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篇
农学   6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3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本实验室已克隆的RGAs和DGAs,设计48条RGAs和4条DGAs特异引物,以“海7124×TM-1”组合的BC1群体为材料把5个RGAP和2个DGAP标记定位到棉花的染色体上;以一个高抗黄萎病陆地棉品系5026为材料,在接种黄萎病菌后不同时期提取根部RNA,用mRNA差异显示(DDRT-PCR)技术,获得164个差异片段,根据这些片段设计34对DDRT引物。用已构建好的“海7124×军棉1号”组合的F2群体,将3个RGAP和5个DDRT定位到了相应的染色体上。用Joinmap3.0软件把两张连锁图谱整合为一张图谱,并将这些标记与抗黄萎病QTLs进行连锁分析。  相似文献   
2.
选育棉花新品种,除利用不同育种手段,创造各种种质资源以外,引进外来的种质作为原始材料,也是可行而有效的途径之一.本研究所2000年初从美国德州农工大学Eil-Zik博士处引入一批纤维品质较好、抗病性较强的种质系(品种).种植证明这些材料的早熟性好、抗耐性强、纤维品质优良.  相似文献   
3.
大丽轮枝菌在棉花品种上的致病力分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 1 9个大丽轮枝菌菌株对 1 6个品种的抗、感反应 ,可以将大丽轮枝菌划分为落叶型和非落叶型两个基本类群。在落叶型类群中 ,根据 8个落叶型菌株在 R0 2、R0 4、R0 5、R0 6、R0 8、R0 9、R1 1、R1 4等 8个陆地棉品种上的综合抗、感表现首次将其分为强致病力 ( XS4为代表 )、中等偏强致病力 ( T9为代表 )和中等致病力 ( VD8为代表 ) 3类。通过对 R0 5、R0 6、R0 8、R0 9、R1 1、R1 4等品种的抗病鉴定 ,可以有效地把原产于江苏南通的落叶型菌株 VD8和原产于美国的落叶型菌株 T9相互区分开来。在非落叶型类群中 ,利用 R1 5、R1 4、R1 3、R1 0等 4个陆地棉品种 ,可以鉴别出 XJ4、XJ1、AY、VD40 4、VD32 6、LY、BP2等 7个菌株的致病基因不同 ,并将其分别定名为 1~ 7号小种。陆地棉 R0 1能抗所有试验用菌株。陆地棉 R1 2能有效地鉴别出强致病力菌系 ,该品种在鉴别强致病力菌系菌株方面有特异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23个棉花品种接种18个黄萎病菌株的抗感表现(病情指数)为分析对象,介绍了广义线性模型分析无重复试验互作效应的方法,并对其结果与AMMI模型分析、常规的方差分析及数据转换后的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常规方差分析不能对无重复试验资料分析其互作效应,广义线性模型和AMMI模型能分析无重复试验的互作效应,但广义线性模型方法是更为简便而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1988年,选择丰产、优质及抗病的棉花品种,分别设置了丰优和丰抗两组试验。丰优组3个试验分别在江浦和徐州两地,丰抗组2个试验在盐城和徐州两地进行。结果表明,修饰回交群体比对照增产7.47%~91.5%;也比回交、复交、双交及单交群体增产,且大多数达显著水平。修饰回交能同步提高陆地棉的皮棉产量与比强度、早熟性或抗枯萎病性,并在改变上述经济性状间的负相关方面表现了优于回交、复交、双交和单交的效应。这表明陆地棉经济性状间的负相关主要是由基因连锁导致的,由一因多效引起的可能性很小。应用修饰回交法培育丰优和丰抗的新品种具有良好的前景,本课题组用此法育成的丰优新品系已开始试种。  相似文献   
6.
今年入春以来,湄潭县部分农村乱砍滥伐森林的歪风又有抬头。山林火灾频繁,木材市场混乱,有的林商非法进入林区套购、转手倒卖木材;有的无券进入市场交易;有的无证运输;有的偷税漏税。严重地干扰了《森林法》和中央一号文件的贯彻执行。为了振兴林业,依法治林,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湄潭县人民政府立即召开有关部门负责人会议,研究布署  相似文献   
7.
陆地棉品种对多个大丽轮枝菌菌株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几个陆地棉黄萎病抗源用多个菌株分别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它们对不同菌株的抗性可能是由不同基因决定的。例如R01中有多个抗不同大丽轮枝菌菌株的抗病基因;R18能抗4个落叶型菌株,且表现一致,这说明R18的抗病基因与R01的抗病基因在本质上可能不同。R01和R03中的2个株行能抗或耐所有试验用菌株尤其是落叶型菌系。R18的选择过程为选育棉花高抗黄萎病品种提供了可能参考的实例。抗源材料的分析结果表明,一个品种或株行的抗性鉴定必须进行两次以上,在感病株行中分离出来的抗病单株,是新品种、新材料的希望所在,也是不能遗传的假抗病材料(诱导性抗病)的最大怀疑对象。  相似文献   
8.
我国棉花黄萎病菌群体的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对源于我国主要棉区的24个棉花大丽轮枝菌株,美国的T9和一个从茄子植株上分离的大丽轮枝菌株进行了性状培养观察、致病性测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用中选的25个随机引物对26个菌株进行RAPD-PCR扩增,产生379条DNA带,其中223条为多态性带;对26个菌株的RAPD指纹图谱聚类分析可将其分为8大类,聚类结果与其地理来源相关性不大,而与菌株的致病性程度有很大的相关性;落叶型和非落叶型菌株的遗传基础差异很大。通过不同菌株对棉花品种的田间接种试验,依其致病程度区分,结果与RAPD指纹图谱聚类的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9.
利用我国发现并鉴定的陆地棉核雄性不育系—洞A为工具,将国内外现有的十多个抗(耐)棉花黄萎病的品种(系)和种质系导入到二个轮回群体中,拓建了棉花抗黄萎病轮回选择基础群体。从而为同步提高棉花的产量、品质和抗病性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陆地棉5个突变基因的标记与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3个陆地棉突变体材料T582、T586、ml分别与海7124杂交获得的F2作为标记群体,对红株(R1)、花粉颜色(P1)、芽黄(v1)、花瓣叶(ml)、丛生铃(cl1)这5个表型性状进行基因定位,用Mapmaker/Exp3.0b进行连锁分析,将红茎基因(R1)定位于第16条染色体的NAU751和NAU450标记之间,与它们的遗传距离分别是5.3cM,11.3cM;黄花粉基因(P1)定位在第5条染色体的NAU569c和CIR253b之间,与它们的遗传距离分别是5.2cM,5.5cM;芽黄基因(v1)定位在第20条染色体上,与CIR094a的遗传距离为10.3cM;花瓣叶基因(ml)定位在第4条染色体上,与SSR标记位点NAU2623a的距离为0.6cM;丛生铃基因(cl1)定位在第16条染色体上,与BNL1694a的遗传距离为0.1cM,并且cl1和R1,的遗传距离为45.9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