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1篇
综合类   5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斑鳠(Mystus guttatus)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基于RAPD技术,分析了珠江水系西江段野生斑鳠的遗传多样性。利用20个随机引物对30个斑鳠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共扩增出3210条DNA片段,平均每个个体扩增出107条带。在检测到的107个位点中,多态位点数为48个,占44.9%,仅有一个引物S30没有扩增出多态带。个体间最大的遗传距离0.2804,最小的遗传距离0.0467,平均遗传距离0.1526±0.037,种群内个体间平均的相似率为84.7±3.7%。  相似文献   
2.
利用超低温冷冻保存中华鲟子一代(F_1)的精液,研究4种不同激活液、2种不同的授精方式及5种不同冻精授精量对授精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冻保存365d的中华鲟F_1冻精,用养殖水激活授精效果优于4种激活液,获得(15.04±0.58)%的受精率和(14.6±0.59)%的孵化率。相同条件下,试验1、试验2和试验3的湿法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18.3±1.45)%、(13.57±0.76)%、(18.65±0.42)%和(16.82±2.01)%、(11.03±0.98)%、(15.87±1.25)%,湿法授精效果均优于干法授精。用10mL中华鲟卵与不同冻精授精量进行湿法授精,精子密度3.82×109个/mL,稀释比1∶2,冻精活力(35.45±5.26)%,冻精用量0.1~0.6mL,随着冻精用量的加大,受精率和孵化率呈现上升趋势,0.6mL时,受精率和孵化率达最高,分别为(16.43±1.57)%和(14.58±1.35)%,但随着冻精用量的继续加大,其受精率和孵化率随之下降。  相似文献   
3.
对在养殖池塘中培育珠江斑鱯Mystus guttatus亲鱼和人工繁殖的主要方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斑鱯雌、雄亲鱼的外观特征可作为鉴别其性成熟度的依据;对斑鱯雌鱼进行人工催产时宜分2次注射(间隔时间为24h),第1针注射PG(鲤)+LRH-A+DOM,第2针注射LRH-A+DOM+HCG。对斑鱯进行人工授精后,在水温27.5℃的条件下,受精卵约经17h 30min进入原肠期,胚胎孵化时间约为55h。  相似文献   
4.
温度和盐度对宝石鲈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宝石鲈(Scortum barcoo)是原产于澳大利亚的一种杂食性、中型经济淡水鱼类,对饵料要求不高,生长速度较快,肌肉的Omega-3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很高,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2001年首次被引进中国,2004年人工繁殖获得成功。为了让人们充分了解该物种的繁殖生物学特性,同时为宝石鲈的开发利用提供基本数据,本研究对宝石鲈的胚胎发育时序及不同水温和盐度对胚胎发育的影响做了较为祥细的观察与研究。采用人工催产、授精获得受精卵,在水温(27.0±0.5)℃孵化,观察胚胎发育情况。成熟卵圆形、透明、漂浮性,卵径0.87~0.92 mm,吸水后卵膜膨胀直径为2.10 mm左右;胚胎明显特征是有一个直径为0.50 mm左右的大油球。出膜仔鱼全长2.00 mm左右,出膜4 d后卵黄完全吸收,并开始摄食,此时仔鱼全长3.5~3.7 mm。胚胎发育的最低和最高临界水温分别是21℃和31℃,最适水温范围是24~27℃,胚胎发育所需时间与水温成负相关关系。胚胎发育的最适盐度范围为0~8,盐度8时,各个发育时期的胚胎和仔鱼的存活率最高,12为临界盐度。因此在生产实践中要掌握好温度和盐度,以获得最佳的种苗生产效果。  相似文献   
5.
