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1篇
综合类   4篇
畜牧兽医   1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格斯牛生长发育规律、行为学特征及理化指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丰富安格斯牛育种数据库,选取1、6、12、18、24、36、48月龄体况良好的安格斯公、母牛各五头分为7组,测定在标准饲养条件下安格斯牛的生长发育情况、常规生理指标、行为学特征以及血液生化指标,分析各年龄阶段安格斯牛生长发育情况和生产性能。结果表明,12~18月龄的试验用牛在体尺、体重和平均日增重的增幅水平达到最大值,这一时期安格斯牛的生长速度达到最快;1~48月龄安格斯牛随着月龄的增加,体温和呼吸频率逐渐下降,瘤胃的蠕动次数则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卧息时间和反刍次数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TP、Glo、BUN含量逐渐增加,Glu、ALT、Alb、TG在12月龄时含量较高,之后保持一个稳定的水平,血清中Na、Ca含量变化与月龄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两种同期发清处理方法和不同年龄阶段对非繁殖季节奶山羊同期发情效果的影响,选用12∽15月龄初产奶山羊和4∽5胎经产奶山羊分为两组,采用孕激素耳栓埋植和阴道栓塞两种处理,并辅以肌注PMSG及PG-CL、E2,每组试验重复2次.结果显示:孕激素耳栓埋植法和阴道栓塞法两种同期发情处理方法处理初产组奶山羊总发情率分别达到87.5%和100.0%,经产组分别达到77.8%和83.3%,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两种方法0∽24 h内的同期发情率初产组阴道栓法平均为94.1%,耳栓法平均为37.5%,差异显著(P<0.05),经产组阴道栓法平均为61.1%,耳栓法平均为44.4%,差异亦显著(P<0.05);无论初产、经产组奶山羊阴道栓法处理0∽24 h内的同期发情率(分别为94.1%、61.1%)显著高于24∽36 h发情率(分别为5.9%、22.2%)(P<0.05).用阴道栓同一种方法处理初产和经产奶山羊,初产组24 h的同期发情率(86.7%)显著高于经产组(60.0%)(P<0.05).阴道栓法处理同期发情效果优于耳栓法,初产奶山羊的同期发情效果优于经产奶山羊.  相似文献   
3.
秦川牛系中国黄牛的代表性品种,主产于陕西关中地区,被毛紫红、肉役兼用、肉质优良。各级政府和科技人员历来都比较重视秦川牛选育改良工作,其肉用选育改良经历了"役用-役肉兼用-肉役兼用-肉用"的过程。尤其是近30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保持秦川牛固有优点为基本出发点,以肉用为目标,长期坚持本品种选育,成功选育出秦川牛肉用新品系,其体型外貌和产肉性能得到了明显改善;通过引入国外肉牛品种杂交改良秦川牛,其后代产肉性能较秦川牛得以大幅提高。同时秦川肉牛产业化开发也已初具规模,产业集群效应开始显现,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本文介绍了秦川牛肉用选育改良过程、新品系特点和推广应用成效,讨论了中国黄牛选育改良应该注意的几个技术环节,对指导我国地方黄牛肉用选育改良及产业化开发,促进我国肉牛种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蛋白源饲料对秦川肉牛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及饲料报酬的影响。选择20头体重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12月龄左右秦川肉牛(母牛)为试验动物,随机将试验牛分为5组,每组4头。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和试验Ⅳ组日粮中分别添加以31%豆粕、36%菜籽粕、14%紫苏饼+24%菜籽粕、28%紫苏饼+12%菜籽粕和42%紫苏饼为蛋白原料配制的5种精饲料,试验持续120 d,其中预饲期15 d,正试期105 d。结果表明:(1)各处理组的DMI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其中试验Ⅳ组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P<0.05)。(2)试验Ⅳ组的全期增重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平均日增重最大的是试验Ⅳ组1.21 kg,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3)体高增长量最大的是试验Ⅳ组10.05 cm,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P<0.05)。(4)试验Ⅳ组的总胆固醇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Ⅰ组和试验Ⅲ组(P<0.05);试验Ⅳ组的高密度脂蛋白、总蛋白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5)试验Ⅳ组的平均每千克增重饲料成本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对照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对照组、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的料重比差异不显著(P>0.05),这三组显著高于试验Ⅲ组和试验Ⅳ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肉牛精料中用42%紫苏饼代替豆粕、菜籽粕可以提高肉牛饲养效率、降低饲养成本。  相似文献   
5.
