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林业   11篇
综合类   7篇
植物保护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绿粘帚霉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单因素实验对绿粘帚霉(Gliocladiu mvirens F051)的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绿粘帚霉(F051)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最佳条件是:用培养基A培养F051分生孢子24h,MgSO40.6mol/L(再生用蔗糖0.6mol/L),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液为缓冲系统,纤维素酶:蜗牛酶:溶菌酶=4mg/mL∶2mg/mL∶2mg/mL,在32℃水浴中酶解2h。  相似文献   
2.
培养条件对栗疫菌毒素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中国板栗当年生幼嫩枝条作为栗疫菌粗毒素生物检测材料,对该病菌的产毒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栗疫菌在不同培养液的产毒能力有明显的差异,7种培养液中C(PD+板栗煎汁)培养液产毒能力最强;栗疫病菌产毒能力以培养温度为26℃,培养基pH值为6的条件下培养18d生物活性最强;最佳氮源为蛋白胨;较好的碳源为糊精。  相似文献   
3.
布朗李和白凤桃冠瘿病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症状观察、组织分离结合培养特性、革兰氏染色法、荚膜染色法和鞭毛染色法研究布朗李、白风桃根癌痛及病原特征,结果显示,送检植物材料肿瘤发生于根颈、侧根、少数在主根上,简阳白风桃25个肿瘤(20株),平均直径2.5锄,布朗李22个肿瘤(20株),平均直径2.3 cm;在分离获得的9个可疑茵株中,绝大多数存在于皮层组织,木质部很少,茵株1、2、5、6为优势类群,通过西红柿快速接种诱导可使其根系产生肿瘤,说明布朗李、简阳白凤桃携带有冠瘿病茵(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Smith andTownsend)Conn.).通过实践,冠瘿病的检测应为症状观察、痛茼分析与接种诱导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amo)Vuillemin]经液体培养后,采用酶解方法制备其菌丝原生质体,并采取单因素实验对再生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纤维素酶制备球孢白僵菌原生质体后,再生的最佳条件是:用L-broth培养基培养球孢白僵菌78h,KCl 0.8mol/L(再生用蔗糖0.6mol/L),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为缓冲系统,纤维素酶:蜗牛酶:溶菌酶=5:2.5:2.5(mg/mL),在32℃水浴中酶解3h(pH自然)。  相似文献   
5.
主要研究绿粘帚霉厚垣孢子的诱导因素及其生物学特性。营养条件和生态因子试验表明,PD为绿粘帚霉产厚垣孢子的最佳培养基,厚垣孢子产生的最适培养条件为:光照、振荡、pH 3、30℃,在此条件下可完全抑制其分生孢子的产生,并在1周内可产生厚垣孢子8.00×106个/mL;厚垣孢子萌发试验显示,25℃、pH为6~8为绿粘帚霉厚垣孢子的最佳萌发条件,48 h时可达90%以上的萌发率,在5℃下贮存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6.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植物病原真菌毒素及其作用机理,对于了解植物与病原的相互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真菌毒素对寄主植物的细胞质膜、线粒体、叶绿体等作用位点及对寄主植物的光合作用、核酸代谢、蛋白质合成等生理生化反应的影响的研究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的病原菌毒素的研究提供思路,并在最后指出了病原真菌毒素的应用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绿粘帚霉与坚强芽孢杆菌的亲舍性研究显示,绿粘帚霉发酵滤液在70%浓度以下对坚强芽孢杆菌的生长繁殖无明显抑制作用,在70%以上浓度,坚强芽孢杆菌的生物量有所下降;而坚强芽孢杆菌发酵滤液对绿粘帚霉的生长繁殖无明显抑制作用。这种状况有利于二者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协同作用的发挥,表明了两种微生物在松赤枯病生物防治中联舍作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从四川碧峰峡撑×绿杂交竹健康植株根际分离到对杂交竹梢枯病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有强拮抗作用的放线菌菌株YSSPG3,该菌株的无菌发酵液对多种真菌和细菌具有抗菌活性。通过对菌株YSSPG3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特性、细胞壁组分与16S rDNA 序列分析,确定为绛红褐链霉菌(Streptomyces purpeofuscus)。采用硫酸铵沉淀和柱层析法对发酵液中起主要抑菌作用的抗菌物质进行分离纯化,获得单一的抗菌蛋白AMP,分子量为5 075.619 Da,等电点为6.77。抗菌蛋白在温度≥60℃和pH<7,以及紫外线照射时间≥12 h的环境下抑菌活性均明显下降,但受蛋白酶K、胰蛋白酶和氯仿影响不大,无几丁质酶、葡聚糖酶等水解酶活性。利用Edman降解法测定抗菌蛋白N末端25个氨基酸序列,与来自 Streptomyces tendae  Tü901 的chitin-binding protein AFP1的同源性较高,为81.00%。  相似文献   
9.
对森林保护学实验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概括与分析,如学生相关基础知识欠缺、分析能力较弱、考核流于形式、教学方法缺乏启发性和验证性实验太多,并提出了相应的初步改革建议或方法,许多方法在实践中已取得了良好效果,并建立了“探索性实验 生产性实验 研究性实验”新型实验模式,从而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35个枯斑盘多毛孢菌株中,以油松上的菌株所产代谢产物的毒力最强(PF-11),马尾松上的2菌株(PF-2)次之.用PF-11为出发菌株在亚致死诱变剂量条件下经3次连续诱变获得10株抗紫外线的生物型.用硅胶H60型作柱层析的填料,正丁醇:水:甲醇(4:2:1)作洗脱剂进行柱层析,P11菌株代谢物可纯化出3种活性组分(Rf分别为0.83,0.79,0.80);诱变菌株P11-4可纯化出4种活性组分(Rf分别为0.83,0.79,0.80,0.60),表明诱变后增加了一种活性物质,通过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分析为一植物含氮多糖[C12H23O9N(Mr=325),分子式为(分式图)NHCH2CH2CH3].诱变菌株毒力研究表明:3株诱变生物型(PF11-1,PF11-3,PF11-5)为负突变,对目标寄生性种子植物无毒力;5株诱变生物型(PF11-7,PF11-8,PF11-9,PF11-10)毒力未明显增强,只有PF11-4,PF11-6诱变生物型为正突变,对寄生性种子植物和杂草的毒力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