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林业   9篇
综合类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子山马尾松种子园营建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从建园材料选择和收集、嫁接技术、建植方式及定植密度、种子园营建和激素对促进球花形成的研究等方面总结了太子山马尾松种子园建设的技术及经验。太子山种子园的建成不但加速了我省马尾松良种化的进程 ,而且为今后我省马尾松种子园营建和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材料。  相似文献   
2.
刺槐速生,适应性强,在我国栽培范围很广,分布于北纬23~46°,东经86~124°,是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可在山地、丘陵、平原栽植,主要用于营造用材林、水土保持林、薪炭林、饲料林和庭园绿化。我国刺槐的良种选育始于1972年,目前,通过省级鉴定的刺槐优良无性系有70个,可直接引进的良种  相似文献   
3.
以从北京、河南、山东引进的13个刺槐优良无性系为材料,于2005年初在武汉市黄陂区沙口林场、郧西县佘家湾林场、广水市中华山林场进行造林试验。根据试验期间调查的结果,A05、3-I等2个无性系显示出良好的生长趋向,极显著优于对照品种本地刺槐。  相似文献   
4.
杨树杂交的两种新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杨树杂交的两种新技术:室外大树侧倒法和室外切枝扦插法.新技术具有高效、经济、安全等优点,在杨树杂交育种以及其他易生根乔木杂交育种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运用动态规划进行湖北省太子山马尾松纸浆林密度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北省太子山马尾松密度试验林为材料,运用动态规划的方法,在生长收获预估模型系统的基础上,以最大经济收益为目标函数,建立了立地指数为14.6的林地种植马尾松纸浆林的合理经营密度表,得到了不同初植密度(6667株/hm^2、4444株/hm^2和3333株/hm^2)的林分各经营时期的间伐强度、间伐次数和间伐间隔期,从而指导湖北省马尾松纸浆林的生产。结果还表明:高初植密度不能提高培育马尾松林的经济效益,合理间伐可获得较好的收益。  相似文献   
6.
对包括‘95’杨、‘895’杨在内的32个杨树品种生长量和云斑天牛危害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2个杨树品种在材积和对云斑天牛抗性上都有显著差异。‘鲁山’杨、‘DD-86—3’具有速生特性同时对云斑天牛的抗性也比较强。而‘W46’、‘95’杨,特别是‘107’杨速生性很好,但是云斑天牛危害情况比较严重,在生产当中要注意防治。  相似文献   
7.
笔者对7a生的20个杨树品种的生长量、形率、材性和树皮厚度等指标进行了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欧美46、鲁山杨、圣山杨和欧美14在单株材积和木材基本密度显著优于对照(中嘉8号和中潜3号),材积遗传增益为47.50%、34.55%、34.51%和22.05%;胸高形率、绝对形率和正形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5678~0.6876、0.5211~0.6557、0.5349~0.6661,半常绿杨在形率指标上显著优于其它品种,而其它品种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纤维指标和树皮厚度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杨树杂交试验与早期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引种成功的杨树优良品种(鲁山杨、圣山杨、欧美46杨)以及我省小叶杨开展杂交试验,并完成早期选择,苗期测试结果表明:各组合子代之间在苗高、地径、抗病性、侧枝数和节间距等性状方面有显著差异。通过综合选择,初步选择出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25个无性系,为进一步营建试验林选择出速生、优质、我省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杨树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一品红扦插繁殖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一品红枝条为材料,笔者探讨了在温室条件下,不同扦插基质、扦插季节、部位穗条对扦插生根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于细沙中进行扦插,插条生根率可达87.2%;上部枝条扦插生根率比中部枝条扦插高16.4%;春夏季扦插生根率比秋冬季高23.2%,插后生根时间缩短了8d。  相似文献   
10.
2000年春季,我们从河南、山东、北京等地引进经审定的刺槐Rjobinia Pseudoacaia Linn良种13个,选择不同的立地条件,在武汉市沙口林场等地进行引种试验.经过8 a观测表明:部分良种生长情况极显著优于本地刺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