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多菌株接种法,三年共测定了16个水稻品种或组合对稻白叶枯病的抗感性,结果为:早稻837、鄂早6号和V优49均具中度抗病性;中稻杨稻4号、杨辐籼2号、259和DV85,具广谱高抗性;中染汕优63和两系杂交稻WS/CY85-41属感病型,W6154S/特青属“一般抗病型”;晚稻组中,杂交稻汕优64和V优64都属感病型,鄂宜105在晚稻植期测定为感病型。  相似文献   
2.
以稻细条菌R29免疫大耳白兔获取的抗血清,同湖北的以及广西福建和湖南的共11个菌株进行琼胶双扩散反应,结果是同其中9株菌产生清晰吻合的沉淀线,说明这9株为同一血清型,但同广西的RI和福建的R17不产生沉淀线,说明这两株为不同血清型。  相似文献   
3.
在5个品种上,对针刺接种比较了从洪湖,枣阳和蒲析病分离的稻细条病菌株R27、R28和R29的致病力,表明三地菌株无明显致病力差异,与湖南菌株R26一样,都具备较强毒力。  相似文献   
4.
 以稀释倒平板法从0型菌086和IV型菌967-4和9620中分离到59个单细胞系;在12个近等基因系品种上,086和其单细胞系表现为弱毒力,2个IV型菌及其单细胞系能克服抗病基因Xa-1、2、3、8、10、11、14的抗性,不能克服Xa-21、4、5、7、13的抗性;带主效抗病基因的品种Asominori、XM5、M41、XM6和丰锦能把3个母株的59个单细胞系区分为12种数量差异或质量差异的不同致病型;将此5品种与近等基因系配合,适合作为病菌致病基因变异频度监测的寄主;采用"段叶沙培,切口取菌胶"法分离病菌,在中国致病型鉴定品种上划分的致病型,是田间病菌群体毒力结构的表型反应。  相似文献   
5.
6.
湖北省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湖北8个地区46个县市广泛采样分离纯化获得208个稻白叶枯病菌株,按国内统一标准进行致病力的鉴定,结果表明:湖北省当前稻白叶枯病菌致病性的分化,主要表现为以强弱数量变化为主的0、Ⅰ、Ⅱ、Ⅲ和Ⅳ致病型,其中第Ⅳ致病型是流行优势致病型。按行政区域以及按水稻的种植区划,比较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型分化情况,表明不同区域各致病型的流行强度不一致。强毒力的第Ⅳ致病型菌的多少,与水稻的复种指数关系不大,而同稻区土  相似文献   
7.
采用无病种研究秧田和本田带菌对稻株发病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秧田或本田带病,均可引起稻苗发病,由秧田引起幼苗感染后始病期最早出现在苗龄46d以后,当本田带菌时,移栽苗始病期最虫出现城移栽后15d左右。  相似文献   
8.
采用5个品种,以喷雾和田水接种法,研究了稻细条病严重度对稻株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病情指数同稻株产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品种最大产量损失率平均为40.32%;通过对品种汕优63不同病级的单株测产统计分析,得出SA=4.2646-0.0129xA的直线回归方程,可作为对病害在汕优63上造成的损失进行估测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细菌夺冠滤器过滤,氯仿处理以及用稻细条病病叶组织浸提液直接分离噬菌体等方法的比较,结果表明:三者中相比之下,细菌过滤器过滤法是最为简便可靠的噬菌体分离方法,通过对湖北省10个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与20个噬菌体互作反应的研究表明:不同来源的细条病菌与不同来源的噬菌体之间,存在着亲和性的分化,根据它们相互的亲和关系,可把10个细条病菌菌株划分为6个组,把20个噬菌体划分为7个溶菌型;其中RP、RS、RT、RX、RY等5个细条病菌菌株可与所有参试的20个噬菌体发生亲和反应,据此在用噬菌体技术进行湖北省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测报工作中,友谊赛些广亲和性的菌株可逡为指示菌。  相似文献   
10.
对冰箱斜面保存的0、Ⅱ、Ⅳ致病型模式株与其后代单菌落子株致病力的比较,并测定0、Ⅱ、Ⅳ型模式株两两混配液的致病力和观察22个菌株在中茬和晚茬的致病型鉴别品种上致病力的变异情况,结果表明:采取病叶段沙培,在切口取菌胶的方式分离所得菌株是含不同毒力细胞的混合体,其毒力差异是由各细胞间的组成比和互作关系决定的;用这样的菌株划分出的致病型,实际是病菌不同毒力细胞在一定生态条件下的组成比和互作关系的表型反应,即病菌自然群体毒力结构的反应;鉴于致病型代表菌株是不同毒性细胞的混合体,不同的生态条件,必然会导致其组成比的变异,所以菌株毒力的变异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