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6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100篇
林业   209篇
农学   181篇
基础科学   124篇
  126篇
综合类   1132篇
农作物   134篇
水产渔业   100篇
畜牧兽医   595篇
园艺   188篇
植物保护   9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79篇
  2013年   162篇
  2012年   157篇
  2011年   140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119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4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国内外荞麦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未来荞麦产业发展、品种改良方向及品种选育技术进行了讨论。近年来,世界范围内荞麦种植面积稳中有升,荞麦消费量呈增加趋势,但荞麦生产中普遍存在生产条件差、产量低、品种改良难和不适宜机械化生产等问题,因此广适、高效、优质和高产等特性是荞麦品种改良的目标,传统杂交技术与分子育种技术的结合是未来荞麦品种改良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谯天敏  王丽  朱天辉 《植物保护》2020,46(4):258-263
本文以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juglandis(Pierce Dowson)为供试菌株,选用不同浓度的13种杀菌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有10种药剂对该菌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但只有5种杀菌剂能够产生明显的抑菌圈。其中,四霉素和链霉素的抑菌效果最强,最低抑菌浓度为0.165、3μg/mL,抑菌率为74.76%、69.23%,EC_(50)为12.764、35.318μg/mL。其他依次为乙蒜素、中生菌素和春雷霉素。选用这5种杀菌剂进行盆栽防治试验,四霉素和链霉素的平均防效达74.60%、71.69%,乙蒜素和中生菌素防效分别为65.98%、58.40%,春雷霉素防效最低为39.38%。其结果与室内基本一致。室内试验及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四霉素、链霉素、乙蒜素、中生菌素和春雷霉素可作为防治核桃黑斑病的杀菌剂,其中四霉素为首选杀菌剂。  相似文献   
3.
研究冬小麦和苜蓿不同种植模式在不同生长期内土壤氮素的变化特征,以期为粮草混播种植模式提供参考依据。依托 2014年在晋西南开展的田间试验,于 2017和 2018年研究了小麦单播、苜蓿单播和小麦苜蓿混播的作物产量以及土壤剖面氮素特征。结果表明:(1)两个试验年份内小麦苜蓿混播增加了作物生物量且小麦植株茎叶和籽粒氮含量均高于小麦单播;相比任一单作,小麦苜蓿混播显著提高了作物植株氮积累总量。(2)种植方式影响表层(0~ 3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3月春季返青时苜蓿单播高于小麦单播和混播处理,6月麦收时小麦单播和混播均高于苜蓿单播;苜蓿单独生长期(10月)200 cm深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依次为小麦单播 >混播 >苜蓿单播。不同生长时期小麦单播硝态氮随土壤剖面垂直淋失并于土壤深层大量累积,而小麦苜蓿混播后缓解了硝态氮的垂直淋失现象。(3)小麦返青时 0~ 30 cm土层苜蓿单播土壤铵态氮含量略高于小麦单播和混播,小麦地休耕苜蓿单独生长期 200 cm深小麦单播铵态氮含量低于苜蓿单播和混播。(4)越冬期(前一年 10月~ 3月)小麦苜蓿混播土壤无机氮得到了累积,小麦苜蓿共生期(3~ 6月)土壤无机氮处于消耗阶段,麦收后苜蓿单独生长期(6~ 10月)无机氮又得到了补充。  相似文献   
4.