为了给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全人工种群优化和繁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探究中华鲟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IIB基因的部分遗传信息和遗传变异规律,利用特异性引物MHC IIf和MHC IIr,分别从30尾野生中华鲟个体、29尾中华鲟子一代个体和30尾中华鲟子二代个体的基因组DNA中扩增MHC IIB基因的多肽结合位点(PBR)片段,扩增产物长度为168 bp。结果表明,中华鲟野生群体30个样品的95个有效克隆中共检测出30条特异序列(单倍型),中华鲟子一代群体29个样品的96个有效克隆中共检测出38条特异序列(单倍型),中华鲟子二代群体30个样品的95个克隆中检测出36条特异序列(单倍型)。单倍型的分布及群体内遗传多样性参数分析表明,中华鲟子一代群体的MHC IIB基因遗传多样性最高,子二代中华鲟群体的MHC IIB基因遗传多样性最低。中华鲟3个群体的非同义替代(dN)与同义替代(dS)比率为1.39、1.48和1.45,非同义替换率均大于同义替换率,表明正向选择可能是中华鲟MHC IIB多态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用RAPD技术对养殖的大口黑鲈M icropterus salm oides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即用20个随机引物对30个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2790条DNA片段,平均每个个体扩增出93条带。在检测到的93个位点中,多态位点数为49个,占52.7%,标记的分子量为0.2~3kb。个体间最大的遗传距离为0.4533,最小的遗传距离为0,其中有27个样品间的遗传距离较小(0.16~0),部分样品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有3个样品的遗传距离较大,表明大口黑鲈间的相似度较高,遗传多样性较少,但也有少数变异个体。30个个体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796±0.1265,与胭脂鱼、黄颡鱼、鳑鮍、鲢、草鱼等其它淡水鱼类相比,它们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相仿。  相似文献   
7.
利用特异性引物MHCⅠf和MHCⅠr,分别从30尾野生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30尾中华鲟子一代和30尾中华鲟子二代的基因组DNA中扩增MHCⅠa基因的多肽结合位点(PBR)片段,扩增产物长度为127 bp。中华鲟野生群体30个样品265个有效克隆中共检测出50条特异序列(单倍型),中华鲟子一代群体30个样品的278个有效克隆中共检测出66条特异序列(单倍型),中华鲟子二代群体30个样品的257个克隆中检测出64条特异序列(单倍型)。单倍型Acsi-UAB*0101在3个群体中所占的百分比最高,分别为58.1%、38.8%和60.7%。单倍型分布及群体内遗传多样性参数分析表明,中华鲟子一代群体的MHC基因遗传多样性最丰富,野生中华鲟群体的MHCⅠa基因遗传多样性较低。中华鲟野生群体非同义替代与同义替代比率为1.33,分析表明正向选择可能是中华鲟MHCⅠa多态性的主要因素。该研究结果提供了中华鲟从野生群体到子二代群体MHCⅠa基因的部分遗传信息和遗传变异规律,为中华鲟全人工种群优化和繁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池养珠江斑鳠人工繁殖和胚胎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在养殖池塘中培育珠江斑鳠Mystus guttatus亲鱼和人工繁殖的主要方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斑鳠雌、雄亲鱼的外观特征可作为鉴别其性成熟度的依据;对斑鳠雌鱼进行人工催产时宜分2次注射(间隔时间为24h),第1针注射PG(鲤)+LRH-A+DOM,第2针注射LRH-A+DOM+HCG。对斑鳠进行人工授精后,在水温27.5℃的条件下,受精卵约经17h30m in进入原肠期,胚胎孵化时间约为55h。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中华鲟对脂肪酸的选择利用,采用国标方法,对野生与人工养殖中华鲟成熟鱼卵和肌肉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分析。试验结果显示:野生中华鲟卵细胞中C18:1和C22:6(DHA)脂肪酸的含量高于养殖的中华鲟成熟卵细胞;在相同的养殖环境和投饲策略下,野生中华鲟幼鱼合成或富集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能力高于养殖的中华鲟幼鱼。研究表明,中华鲟亲鱼在发育过程中对营养素的累积具有差异性,多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DHA、EPA和ARA脂肪源,对中华鲟亲鱼性腺发育和幼鱼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探究配合饲料替代水蚯蚓作为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仔鱼开口饵料的可行性。试验选用刚开口的1 200尾中华鲟仔鱼,平均体重为(86.57±3.05) mg、平均体长为(28.40±0.28) mm,随机分为水蚯蚓组和开口饲料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0尾。投喂水蚯蚓和开口饲料9 d后,研究开口饲料对中华鲟仔鱼生长性能、存活率、消化酶活性以及抗氧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开口饲料的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低于水蚯蚓,而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高于水蚯蚓。2)与水蚯蚓组比,开口饲料组中华鲟仔鱼终末体重、终末体长、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P<0.05),但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3)与水蚯蚓组比,开口饲料组鱼体淀粉酶、脂肪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总胆汁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4)与水蚯蚓组比,开口饲料组鱼体总抗氧化能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活性氧和丙二醛含量显著提高(P<0.05),同时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含量及溶菌酶活性也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