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农学   3篇
  3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四川盆地边缘山地和川中丘陵区是四川省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但其劳动力及其转移存在明显差异。为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迫切需要开展劳动力转移的区域比较研究。为此,分别选择沐川和安岳为样本县,采用分层概率抽样和农户问卷调查(813户)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劳动力转移仍是川中丘陵区和盆地边缘山地农村劳动力配置的主要方式,但前者转移强度和压力远大于后者。(2)县域尺度上安岳县以省外转移为主,比以省内转移为主的沐川县转移女性比重高、转移的社会问题更突出。(3)资源环境相对一致的安岳县乡镇尺度转移主要受社会经济(交通便捷度和经济条件)影响。受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分异双重影响,沐川县乡镇间转移复杂。(4)今后应充分重视川中丘陵区农村劳动力配置难度。安岳县应将区域流动与就地转化相结合,着力促进落后乡镇劳动力转移。沐川县应向就地转化过渡,着力探索就地转化。两地均应实施产业转型与农村劳动力流动有效联动。  相似文献   
2.
四川盆地边缘山地和川中丘陵区是四川省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本研究分别选择沐川县和安岳县作为两区域的样本县,采用与人口规模成比例的分层概率抽样(PPS)方法,按3乡镇/县、3行政村/乡镇、5村民小组以上/行政村的标准抽取调查乡镇、行政村和村民小组,再用间隔法在村民小组内抽取农户(共6乡镇、27村、101村民小组和813户),通过农户问卷和综合分析,从县域和乡镇两个尺度进行两县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农村劳动力转移仍是川中丘陵区(安岳县)和盆地边缘山地(沐川县)农村劳动力配置的主要方式,但前者农村劳动力转移强度和压力远大于后者。(2)受区位、资源环境、农业结构和非农产业等因素综合作用,在县域尺度上安岳县农村劳动力以省外转移为主,且比以省内转移为主的沐川县转移强度大、女性比重高、转移带来的留守老年/未成年人等社会问题更为突出。(3)资源环境相对一致的安岳县在乡镇尺度上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乡镇间转移强度、转移劳动力文化程度与女性比例、省外转移比重、就业行业分散程度等均与乡镇对外联系便捷度、经济条件呈正向变动。而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分异复杂的沐川县,其乡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受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双重影响,乡镇间转移劳动力的状况与转移强度差异复杂,但乡镇间转移流向和就业领域差异不大,转移带来的社会问题与转移强度呈正向关联。(4)今后应充分认识和重视安岳县所在的川中丘陵区农村劳动力流动及合理配置的难度和问题。同时,要根据自然与社会经济的分异实际,从县域与乡镇两个尺度因地制宜地促进其流动与合理配置:安岳县应将区域流动与就地转化相结合,并着力改善基础设施促进落后乡镇劳动力转移;而沐川县应逐步向就地转化过渡,着力于有条件乡镇就地转化的探索。此外,实施区域产业转型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有效联动是两地的共同选择。  相似文献   
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是目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服务价值损益进行定量估算,为生态资源利用的有效补偿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基于遥感与GIS技术提取、分析了16 a来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参考谢高地的生态服务价值系数,并结合成都市实际情况,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表进行修正,制定了成都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表,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定量估算。结果表明:1992-2008年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呈加大趋势,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区域差异与流向变化显著,且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主要由林地、水域与农业用地等生态系统支撑,系统结构较简单;1992-200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35.429亿元增加到38.833亿元,增加了3.403亿元,变化率为9.605%;2000-2008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到40.705亿元,增加了1.872亿元,增长率达4.82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差别很大,1992年、2000年、2008年林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占总价值的59.684%、70.929%和67.125%,其次为水域和耕地;1992-2008年间土地利用转化导致生态服务价值流向变化,耕地、林地、水域向建设用地的转移导致生态服务价值的负流向。这一研究结果,对加强对耕地、林地、水体等生态系统的保护,严格控制农地向建设用地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国内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与适应对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研究受到国内外的关注。本文在简述了气候变化的脆弱性、敏感性、适应性的概念的基础上,从敏感区定性划分、区域脆弱性的定量分析、粮食作物的脆弱性分析三方面概括总结了我国近20年来在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脆弱和适应对策的研究进展,最后指出了该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空气环境效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规模的城市用地开发导致对各种自然过程和生态过程的改变,产生了复杂的生态环境后果.