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86篇
  免费   205篇
  国内免费   157篇
林业   492篇
农学   291篇
基础科学   471篇
  232篇
综合类   2430篇
农作物   317篇
水产渔业   335篇
畜牧兽医   1248篇
园艺   398篇
植物保护   23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117篇
  2018年   178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151篇
  2014年   285篇
  2013年   257篇
  2012年   302篇
  2011年   322篇
  2010年   332篇
  2009年   318篇
  2008年   325篇
  2007年   267篇
  2006年   306篇
  2005年   265篇
  2004年   247篇
  2003年   231篇
  2002年   205篇
  2001年   157篇
  2000年   178篇
  1999年   134篇
  1998年   113篇
  1997年   144篇
  1996年   142篇
  1995年   124篇
  1994年   124篇
  1993年   93篇
  1992年   79篇
  1991年   85篇
  1990年   89篇
  1989年   59篇
  1988年   45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46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5篇
  1965年   5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柳建平 《现代园艺》2021,(6):115-116
园林绿化对当前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越来越受重视,我国对此颁布了许多硬性的法律加以规范,达到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的目的。在风景园林绿化设计当中,需要重视植物造景与其艺术手法,强化植物造景的实际功效,提高园林绿化的水平,从而推进这项技术进一步发展。基于此,分析植物造景在风景园林绿化设计中所起到的作用与原则基础上,探究了其艺术手法,以期为有关工作者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整合素β3作为整合素超家族的一员,在早期胚胎发育和胚胎附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究牦牛繁殖周期各阶段输卵管不同部位中整合素β3的表达情况,本研究采集繁殖周期不同阶段(卵泡期、黄体期和妊娠期)雌性牦牛的输卵管组织,按照输卵管不同部位(峡部、壶腹部和漏斗部)将试验材料分为九组,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B)检测整合素β3基因和蛋白在繁殖周期各阶段输卵管不同部位中的表达水平,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整合素β3进行定位。结果显示,在繁殖周期各阶段中,输卵管峡部的整合素β3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壶腹部和漏斗部。在峡部中,整合素β3的表达量在妊娠期最高,黄体期最低;而在壶腹部和漏斗部中,整合素β3的表达量在卵泡期最高。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整合素β3主要分布于牦牛输卵管的肌层、浆液腺、基细胞、黏膜上皮的分泌细胞、纤毛细胞中。综上所述,整合素β3在牦牛繁殖周期各阶段输卵管的不同部位均有表达,且存在表达差异,由此推测整合素β3对牦牛受精以及早期胚胎的发育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整合素β3对牦牛生殖繁育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激动素浸种对盐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以常规稻湘早籼45号为试验材料,预先用0.2%、0.8%和1.5%NaCl浸种,通过计算种子萌发指标,研究激动素对0.8%NaCl胁迫下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8%和1.5%NaCl胁迫会显著降低水稻种子萌发指标.在0.8%NaCl胁迫下,1、10、100 mmol/L激动素处理可以明显缓解NaCl胁迫的伤害,提高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萌发指数,促进水稻幼苗生长,其中以10 mmol/L激动素处理效果最佳,使水稻幼苗株高、根长、茎基宽、倒二叶叶长、幼芽鲜质量、幼根鲜质量和幼芽含水量分别提高10.48%、10.42%、4.80%、24.77%、33.33%、30.00%和15.93%.通过灰度关联分析,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倒二叶叶长和幼芽干质量等指标能敏锐地反映出激动素对盐胁迫的缓解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水稻抗逆性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丙硫菌唑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就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40%丙硫菌唑·戊唑醇(20%丙硫菌唑+20%戊唑醇)悬浮剂、25%氰烯菌酯悬浮剂+430 g·L-1戊唑醇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进行试验。结果表明,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240 g·hm-2在扬麦15和镇麦12上病穗防效分别为95.6%和96.0%,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202.5 g·hm-2在扬麦15和镇麦12上病穗防效分别为88.9%和80.0%。丙硫菌唑和戊唑醇复配对防治小麦赤霉病具有协同相加作用。建议在生产上,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和25%氰烯菌酯悬浮剂+430 g·L-1戊唑醇悬浮剂轮换施用。  相似文献   
5.
