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1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8篇
  8篇
综合类   15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定量评价秸秆热解多联产工程的环境影响,借鉴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将秸秆热解多联产系统工程建设单元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及其环境排放纳入系统边界,对年秸秆处理能力1.0×10~4 t的秸秆热解多联产系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不考虑产出品的替代减排,该系统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综合指数为175.53。其中,工程建设单元、运行单元和产物利用单元的环境影响潜值分别占18.10%、78.75%和3.15%。钢材和PVC管等物料的环境排放合计占建设单元环境排放综合潜值的93.49%,电力消耗排放占运行单元环境排放综合潜值的93.86%。从资源替代角度看,秸秆燃气替代煤炭、秸秆炭和木醋液分别减施化肥和农药情景下,该项目功能单位的环境影响综合指数为-496.86。秸秆热解多联产系统通过资源替代可有效减少环境排放,具有良好的环境减排效应。在未来秸秆热解多联产系统建设过程中,应选择低碳环保的建筑材料,降低运行电耗。  相似文献   
2.
大型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温室气体减排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秸秆沼气工程可有效地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科学核算温室气体减排量为管理和监督温室气体排放状况提供数据支撑。该文以河北省沧州市耿官屯大型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为研究对象,参考和借鉴了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CDM方法学,构建了大型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温室气体减排计量方法,包括项目边界、基准线排放量、项目排放量、泄漏量、减排量5个方面,计算了2014年耿官屯大型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温室气体减排量。研究结果表明:项目基准排放量包括秸秆处理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未建秸秆沼气工程情况下农村居民生活用能及农田施用化肥生产耗能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项目排放量包括秸秆与沼肥运输过程耗能排放、工程运行过程耗能排放及沼气处理温室气体排放,项目泄漏量即沼气生产、储存、管网供气和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因物理泄漏所造成的排放。2014年耿官屯大型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基准线CO2排放量为5 776.15 t,项目排放量为57.53 t,泄漏量为136.59 t,减排量为5 582.03 t,约相当于2 100 t标准煤CO2排放量,每消耗1 t(干质量)秸秆可净减排3.56 t,每利用1 m3沼气可净减排11.50 kg。同时,在工程设计、管道设计、工程管理、工艺技术改良升级等方面提出了提升大型秸秆沼气工程温室气体减排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稻麦玉米秸秆残留还田量定量估算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了解秸秆残留还田是秸秆直接还田的基本形式。该文通过逐步推导,给出了秸秆残留还田量定量估算的系列公式,并将秸秆残留还田量定量估算建立在5个参数的基础上,即农作物平均株高、收割留茬高度、叶部生物量比例、枝叶脱落率和秸秆机械收集损失率;以实地调查为基础,结合对试验数据收集整理,给出了小麦、玉米、水稻三大农作物秸秆残留还田量定量估算的参数体系,并估算出了三大农作物的秸秆残留还田量,分别为7 106.92、4 543.48和6 392.95万t,合计为18 043.35万t,占三大农作物的秸秆总产量的31.13%;三大作物人工收获秸秆残留还田量为1724.47万t,机械收获秸秆残留还田量为16 318.88万t,后者是前者的9.46倍;进而以农作物面积为权重,推算出全国的秸秆残留还田量为25 330.08万t,计算出单位面积耕地的残留还田量为1.87 t/hm2,与基本还田量的最低需求3.0 t/hm2相比尚需增加60%以上,与基本还田量的一般需求4.5 t/hm2相比尚需增加1.41倍。论文最后指出了秸秆残留还田量定量估算需要继续深入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一是开展更广泛的田间实测,进一步提高小麦、玉米、水稻三大农作物秸秆残留还田量定量估算参数的精准度,尤其是收割留茬高度和秸秆机械收集损失率这两大参数的精准度,以便更确切地估算三大农作物的秸秆残留还田量;二是针对棉花、大豆、油菜等主要经济作物进行秸秆残留还田量定量估算研究,建立全国主要粮经作物秸秆残留还田量定量估算的参数体系;三是建立区域性的秸秆残留还田量定量估算的参数体系,逐步实现各区域秸秆残留还田量的定量估算。  相似文献   
4.
