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5篇
综合类   4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以中老缅(中国-老挝-缅甸)3国接壤地带为例,通过对其土地利用/覆被的演变过程及生态状况的评估,为该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风险的降低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基于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遥感影像数据,通过构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趋势与状态指数等模型,对其2005-2017年的演变过程及生态状况进行测度。[结果]①研究区以林地、耕地为主导,土地利用组合的一致性较强,但作为多国接壤地带,该区土地利用程度存在一定的国别分异;②随时间演进,研究区土地利用的结构及变化幅度均发生了显著的时空及地类分异,其中林地扩张显著,耕地大幅减少而草地及水体的面积变化相对平稳,后6 a的土地利用变化幅度整体高于前6 a;③12 a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整体呈不平衡状态,各地类间的变化趋势与状态差异较为显著。随时间演进,受林地外延扩张态势减弱等影响,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稳定性有所增强,但各地类间的变化趋势与状态差异略显增加;④2005-2017年,研究区生态状况整体改善,且国别与空间分异有所减小,12 a间,老挝段生态状况整体较优,缅甸段次之,而中国段的生态状况相对较差,生态综合功能高值区与3国交界处间的距离整体减小。[结论]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的演变过程及生态状况存在一定的国别分异及阶段性变动特征,中老缅3国对其接壤地带生态本底功能的修复与提升工作正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高原湖泊平坝区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状况,利用核密度、缓冲区及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等方法,从村域视角对2006—2015年大理市海西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及类型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构建GM(1,1)模型预测了该区2015—2024年居民点空间格局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海西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呈现出由"多点高值集中"向"带状中高值集中"变动的态势,单位面积范围内分布密度明显提升;区位布局受地形环境及交通通达度影响减弱,而受"亲水性"影响增强;基于村域居民点用地动态度值,综合考虑旅游、交通、城镇等因素影响,将该区居民点空间格局的演变分为自然、加速及剧烈三大类。2015—2024年,村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及村域间用地动态度差异均将缩小,正向演变型村庄将明显减少并向南部乡镇集聚,而负向演变型村庄将大幅增加并显著向中北部扩散,居民点空间格局将以加速负向演变型村庄为主。  相似文献   
3.
采用偏离—份额模型,以2000~2005年为考察期,对湖北省17个市(州)农业的产业结构、竞争力及其对农业产值增长效用的区域差异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4.
农村聚落的空间分布对村域景观变动的影响极为深远,基于2000年、2012年两期的遥感影像数据,以环洱海地区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景观指数分析、GIS空间叠置分析和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对社会经济变迁影响下农村聚落的空间分布变化及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2a间,全区农村聚落规模与数量明显上升,布局更为密集,聚落的整合效应日益凸显,海西地区聚落发育程度远高于海东,S221和G214沿线成长为聚落密集分布区,南部和西北部乡镇成为聚落的主要增长区;发展基础薄弱、人口稀少的小型聚落为该区农村聚落的主体,交通通达度、中心城区及城镇用地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与该区的道路布局、轮廓特征及与中心城镇间的距离密切相关;随时间演进,聚落向经济发达、人口稀疏及交通沿线地区集聚态势明显,中心城区及城镇用地对下关主城区及各乡镇城郊聚落布局影响增强。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0年、2012年两期遥感影像解译结果,运用扩展动态分析法、象限方位分析法、同心圆分析法及土地利用转换分析法,对下关镇城镇聚落用地的扩展特征及模式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3年间,下关镇城镇聚落用地整体扩展态势明显,呈明显的南北分异,南部地区用地扩展规模与速度远低于北部;在距离镇政府2 000~2 500m及3 000~3 500m的圈层范围内为城镇聚落用地的主要扩展区;随用地扩展,城镇聚落用地海拔整体提升,低坡缓丘地区为用地扩展的首要选择。随时间演进,新建城镇聚落用地斑块破碎化程度较高、形态复杂、受人类活动影响明显,主要由耕地和非聚落人工覆被用地转入,呈现出城镇扩张推动型、交通干线引致型及工业发展衍生型等3类扩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利用1978~2006年云南省财政支农支出的相关数据,构建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的回归分析评价模型,对云南省财政支持农业的资金使用效益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和提升云南省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果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怒江州地处滇西北纵向岭谷区,地质地貌、降水、土壤等自然因素有利于水土流失。受"通道-阻隔"作用的影响,人类及其经济活动沿河展布或分布于山间盆地,陡坡垦殖、砍伐森林以及毁林、毁草开荒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加剧了河谷区和两岸山间盆地的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对改善怒江州的生态环境、保障粮食和能源安全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也面临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脆弱、贫困人口集中、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等严峻挑战。怒江州的水土保持对策是:大力发展林业及相关产业;结合林草植被恢复,加快畜牧业发展;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耕地粮食单产。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两种地貌类型下河流悬沙浓度变化状况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江流域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盘龙河流域的河流悬沙浓度的持续变化状况,结果表明:漾濞江流域河流悬沙浓度逐年减少,而盘龙河流域却一直在攀升。结合区内的自然与经济状况,探讨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滇西北纵向岭谷区怒江州农业土地资源特征、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揭示农业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症结及其产生的原因.并从技术上可能、经济上可行、社会可接受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选择适宜的土地利用方式,调整和优化农业土地资源配置,构建与生态环境相协同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加快生态保育和受损农业生态系统的修复或重建,实现怒江州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