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5篇
综合类   2篇
植物保护   2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明确棉田溪岸蠼螋 Labidura riparia 对棉铃虫的控害潜能,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和测定了溪岸蠼螋不同龄期的若虫、雌雄成虫对棉铃虫幼虫、蛹和成虫的捕食能力以及其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的捕食选择性。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的溪岸蠼螋都不捕食棉铃虫完整的蛹体, 但对棉铃虫幼虫和成虫都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其中, 雌性溪岸蠼螋成虫的捕食能力最强, 对棉铃虫1龄幼虫日捕食量最大, 为(31.3±1.1)头。1龄溪岸蠼螋若虫也具有一定的捕食能力, 对棉铃虫1龄幼虫日捕食量为(1.7±0.7)头。不同龄期的溪岸蠼螋对相同龄期棉铃虫幼虫的捕食能力随龄期增加而增大。对1~3龄棉铃虫幼虫,溪岸蠼螋雌成虫捕食能力最强,其次是溪岸蠼螋雄成虫,再次是溪岸蠼螋5龄若虫。但是,对棉铃虫4~6龄幼虫和雌雄成虫,溪岸蠼螋雌雄成虫和5龄若虫的捕食量差异不显著。捕食选择试验表明:溪岸蠼螋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对棉铃虫1~4龄幼虫均表现正喜好性, 对5~6龄棉铃虫幼虫和雌雄成虫表现负喜好性。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北部夜间空中昆虫群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4月底至8月,使用探照灯诱虫器对河南省北部的夜间空中昆虫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河南北部夜间空中昆虫群落由12目47科100多种昆虫组成,其中害虫的种类占了86.43%。空中昆虫群落的丰富度和昆虫的种类随季节变化不大,数量随季节有明显变化,其中6月份昆虫数量明显高于其他4个月份。采用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进行分析发现,棉铃虫、赤角盲蝽、小地老虎和大黑鳃金龟是空中昆虫群落的主要害虫优势种,优势度指数最高分别为0.575 2、0.137 8、0.108 0、0.136 1,其中棉铃虫是整个生长季节的优势种。食蚜蝇、中华草蛉、东亚小花蝽和大草蛉是空中昆虫群落的主要天敌优势种,优势度指数最高分别为0.714 3、0.626 1、0.219 3、0.467 5。研究初步明确了河南省北部夜间空中昆虫群落的演替及不同时期的优势种群,为针对性控制害虫危害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2017年8月在河南新乡发现田间种植的青茄受桃蛀螟为害,为该虫在茄子上为害的首次报道。本文简要描述其为害特点以及生活习性,为进一步研究其在复杂生境下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提供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4.
微波处理对板栗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信阳产茅栗(Castanea sequiniiDode)、油栗(Castanea mollissinaBL.)、嫁接栗(EngraftedCastanea mollissimasp.)3个品种的板栗坚果为材料,分别对其进行5种不同条件的微波处理,并对其贮藏品质及营养品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微波处理后板栗的腐烂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虫蛀率普遍下降,栗果水分含量普遍降低,而对板栗果仁蛋白质、还原糖、粗脂肪、灰分含量的影响不大.在微波处理功率240 W、处理时间40 s的组合条件下,对板栗品质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革翅目昆虫是河南省中部地区鳞翅目害虫的一类重要捕食性天敌昆虫,在农业无公害化的发展趋势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对其中的蠼螋科,蠼螋属中的蠼螋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的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蠼螋触角呈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雌、雄成虫鞭节分别由26和30个亚节组成。共有8种感器类型: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芽孢形感器、鳞形感器、栓锥形感器、BÖhm氏鬃毛、坛形感器和腔乳头状感器。在触角的不同亚节上,感器类型和数量又有所不同:鞭节上感器种类丰富于柄节和梗节,雄虫触角上的感器种类和数量多于雌虫,芽孢形感器为雄虫所特有。