[目的]试验旨在研究青海省引进夏洛莱牛的育肥效果、屠宰性状和肉质品质,评估夏洛莱牛在青海省推广及杂交利用的可行性,[方法]在青海锦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展了引进6月龄夏洛莱牛与本地自繁6月龄西门塔尔牛的育肥对比试验,最后对15月龄夏洛莱牛和本地西门塔尔牛进行屠宰性能测定,分析其屠宰性能、胴体和肉质品质的差异。[结果]结果表明,夏洛莱牛在青海西宁育肥后可达到屠宰率57.80%,净肉率46.40%,胴体产肉率80.30%,肉骨比4.23,各项指标均优于本地西门塔尔牛;夏洛莱牛肉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及必需脂肪酸含量分别为7.96%和3.29%,与本地西门塔尔牛无显著差异。[结论]综上所述,夏洛莱牛具有良好的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其肉质营养水平与本地西门塔尔牛接近,因此,夏洛莱牛适合在本地育肥并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秦川牛、南阳牛、鲁西牛和安格斯牛共630头个体的单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α2亚基(AMPKα2)基因PRKAA2的多态性,并分析其多态性与200头秦川牛生长及肉质性状的关联性。【方法】利用PCRSSCP、DNA测序、飞行质谱(MALDI-TOF)等技术,分析检测4个品种牛PRKAA2基因6个外显子的单核酸多态性(SNPs);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结合统计分析软件,分析秦川牛各多态位点的遗传变异特性与体尺及肉质性状的关联性。【结果】PRKAA2基因第2、4、6、7、8、9外显子中,只检测到第4外显子27GC和60TC 2个突变位点;关联分析表明,27GC位点与秦川牛背膘厚和眼肌面积显著关联(P0.05);60TC位点与秦川牛体斜长极显著相关(P0.01),与体高、尻长、腰角宽、坐骨端宽、眼肌面积显著相关(P0.05)。【结论】PRKAA2基因对秦川牛部分体尺及肉质性状有极显著或显著影响,可作为秦川肉牛新品种早期选择的候选基因和分子辅助标记。  相似文献   
7.
秦川牛因原产于陕西八百里秦川而得名,具有体躯高大、遗传稳定、适应性强、肉用性能好等特点,是我国著名的地方品种和国家级资源保护品种,是肉牛新品种培育和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文章介绍了秦川牛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对秦川牛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供科学指导,推动肉牛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不同热处理方式对动物肌肉脂肪过氧化程度的影响,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热处理后3种肉肌内脂肪过氧化反应终产物丙二醛生成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索氏抽提法测定其肌间脂肪的脂肪酸组成和肌内脂肪含量,并用扫描电镜观察3种肉的肌纤维形貌研究炒、蒸、烤三种不同热处理方式对牛、羊、猪肉肌内脂肪过氧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炒制后羊肉肌内脂肪中MDA含量显著高于牛、猪肉(P0.05),蒸煮后牛、羊肉肌内脂肪中MDA含量高于猪肉(P0.05),烤制后牛肉肌内脂肪中MDA含量显著高于羊、猪肉(P0.05);牛、羊、猪肉肌内饱和脂肪酸(SFA)相对含量依次为52.60、38.49、39.81g/100g;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依次为56.61、54.63、44.73g/100g;多不饱和脂肪酸依次为2.70、4.90、5.56g/100g;猪肉肌内脂肪含量(30.03g/100g)显著高于牛、羊肉(P0.05),羊肉肌内脂肪含量(20.48g/100g)显著高于牛肉(8.31g/100g)(P0.05);牛和羊肌纤维排列方向一致,结构紧密,猪肌纤维排列结构则较为松散。热处理温度是影响脂质过氧化程度大小的主要因素,肌纤维排列结构影响肌内脂肪过氧化产物MDA的含量。  相似文献   
9.
牛作为反刍动物的代表,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和重要的哺乳动物进化地位,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工具和肉、奶等物质需求的主要来源。近10年来,牛全基因组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的进展,为解释牛的生物学特征和加快品种的分子育种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重点介绍了牛全基因组测序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测序工作完成后的研究进展,讨论了牛全基因组测序工作的机遇、研究重点,以及今后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旨在分析牛羊鲜乳冷藏过程中蛋白质沉淀率变化及粒度大小。通过离心沉淀、原子力显微镜、激光粒度分析仪、SDS-PAGE电泳分析牛羊鲜乳冷藏过程中蛋白质沉淀率变化、鲜乳蛋白质粒子形貌、粒径分布范围、酪蛋白组成。结果表明:羊乳蛋白质沉淀率显著高于牛乳;牛乳蛋白质粒子数目(45μL~(-1))、密度(1.8μm~(-2))低于羊乳蛋白粒子数目(437μL~(-1))、密度(17.48μm~(-2));牛乳蛋白粒度大小主要集中在1nm以下,羊乳蛋白粒度只有19.3%在1nm以下,主要分布在1~1 000nm,其中100nm左右最多;牛羊乳酪蛋白主要有β酪蛋白和αs1酪蛋白2种,分子质量分别为34ku和26ku左右。牛乳蛋白质冷藏稳定性显著高于羊乳,羊乳蛋白质颗粒直径大于牛乳,牛羊乳蛋白质粒子数目和大小是影响冷藏稳定性差异的主要因素;原子力显微镜结合激光粒度仪是分析乳蛋白粒度大小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