该文以成都市为例.基于遥感与GIS技术,提取、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信息;选择影响成都市空气环境质量NO2和总悬浮微粒物浓度等指标的采样点数据,通过空间分析、叠加城市土地利用图层.对获取土地利用的城市空气环境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2-2008年研究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显著,土地利用变化以耕地的大幅度减少和建设用地和林地显著增加为主要特征;土地利用对城市空气环境产生显著影响.林地对NO2各浓度变化影响明显,各浓度所占的土地利用面积为最大;城镇用地对总悬浮微粒物的最高一级浓度影响显著,所占土地利用面积最大;NO2和总悬浮微粒物浓度的空间分布由研究区的青白江区-新都区-中心城区等区域一线向两侧依次降低,与城镇用地、工矿与交通用地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因此,这一研究结果对改善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制定科学应对决策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根据宜宾市农业生产实际,对近15年来(2001-2015年)农业碳排放量进行估算,并分析其时空格局和驱动力,为该市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IPCC清单估算法选取相应的碳源因子、碳转化系数进行农业碳排放估算和强度等级划分,结合ArcGIS方法探讨其时空演变规律,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探寻影响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力。【结果】①近15年来宜宾市农业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均呈上升趋势。碳排放量由485.10×10~(4 ) t增长到566.82×10~(4 ) t,增长率为16.85%;碳排放强度由9.96 t/hm~2增加到11.23 t/hm~2,增长率为12.75%。②该市农业碳排放量的构成以水稻种植(29.65%)、猪养殖(25.74%)和化肥施用(19.63%)为主。③该市10区县中除江安县外,其余区县碳排放量都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碳排放强度由高到低排序为:江安县翠屏区长宁县宜宾县兴文县南溪区高县筠连县珙县屏山县。④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农用物资(农膜、农药、化肥)和农用能源(农用柴油、农用电)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子,农业类型(猪、牛养殖、水稻种植)是次要因子。【结论】近15年来宜宾市农业碳排放量和强度呈增加趋势,空间分区上等级变化不大,农用物资和农用能源因素是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7.
四川洪雅县农业气候适宜度评价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以四川省洪雅县33年实测气象资料和7种作物生产实际为基础,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作物光、热、水隶属函数。以平均资源适宜指数、平均效能适宜指数和平均利用指数作为农业气候适宜度评价的指标,分别计算其值。并根据计算结果讨论了农业生产优化管理与气候资源利用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8.
罗怀良  许可  李霞  陈浩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7029-7031
在分析川中丘陵地区农村经济与剩余劳动力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大英县抽样调查资料分析了川中丘陵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县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初中文化为主,外出务工多选择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中心城市,绝大多数以初级劳务型工作为主,文化程度和转移地点对务工年收入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当地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出发点不规范及转移秩序混乱影响了当地农业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给输出地带来较多社会问题。针对该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发展乡镇企业、高效农业和第三产业等措施消化和吸收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强管理,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服务和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四川省作物种植结构与气候变化的协调关系,本研究基于四川省气候数据与农作物播种面积数据,分析了2000—2018年四川气候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协调关系。结果发现:四川省2000—2018年间降水量、≥10℃积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降水量气候倾向率为53.5 mm/10 a,≥10℃积温气候倾向率为123.7℃/10 a;作物播种面积明显增加的有玉米、油料作物、豆类、果园,薯类播种面积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作物播种面积明显下降的有水稻、小麦和其他作物;各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占比变化明显。四川省农作物种植占比前三种为水稻、玉米和薯类,多年平均占比分别为21%、17%和13%,且水稻在所有种类中占比较稳定;小麦种植占比正在逐年降低。四川省2000—2018年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与气候变化整体相互适应,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均较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