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9篇
畜牧兽医   27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长片段PCR、Western-blotting、质粒互补试验对大肠杆菌野生型和超突变子的MMR重要组分MutS进行了研究。为测定mutS可能的缺失,参照fhlA-mutS-rboS基因簇,在mutS的两侧及中间设计3对引物进行长片段PCR扩增,以K12为模式菌株,其mutS各片段与预期的大小相同,3条片段长度分别为12 045,10 668,8 477 bp;超突变子CE3101和CE5116与K12相比,3条片段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第1条带分别缺失约3 500 bp和7 000 bp;第2条带分别缺失约3 600 bp和7 400 bp;第3条带分别缺失约2 500 bp和7 500bp。采用Western-blotting方法对大肠杆菌K12、正常菌株、超突变子的MutS蛋白检测结果表明,大肠杆菌K12的条带最为清晰,MutS蛋白最为完整;其次为CE1112、CE1305、CE2219、CE2307,条带较为清晰,MutS蛋白较为完整;CE5103、CE5120条带较为模糊,CE2205只有1条微弱的条带,MutS蛋白不完全完整;而超突变子CE3101、CE5116几乎没有条带,MutS蛋白不完整。以pBR322质粒对照,采用pBR322构建的mutS+的pGW1811质粒进行质粒互补试验,CE1117、CE3101、CE1305、CE5116、CE6107、CE2313、CE7301、K12等8株菌株转化成功。转入pGW1811前后各株大肠杆菌对利福平(RIF)的突变频率及抑制率测定表明,菌株CE1117、CE1305、CE6107、CE2313及K12在转入pGW1811前后对RIF的突变频率变化不大(40%);而突变子CE3101、CE5116、CE7301在转入pGW1811前后对RIF的突变频率变化较大(95%)。以上试验结果表明,与野生型大肠杆菌相比,超突变子大肠杆菌的MutS均存在缺陷,说明大肠杆菌超突变子发生的分子基础是其MMR系统重要组分MutS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2.
试验旨在建立猪组织中多西环素的HPLC检测方法(国外多采用反相苯基柱、多聚合柱的HPLC检测方法),为控制食品中多西环素的残留提供可靠的方法保证.  相似文献   
3.
采用小鼠经口急性毒性试验、小鼠骨髓微核试验、精子畸形试验和大鼠30 d喂养试验,检测抗疲劳中药复方制剂的急性毒性、致突变性和亚慢性毒性。结果表明:抗疲劳中药复方制剂对小鼠急性经口LD50>15 g/kg;3个剂量组微核率为0.16%~0.20%,精子畸形率2.70%~2.94%,与阴性对照组比均无显著差异。给予中药复方制剂后,各剂量组大鼠生长发育良好。第15 d检查,中、高剂量组大鼠平均红细胞体积(MCV)高于对照组,血清球蛋白(GLOB)含量低于对照组,其它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第30 d检查,各剂量组血液葡萄糖(GLU)含量高于对照组,中、高剂量组GLOB和肌酐(CRE)含量也高于对照组,其它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主要脏器系数及病理组织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以上结果表明抗疲劳中药复方制剂属于实际无毒类,无致突变性,部分检测指标的改变可能与机体代谢状况和抗疲劳机制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4.
银染mRNA差异显示方法在致突变实验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建立在药物致突变研究中应用银染 m RNA差异显示的方法 ,试验提取未经过 /经过环磷酰胺处理的 Balb/c小鼠肝组织的总 RNA ,并以此为模板 ,采用 d T1 2 CG、d T1 2 AG、d T1 2 GG为锚定引物 ,通过反转录、差异显示 PCR反应 ,以 6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差异条带 ,回收后将其再扩增。结果表明 ,RNA投入量为 3μg、镁离子浓度为 1.5~ 2 .0 mm ol/L、退火温度为 4 0℃时 ,扩增的片段条带清晰、背景低 ,差异条带明显 ,再扩增条带单一。银染 m RNA差异显示技术可成功应用于药物致突变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猪、牛主要病原菌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防止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是决定养殖业成败的因素之一。因细菌感染引起的畜禽发病或死亡高于其它疾病(如病毒、寄生虫感染、营养代谢病)。细菌感染对养殖业的危害日趋严重。如每年死亡的仔猪中约有50%与大肠杆菌感染有关;猪、牛的脐炎、关节炎、乳房炎、腹膜炎、败血症、子宫内膜炎、腹泻、下痢等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沙门氏菌有关。再者,由于抗生素及其它抗微生物药的广泛应用,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6.