探究不同种类杜鹃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特征及相互之间的联系,为野生杜鹃林土壤养分含量和判断土壤养分限制作用提供依据.以贵州百里杜鹃林区3种优势种马缨杜鹃、迷人杜鹃和露珠杜鹃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其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SMBP)及其化学计量特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种类杜鹃林下土壤养分、SMBC、SMBN、SMBP含量不同.迷人杜鹃林的SMBC、SMBN显著高于马缨杜鹃林和露珠杜鹃林,SMBP含量为露珠杜鹃林>迷人杜鹃林>马缨杜鹃林.不同种类杜鹃林下土壤SMBC/SMBP和SMBN/SMBP差异显著,但土壤SMBC/SMBN无显著差异.表明不同种类杜鹃林下土壤SMBC/SMBN具有内稳性;不同种类杜鹃林SMBC/SMBP适合作为根际生态系统限制性营养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为鉴定小麦参试品种在界首市国家级试验站的生育特性、丰产性、适应性和抗逆性等综合性状,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排列,通过对参试品种田间调查和室内考种,科学评价15个小麦新品种的综合性状。结果表明B09、B11和B13比对照BCK增产达到显著,综合性状好,建议参加下一年试验。B02和B06比BCK产量低且显著,建议停止下一年试验,试验结果可作为安徽省品种审定及其在安徽省淮北地区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脱叶效果较好且产量较高的滴灌频次,研究了不同滴灌频次对化学脱叶棉花土壤含水率、叶绿素荧光参数、脱叶效果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滴灌频次7次(D7)处理为棉花生育后期提供较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且有效调节20~40cm土层的土壤水分,调节化学脱叶棉花叶片荧光参数和产量,适当降低光合活性,促进棉花脱叶率与吐絮率增长,且降低挂枝率16.12%~24.95%,从而使产量增加7.61%~15.99%,同时纤维长度和纺织一致性分别增加了1.91%~3.87%、4.58%~14.72%。因此,滴灌频次为7次(D7)更适宜南疆化学脱叶的等行距机采棉种植。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微囊藻毒素(MC-LR)对草鱼(Ctenopharygodon idella)幼鱼肝胰脏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本研究通过腹腔注射的方法(剂量为25、100μg MC-LR·kg-1,分别称为低剂量和高剂量),对草鱼幼鱼进行染毒,于胁迫24、48 h和72 h后分离其肝胰脏,随后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了草鱼幼鱼肝胰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了SOD、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高剂量MC-LR诱导24 h和48 h后,草鱼幼鱼肝胰脏SOD活性显著增加(P0.05),而SOD在低剂量组中活性没有显著变化(P0.05);低剂量MC-LR对CAT活性没有显著影响(P0.05),而高剂量MC-LR诱导24 h后可使草鱼幼鱼肝胰脏CAT活性显著增加(P0.05),随后其活性又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MC-LR胁迫过程中,SOD、CAT、GPx基因表达在两个剂量组中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GR基因在低剂量MC-LR胁迫24 h后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尽管在72 h相对表达量上调,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高剂量组中GR基因在胁迫24 h和48 h后,其表达量被抑制,但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进行抗氧化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相关性分析发现,SOD和CAT酶活性与SOD和CAT基因表达不相关。上述研究表明MC-LR对草鱼幼鱼肝胰脏抗氧化系统产生了明显的胁迫效应,但MC-LR对机体抗氧化酶活性与基因编码调控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尼龙筛兜淘洗法和间接血凝法对江苏扬州、南通、宿迁和连云港地区19个羊场310份粪样和85份血清进行寄生虫检查和弓形虫抗体检测,并分析羊的饲养方式与季节及其月龄与寄生虫感染间的关系,为江苏省羊寄生虫病的防治奠定基础。结果表明:共检出1种绦虫、6种线虫和7种球虫,蠕虫优势种为毛圆科线虫(Trichostrongylidae),球虫优势种为艾丽艾美耳球虫(Eimeria alijeri)。总感染率为90.32%(280/310),其中87.10%(270/310)羊混合感染2种及以上寄生虫。6月龄以上羊的感染率高于6月龄以下羊,风险系数为5.08倍(OR=5.08, 95%CI=1.16~22.19,P=0.020);放养式饲养羊的感染率高于高床圈养方式饲养羊,风险系数达10.61倍(OR=10.61, 95%CI=1.40~72.85,P=0.003);春秋季羊的感染率高于冬季羊,风险系数为2.05倍(OR=2.05, 95%CI=1.00~4.21,P=0.046)。弓形虫的抗体阳性率为0。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