优化施肥下长江流域冬小麦产量及肥料增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针对长江流域冬小麦不合理施肥带来的肥料利用率低的现状,探讨冬小麦产量分布特征及施用氮、磷和钾肥料的增产效应,为长江流域冬小麦肥料减施增效和优化养分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本文数据来源于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IPNI)于2000—2018年在我国长江流域开展的田间试验,以及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通过检索字段或字段组合(冬小麦、冬小麦+产量及冬小麦产量+肥料利用率等)得到的此期间关于长江流域冬小麦田间试验的论文,共1 732个田间试验。试验处理包括:优化施肥处理,农民习惯施肥,以及在优化施肥和农民习惯施肥基础上的不施氮肥、不施磷肥和不施钾肥处理,以探究长江流域各省(市)(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和上海)冬小麦在优化施肥下的可获得产量、产量反应、相对产量、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特征。【结果】我国长江流域冬小麦优化施肥处理下的平均产量为6.6 t·hm-2,其中安徽省平均产量水平最高,为7.3 t·hm-2,重庆市最低,为3.6 t·hm-2。施用氮、磷和钾肥的平均产量反应分别为2.3、0.9和0.6 t·hm-2,但变异范围较大。氮、磷和钾肥平均相对产量分别为0.6、0.8和0.9,氮是小麦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优化施肥处理的氮、磷和钾肥的平均农学效率分别为12.6、11.6和7.7 kg·kg-1,平均偏生产力分别为34.0、78.9和73.4 kg·kg-1。与农民习惯施肥措施相比,优化施肥处理平均增产0.5 t·hm-2,增幅为8.8%;氮、磷、钾肥的农学效率分别提高了41.1%、121.1%和84.6%;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42.4%、23.5%和25.4%。【结论】优化施肥有效提高了长江流域冬小麦的产量和养分利用率,但各省(市)间存在一定差异且省(市)内变异较大。四川、云南、湖北和江苏省的部分地区具有较低的产量反应,说明具有较高的土壤养分供应,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养分优化管理方案。分析长江流域优化养分管理措施下的小麦产量反应和肥料利用率等参数,可以确定氮为小麦产量的第一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5.
在人口老龄化和"互联网+"的研究背景下,定义了"互联网+养老服务"的内涵,指出在新疆农村地区推行"互联网+养老服务"的可行性,对新疆农村地区老年人"互联网+养老服务"需求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农村老年人对健康医疗类和紧急救助类服务项目的需求度最高;年龄、子女数量、居住方式和是否患慢性病是农村老年人"互联网+养老服务"需求意愿的显著性影响因素。最后对新疆农村发展"互联网+养老服务"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火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干扰因素,过火对生境中的植物个体生存发展以及种群的动态均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以云南省澄江县梁王山自然保护区鲁溪冲林区火烧迹地中的云南松作为研究对象,对发生地表火林冠针叶呈绿色、针叶变黄脱落和发生林冠火地段的云南松受损程度和火后自然更新,以及未过火地段林内更新进行调查。结果显示,2种过火类型地段中云南松受损呈现两极分化,林冠火地段的云南松死亡率为100%,地表火过火地段则没有全株死亡的现象。3个过火样地云南松植冠种子库种子活力均显著下降,其中林冠火样地种子萌发率最低,仅为(40±21.21)%。不同过火强度林区自然更新的幼苗数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数量排序为地表火针叶绿地表火针叶变黄脱落林冠火。跟踪调查发现,过火地段云南松幼苗的地上部分高生长和地径生长明显地高于其它地段。林火后3年,林冠火区幼苗高生长达到(22.13±5.75)cm,而未过火林区幼苗高生长仅为(8.33±4.16)cm。林冠火地段云南松自然更新后幼苗生长没有出现蹲苗现象。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玉米穗期高温胁迫对子粒灌浆生理及产量的影响,以耐热型玉米品种郑单958和热敏感型玉米品种先玉335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第9片叶完全展开至抽雄期高温对玉米子粒灌浆特性、淀粉合成酶活性、激素含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穗期高温处理,郑单958和先玉335的产量分别比对照降低了11.14%和25.40%;2个品种的粒重和灌浆前期的灌浆速率降低,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延迟,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减小,活跃灌浆期延长;灌浆前期子粒淀粉合成酶活性降低;高温对先玉335的影响明显高于对郑单958。高温处理后,2个品种子粒中的生长素、玉米素核苷和赤霉素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均表现为灌浆初期降低,灌浆后期升高,脱落酸含量表现则相反。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富硒(Se)调控雏鸡十二指肠黏膜系统的分子机制,试验采用富硒酵母(SEY)饲料建立富Se雏鸡模型,应用原子荧光吸收法测定雏鸡血液及十二指肠黏膜组织中的Se浓度,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雏鸡十二指肠黏膜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含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分析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s)mRNA在雏鸡十二指肠黏膜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在试验第7,21,35天时,与对照组相比,SEY组雏鸡血液及十二指肠黏膜中的Se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十二指肠黏膜抗炎细胞因子TGF-β1和IL-10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SEY组雏鸡十二指肠肠黏膜GPXs(GPX1、GPX2和GPX4)mRNA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增加(P0.05或P0.01)。说明SEY能够显著增强十二指肠黏膜抗炎及抗氧化能力,加强机体免疫力。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