“军牧1号”猪HSP70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军牧1号“猪淋巴细胞中提取总RNA进行RT-PCR,将获得的HSP70cDNA克隆进pMD18-T载体,并转化至受体菌DH5α中,对阳性重组子进行DNA序列分析,结果构建的克隆质粒中含有编码HSP70的完整阅读框,它由1926个核苷酸组成,编码641个氨基酸,HSP70多肽相对分子质量为70143,C末端有高度保守的EEVD序列。与其他哺乳动物HSP70基因的同源性在81%~99%。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在81%~98%。与其他猪种比较,“军牧1号“猪HSP70编码基因有4个核苷酸发生替换,推定的翻译序列有2个氨基酸不同。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军牧1号“白猪与其他猪种的亲缘关系最近。证实了HSP70基因的高度保守性,并为HSP70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对 5株临床分离的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MIC值范围 :4~≥ 12 8mg/ L) ,提取各细菌染色体DNA,对 gyr A和 grl A基因进行 PCR扩增 ,产物与 p MD18- T载体连接 ,转化至大肠杆菌 JM10 9感受态细胞 ,筛选阳性克隆 ,测序。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5株菌均发生了基因突变。突变位点 grl A:Ser80 (TCC)→ Phe(TGC) ,Ser80 (TCC)→ Tyr(TAC) ;gyr A:Ser84 (TCA)→ L eu(TTA )、Ser84 (TCA)→ Ala(GCA)、Glu88(GAA)→ L ys(AAA) ,其中 2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 MIC值低 (4~ 6 4 m g/ L) ,均发生 grl A单一点突变 ,其余 3株在 gyr A和 grl A上产生多突变位点 ,且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 MIC值较高 (8~≥ 12 8mg/ L )。说明单一的点突变只能引起低水平或中等水平的耐药 ,高水平的耐药需要多位点的突变。 5株耐药菌株均发生 grl A Ser80→ Tyr(Phe)点突变 ,提示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药物作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首要靶酶是拓扑异构酶 Iv  相似文献   
8.
大肠埃希菌多重抗生素耐药主要是由多重耐药调节基因和外输泵共同作用产生的。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调节子是广泛存在于肠杆菌科细菌染色体上的抗生素多重耐药调节中心,是大肠埃希菌耐药的主要组成部分。为解决多重抗生素耐药问题,很多专家和学者对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调节子和外输泵的耐药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开发多重抗生素耐药基因消除剂和外输泵抑制剂,或增加外输泵抑制基因的表达,将成为从根本上解决多重抗生素耐药问题的最好方法。文章对大肠埃希菌AcrAB、AcrAB-Tolc,Mar和膜孔蛋白Ompf、Ompc等多重抗生素耐药调节子的组成、功能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鸡大肠杆菌O78对喹诺酮类药物高耐药株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临床分离的鸡大肠杆菌O78对喹诺酮类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进行了测定,得到对喹诺酮类药物有不同耐药水平的细菌23株。根据GenBank已公布的QRDRs序列,设计了分剐扩增gyrA、gyrB、parC和parE基因的4对引物,以筛选的23株耐药菌DNA为模板,进行了PCR扩增。序列分析及AcrA的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临床分离的鸡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水平与GyrA和ParC的突变密切相关,而AcrAB外输泵的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提示临床分离的鸡大肠杆菌O78的耐药水平与喹诺酮类药物的选择性压力有关,它诱导了DNA旋转酶和拓扑异构酶IV的基因突变,可能不能激活AcrAB外输泵。  相似文献   
10.
碱性诺氟沙星在健康猪体内的药动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按 10 mg/kg单一剂量对健康猪分别肌注和静注碱性诺氟沙星注射液后 ,研究了其在猪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应用 HPL C法测定猪体内的血药浓度 ,所得数据应用 MCPKP药动学软件处理 ,结果为 :肌注碱性诺氟沙星 ,Cmax(2 .6 30 80± 0 .6 830 6 ) mg/L,T1 /2 (6 .0 75 17± 3.0 4 76 1) h,AUC(12 .4 99± 2 .4 2 3) mg/L· h,F4 8.4 % ;静注碱性诺氟沙星 ,Co(12 .736 4 8± 5 .1835 2 ) mg/L,T1 /2 (3.312 89± 0 .4 84 39) h,AUC(2 5 .74 7± 3.14 9) mg/L·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