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4篇
畜牧兽医   32篇
植物保护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霜霉病对苜蓿幼苗生长和结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接种试验表明,霜霉病对苜蓿幼苗生长发育影响显著,感病植株幼苗高度减低42.6% ̄52.0%,生长速度明显减慢,健苗的平均增长率为45.7%,而病苗仅为22.7%;地下部主根入土深度(根长)减少27%,根的直径(根颈部)减少44.3%,根鲜重减少75%,根瘤的数量减少54.1%,而且病苗的根瘤均为白色无效根瘤,健苗的根瘤约半数为粉红色的有效根病。根的长度与根瘤数量呈明显正相关,健苗的相关系数r=0.  相似文献   
2.
在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南部的累斯伯里季农业研究站,鹰咀黄芪播种后常常出现严重缺苗和死苗,从病苗上分离的病原主要是Pythiumspp,其次是Fusariumspp两属的病原真菌。另外,还分离到一个接合菌亚门被孢霉属的成员。  相似文献   
3.
 黄萎病(Verticillium albo-atrum Reinke & Berthold)是苜蓿的毁灭性病害,在欧洲常于播种当年就有许多植株发病,第二年末或第三年会有大批植株死亡,使苜蓿地失去利用价值。1976年以后,本病在北美流行,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4.
侯天爵 《植物保护》1997,23(2):24-25
经鉴定胡卢巴灰斑病病原菌为尾孢属真菌CercosporatraversianaSacc.,该病及病原真菌在国内尚未见报道。文中简要描述了病害症状及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用吸水纸法对发病田播种用的种子及当年病田所产种子进行样品检验,带菌率分别为15%和48%。初步认为种子带菌是病害发生的重要初侵染源  相似文献   
5.
锡林郭勒草原的大针茅病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的大针茅草场上,发现5种大针茅真菌病害,降茎黑粉病于1997年发现并报道外,其余4种是穗黑粉病,叶枯病,茎枯斑病和锈病。这5种病害均属国内新发现的大针茅病害,其中穗黑粉病1998年在锡林浩特以北某些大针茅草场上发生较为普遍,其他仅有少量或微量发生。  相似文献   
6.
国内两种苜蓿新病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报道寄生于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 Lam.)的叶片和叶柄、豆荚上缝裂壳孢属(Petrakomyces)的一个新种,并作了中文和拉丁文的描述。模式标本存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标本室内。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中部地区苜蓿锈病发生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在内蒙古中部地区,苜蓿诱病可于6月上旬始见发生,病害高峰期一般出现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以后。通过对1992 ̄1994年病害发生发展的调查与当地气象资料的分析,发现病害高峰出现的早晚,以及病害程度的轻或重,主要与当年4 ̄8月的降水量及其分布有密切关系。降水量较多又分布较均匀的年份,病害高峰期出现较早,发病程度较重,反之病害高峰期较晚,发病较轻。  相似文献   
9.
用不同药剂、不同温度下越冬、植物浸提液及不同光照条件4种方法处理苜蓿锈菌冬孢子使其发芽。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药剂和不同温度等处理均不能使苜蓿锈菌冬孢子发芽,用乳浆大戟水浸液处理可打破冬孢子休眠使其萌发。其发芽率与此种植物水浸液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苜蓿抗锈病品种抗性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1993年在鉴定苜蓿不同品种的抗锈性研究的基础上,测定了11个苜蓿品种叶片的气孔数与5个苜蓿品种的细胞质膜透性研究初步结果表明。苜蓿品种的抗锈病程度与叶片气孔数呈正相关,与品种的细胞质膜透性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