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昆虫分布及越冬地域也在发生变化。稻蛀茎夜蛾Sesamia inferens(Walker)的越冬北限在20世纪80年代被认为不过北纬34°线,近年发现该虫在更北的黄淮海夏玉米-小麦轮作种植区新乡市(北纬35°)发生为害,为该种植模式下发生的新害虫。为了准确监测,科学、有效地制定该害虫的防治对策,本研究对河南北部地区稻蛀茎夜蛾的发生为害规律及生活史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稻蛀茎夜蛾可以在小麦-玉米轮作的条件下顺利完成生活史,其中在河南新乡该虫为害穗期玉米并顺利越冬的事实是首次报道。应用灯光监测并结合田间幼虫调查发现,当地稻蛀茎夜蛾一年发生3代。越冬代幼虫化蛹后在4月中下旬开始羽化,羽化的成虫在小麦或早春玉米上产卵,第1代幼虫主要为害春玉米和小麦,6月中旬第1代成虫开始羽化飞往夏玉米田内产卵,幼虫主要为害夏玉米幼苗。第2代幼虫化蛹后于8月初开始羽化形成第2代成虫,产卵孵化后的幼虫主要钻蛀夏玉米穗和茎秆,9月下旬幼虫陆续沿茎秆钻入玉米残桩基部越冬。综合调查结果,绘制了河南北部地区稻蛀茎夜蛾的年生活史表。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Cry1F杀虫蛋白对亚洲玉米螟和黏虫两种重要玉米害虫的作用机制,本文通过透射电镜观察了亚洲玉米螟和黏虫4龄幼虫取食含Cry1F蛋白人工饲料后的中肠组织病理变化,并与其取食含Cry1Ab蛋白人工饲料后的组织病理变化进行了比较。亚洲玉米螟和黏虫4龄幼虫取食Cry1F蛋白48 h后中肠杯状细胞发生了明显的病变,主要表现为:细胞微绒毛肿胀、脱落;细胞核变形,质膜和核膜界限不清晰;染色质发生固缩、贴近核膜;线粒体拉伸变形数量减少,严重的发生空泡化;内质网肿胀与断裂、数量减少,与取食含Cry1Ab蛋白人工饲料相比,玉米螟和黏虫中肠组织发生的病变程度相似。本研究可为Cry1F作为转基因玉米重要的杀虫蛋白在未来亚洲玉米螟和黏虫防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绿盲蝽人工饲料配方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3因子2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对绿盲蝽人工饲料的配方进行了优化,得出了更优的绿盲蝽人工饲料配方E,其成分如下:蔗糖2.80g、啤酒酵母0.25g、50%蜂蜜水2.50g、混匀鸡蛋22.50 g、小麦胚10.00 g、利马豆粉30.00 g、大豆粉2.50g、卵黄30.00 g、大豆卵磷脂2.25g、复合维生素1.80g、10%乙酸0.50 mL、硫酸链霉素0.005 g、头孢羟氨苄0.005 g、福尔马林0.10 mL、丙酸0.10 mL、无菌水164.00 g.该配方单头饲养的绿盲蝽若虫存活率(81.25%)、若虫发育历期(11.68 d)和成虫单雌产卵量(32.36粒)与四季豆饲养的无显著差异.与现有的绿盲蝽人工饲料相比该饲料进一步缩短了若虫的发育历期,但群体饲养的若虫存活率只有55.74%,显著低于四季豆饲养的若虫存活率(73.77%),仍需进一步优化.通过正交试验的极差分析,明确了影响绿盲蝽若虫存活率、发育历期和单雌产卵量因子的重要性为复合维生素>大豆卵磷脂≥蔗糖.本文还就配方的进一步优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蠼螋对草地贪夜蛾的捕食作用,在温度(26±1)℃,相对湿度(75±5)%,光周期16L:8D的实验室条件下,观察了蠼螋5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卵、1~6龄幼虫和成虫的捕食行为和对6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蠼螋5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卵和1~6龄幼虫均有捕食行为,对飞行能力弱的草地贪夜蛾成虫也具有捕食能力。蠼螋5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捕食过程中,并不取食完其整个虫体,而是咬食至猎物不动时,继续搜索捕食周围其他猎物。蠼螋5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6龄幼虫的捕食功能拟合HollingⅡ模型,日平均捕食量为2.85头,对入侵的草地贪夜蛾的为害具有一定的防控潜能。  相似文献   
10.
黏虫和劳氏黏虫形态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黏虫和劳氏黏虫往往混合发生,给小麦、玉米和水稻等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本文从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虫态分别描述了这两种黏虫在形态特征上的差异。两种黏虫卵无差异。低龄幼虫中黏虫刚毛基部的毛片色深,2龄幼虫前胸背板上各条背线较明显;劳氏黏虫毛片色浅,2龄幼虫各背线不明显。高龄幼虫中黏虫头部有"八字纹",气门近圆形,气门筛黑色有光泽;劳氏黏虫头部除"八字纹"外唇基还有一黑褐色斑,气门椭圆形,气门筛黄褐色。黏虫蛹腹部背面5~7节有刻点,臀棘着生近于平行;劳氏黏虫蛹4~7节有刻点,臀棘呈"八"字形。黏虫成虫前翅有环纹、肾形纹,劳氏黏虫则无。本研究旨为两种黏虫的田间调查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