鲂幼鱼饲喂56 d,研究甘草次酸对团头鲂幼鱼肠道消化酶活性和胴体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添加甘草次酸可以显著提高团头鲂幼鱼肠道蛋白酶活性,其中0.30、0.45和0.60 g/kg 添加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肠道脂肪酶活性随着甘草次酸添加量的升高而显著上升(P<0.05)。添加甘草次酸对肠道淀粉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0.3 g/kg甘草次酸组肠道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其他各组(P<0.05),添加甘草次酸对肠道Na+,K+-ATP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胴体粗脂肪含量随着甘草次酸添加量的升高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其中0.45 g/kg添加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甘草次酸对团头鲂幼鱼胴体其他组成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甘草次酸显著提高了团头鲂肠道消化吸收酶活性,促进了其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饲料中添加甘草次酸也可促进体蛋白合成,减少体脂沉积,改善鱼体组成分布。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究饲料中不同蛋氨酸水平对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生长、饲料效率、全虾体组成、肌肉氨基酸组成和肝胰脏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确定了日本沼虾的适宜蛋氨酸需求量。以酪蛋白、明胶、鱼粉、小麦面筋粉和晶体氨基酸为蛋白源配制了6组蛋白质水平为36.07%、能量为18.09 kJ/g的等氮等能的半纯和饲料,各组蛋氨酸实际含量分别为0.38%、0.47%、0.56%、0.64%、0.75%和0.88%。以初始体质量为0.30 g的日本沼虾为试验对象,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虾,养殖在规格为0.6 m×0.6 m×0.6 m的网箱中,试验期56 d。结果表明:当饲料中蛋氨酸水平由0.38%升高至0.88%时,日本沼虾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均显著升高(P0.05);饲料蛋氨酸水平为0.64%时,三者均达到最大值;随着饲料中蛋氨酸水平进一步升高,三者均呈下降趋势。当饲料蛋氨酸水平为0.64%时,全虾粗蛋白含量最高,显著高于0.38%组(P0.05)。饲料蛋氨酸水平对全虾的水分、灰分、脂肪和肌肉的氨基酸组成均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蛋氨酸水平显著影响日本沼虾肝胰脏蛋白酶的活性(P0.05),但对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进行一元二次回归分析,得出日本沼虾的蛋氨酸需求量为0.70%,占饲料蛋白的1.94%。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鸵鸟对Ca的需要量为例,探讨放牧饲养和自由采食条件下,养殖场地表覆盖物对家禽营养需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最适宜的投喂时间,本实验将120只初重约68 g的幼蟹随机分养在24个塑料缸(70 cm×40 cm×50 cm)中。采用一次饱食投喂(将昼夜分为8个时间点:10:00、13:00、16:00、19:00、22:00、01:00、04:00、07:00,每个时间段作为1个处理组,每天每个处理组饱食投喂1次)的方法研究中华绒螯蟹的昼夜摄食节律。结果显示,幼蟹在不同投喂时间点表现出24 h周期性的摄食节律,且总摄食高峰期在22:00。从其中6d的平均摄食量可以看出,河蟹主要在19:00~22:00时间段摄食;在肝胰腺酶活性方面,淀粉酶活性在19:00~22:00内高于其他各组,且在22:00获得最高值;脂肪酶、碱性磷酸酶和钠钾ATP酶酶活性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在13:00~22:00时间段这些酶的酶活呈现上升的趋势,且最高值均在22:00获得。在相关摄食基因表达方面,肝胰腺中Leptin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22:00点显著低于13:00和16:00,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肠道中胆囊收缩素(CCK)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22:00点显示出最低值,与10:00、13:00、04:00和07:00点相比差异显著(P0.05)。综上所述,中华绒螯蟹存在明显的摄食节律,这可能与光照紧密相关,最适宜的投喂时间为22:00。  相似文献   
9.
采用由30%待测蛋白源饲料原料和70%基础饲料组成的试验饲料,以三氧化二钇(Y_2O_3)作外源指示剂,添加量为0.05%,以平均体重(34.38±1.06)g的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幼鱼作研究对象,在30℃和25℃两种水温条件下比较研究其对鱼粉(FM)、豆粕(SBM)、菜粕(RSM)、棉粕(CSM)、酵母浸粉(YEF)、肉骨粉(MBM)和花生粕(PNM)7种蛋白源饲料原料的干物质(DM)、粗蛋白(CP)、总能(GE)、总氨基酸(TAA)及必需氨基酸(EAA)的表观消化率。结果显示:水温30℃时,酵母浸粉的干物质、总能、粗蛋白和必需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最高;水温25℃时,原料干物质和总能的表观消化率最高的为鱼粉,粗蛋白、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最高的为豆粕。在两个水温下,原料干物质、粗蛋白、总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最低的均是肉骨粉,总能的表观消化率最低的是棉粕。在30℃时团头鲂对蛋白源饲料原料各营养成分的表观消化率高于25℃时,且酵母浸粉在两个水温下各营养成分的消化率差异显著(P0.05)。在30℃时,酵母浸粉的各养分表观消化率较高,但其氨基酸平衡性较差,需适量添加蛋氨酸,满足团头鲂对氨基酸的需求;在25℃时,豆粕和鱼粉各养分表观消化率较高,可作为团头鲂饲料的优质蛋白源饲料原料。肉骨粉在两个水温下均表现出最低表观消化率,需搭配其他饲料适量使用。  相似文献   
10.
甘草次酸对团头鲂生长、脂肪沉积与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讨甘草次酸对团头鲂生长、脂肪沉积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选取均体质量为(15.63±0.04)g的团头鲂幼鱼420尾,随机分在15个网箱中,分别以甘草次酸水平为0、0.15、0.30、0.45和0.60 g/kg的5种饲料投喂8周。结果发现,饲料添加甘草次酸对团头鲂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没有显著影响(P0.05)。甘草次酸可以显著降低实验鱼脏体比、肝体比、腹脂率及肝脏脂肪含量(P0.05),但对全鱼体组成和肌肉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比对血浆脂肪代谢酶可见,0.30~0.60 g/kg甘草次酸添加组血浆总胆固醇含量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而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肝脏中脂蛋白酯酶、肝酯酶和总酯酶活性在添加甘草次酸后显著降低(P0.05);0.30~0.60 g/kg甘草次酸添加组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添加甘草次酸可以显著提高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降低丙二醛含量(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0.30~0.45 g/kg甘草次酸时,显著降低了团头鲂内脏团的脂肪沉积,改善了鱼体脂肪分布,这可能是由于甘草次酸加强脂解作用,提高脂肪代谢酶活性导致的;饲料中添加甘草次酸也可显著提高团头鲂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