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2篇
畜牧兽医   1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链球菌毒力因子对机体免疫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育成猪免疫学指标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6头健康长大杂交猪 ,体重 (2 5 .5± 1.4 )kg ,用于研究 7~ 11周龄猪免疫学特征。于 7、8、9、10、11周龄时 ,自前腔静脉采血 ,用显微镜法计数红、白细胞总数 ,经姬姆萨染色后作白细胞分类计数 ,用硝基蓝四氮唑(NBT)还原试验定量检测嗜中性白细胞吞噬功能 ,噻唑蓝 (MTT)比色法检测外周血中淋巴细胞转化 ,单向免疫扩散法测定血清IgG浓度 ,5 0 %溶血试验测定血清中补体总活性 ,同时 ,用植物血凝素 (PHA)皮肤试验检测迟发型超敏 (DTH)反应。结果明示 ,7~ 11周龄猪免疫反应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即猪免疫系统已发育完全 ,适于用作免疫学研究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市郊×乡是血吸虫病的老疫区,解放后,党领导人民曾一度消灭了血吸虫病。近  相似文献   
4.
复方中药添加剂"参芪P-0"对各阶段猪增重效果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复方中药添加剂"参芪P-0"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选用30头长×大二元杂交猪,平均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于小猪阶段、中猪阶段、育肥阶段,在试验组饲喂含1 %"参芪P-0"添加剂的饲料.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该添加剂在各阶段均明显提高猪日增重和饲料报酬.  相似文献   
5.
根据中医以脏腑为核心的整体观学说,采取以调整阴阳为中心的治法治则,利用不同的饲料来影响机体的功能,培补虚损,恢复元气,以抵御痛邪的侵袭,维护健康,是科学饲料食疗作用的依据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霉浆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的原核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极为广泛,其自然宿主包括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等。多种霉浆体能侵染人类和畜禽的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和关节等部位,引起各种炎症(如口腔炎、乳腺炎、关节炎、肺炎和气管炎等)和流产、不育等,因而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病原体。霉浆体两个独特的特征是其基因组大小和碱基组成。在所有单细胞生物中,霉浆体基因组是所报道的最小的,但广泛的DNA重排机制可以使之重新分配编码区,从而使有限的基因组的编码能力达到最大;另外,其基因组碱基组成中C+C%含量很低,大约为2…  相似文献   
7.
该文就人工合成药和中草药对白细胞、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细胞因子的促进作用进行了综述。药物对细胞的免疫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提高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功能,药物对体液免疫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刺激机体产生较高滴度的抗全和延长抗体的产生时间;药物对细胞因子的促进作用主要是促进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细胞因子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RNA干扰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RNA干扰现象最初发现于植物中,后来发现此现象广泛存在于几乎所有的真核生物细胞中。它通过一段双链RNA(dsRNA)导致同源mRNA特异性降解从而使目的基因失去表达。在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它是一种可与“基因敲除(knockout)”相媲美的技术;在医学研究中,此项技术可能成为基因治疗的新秀,可广泛用于抗肿瘤,抗病毒和其他一些疾病的治疗中。由于生物体的复杂性和其他原因,RNA干扰技术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将成为以后研究的新突破点,从而使此技术获得更加广泛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复方中药添加剂“参芪P-O”对各阶段猪增重效果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复方中药添加剂“参芪P-0”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选用30头长×大二元杂交猪,平均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于小猪阶段、中猪阶段、育肥阶段,在试验组饲喂含1%“参芪P-0”添加剂的饲料。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该添加剂在各阶段均明显提高猪日增重和饲料报酬。  相似文献   
10.
核酸探针和PCR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核酸探针技术和多聚酶链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两种高新生物技术。本文着重介绍了核酸探针技术和 PCR技术的原理及其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同时提出了这两种技术在食品检验中尚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 ,并对其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