以山东省郯城县为案例,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将截面与时间序列相结合,深入细致地分析近年来农村家庭用能消费结构发生的变化。研究发现:村民家庭用能的消费结构已由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煤+薪柴"为主,变成"电+太阳能+煤"为主,液化气、薪柴为辅;既表现出电对煤、液化气对薪柴的替代,同时也显示出电和沼气对液化气的替代效应;村民家庭用能的增长主要来源于太阳能、电及沼气等农村非传统能源,且增长的能源主要用于生活享受;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成为农村家庭用能消费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5.
“五配套”生态家园模式经济效益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陕西省洛川县"果-畜-沼-窖-草"五配套生态家园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财务分析方法,对模式整个周期进行了经济评价,并与非模式户的产出效益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拥有0.33hm2苹果园的模式户年投入1.16万元,比非模式户少600元;年均纯收入为7571元,比非模式户增加2445元;模式户产投比为1.66,比非模式户增加16.2%.财务分析表明,模式户净现值为4.86万元,内部收益率为73.2%,动态投资回收期为1.67年;年均净现值为5927元,比非模式户高1891元."果-畜-沼-窖-草"五配套模式户收益显著优于非模式户,"果-畜-沼-窖-草"五配套生态家园模式是经济效益好、财务可行的项目.  相似文献   
6.
我国秸秆资源短缺与过剩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秸秆是重要的生物质资源。为此,在我国秸秆资源总量现状基础上,分析了秸秆资源地区性短缺问题比较严重的现状,指出青藏高原区、黄土高原区和西南区秸秆资源仍较短缺;阐述了在未来农村能源消耗不断增加和农副产品消费水平不断增长的情况下秸秆资源数量的有限性;最后,论述了我国秸秆资源的阶段性、结构性和地区性过剩问题。  相似文献   
7.
欧洲大中型沼气工程现状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该文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以山东省郯城县为研究案例,利用SPSS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影响农村家庭能源的消费结构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家庭规模、收入水平、文化程度等因素主要决定了村民家庭能源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地区经济形式、政府引导、能源特性、生活方式及对能源的认识同样影响着各种家庭能源的消费。  相似文献   
9.
中国秸秆资源可收集利用量及其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目的正确评价中国现存秸秆可收集利用量以及各种利用途径的适宜性,充分认识中国秸秆资源的开发潜力。方法主要结合相关研究所测定的秸秆田间残留量等数据信息,以黄淮海地区主要农作物的收获留茬高度调查结果为主要依据,对中国各类秸秆资源的可收集利用系数进行估算,进而计算出2005年中国各类秸秆资源的可收集利用量。还采用各类秸秆适宜性分级的方法,对秸秆资源用于燃料、饲料、肥料、工业原料以及食用菌基料等用途的适宜性和其各自的可收集利用量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2005年中国秸秆可收集利用总量为68595×104t,平均可收集系数为0.81;残留田间和收集过程中浪费的秸秆占19%。其中,粮食作物秸秆可收集利用量为49231×104t,占71.77%;经济作物秸秆的可收集利用量为16261×104t,占23.71%;其它作物秸秆的可收集利用量为3103×104t,占4.52%。2005年中国可以燃用的秸秆约为6.35×108t,占全国秸秆可收集利用量的92.63%。2005年在中国可收集利用秸秆总量中,适宜加工饲喂的秸秆为58764×104t,占85.67%;不适宜加工饲喂的秸秆为9831×104t,占14.33%;秸秆残留还田量与适宜直接还田的可收集利用秸秆量合计约61600×104t,占同年中国秸秆总产量的近3/4;适宜于食用菌栽培的秸秆与适宜于工业加工的秸秆总资源量均约为58700×104t,分别占同年中国可收集利用秸秆总量的85.00%以上。结论根据测算结果可以看出,中国秸秆可收集利用量非常丰富,适宜于多种用途。  相似文献   
10.
农村能源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国内关于农村家庭能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农村能源开发潜力评估、农村家庭用能消费模式、影响农村家庭用能消费的因素、农村家庭用能技术、农村家庭用能消费的生态环境效应、农村能源政策和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与建设问题等方面。为了给中国农村能源的深化研究与合理利用提供参考,综述了国内有关农村家庭能源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已有研究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