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基础科学   6篇
综合类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烟叶烘烤微机FUZZY控制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提出了烟叶烘烤生产中温、湿度调节的双输入双输出FUZZY控制规则,利用加权因子的方法较好地解决了过程中的耦合问题。此方法在8031单片计算机上得以实现,系统运行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是我国烟叶烘烤的一大技术突破。  相似文献   
2.
董树亮  林海波  邱燕  仪垂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1215-11216,11224
设计了一种新型小麦粒播排种器,阐述了其结构形式及工作原理。针对排种器排种过程中充种区的复杂情况建立了数学模型,分析了充种过程的影响因素和具体数值关系。通过试验分析了真空室的真空度对排种器合格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基于均匀设计的小麦气吸式精密排种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小麦精播技术节省种子、减少田间间苗定苗用工、提高农作物产量与品质、减少制种用田等优点,利用气吸式精密排种器的工作原理,进行小麦精密排种器的参数优化设计;研究吸孔直径、风机压力和排种盘转速对播种性能的影响,并确定因素的取值范围;采用均匀试验设计的方法安排试验,建立排种合格指数的回归方程;分析各因素对排种性能指标的影响规律,进行参数优化,对模型寻优得出最优参数组合.试验证明:最优组合好于其他组合,满足了小麦精密播种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为系统分析和预测石油生产过程的能源消耗,通过分析石油生产系统的工艺流程,确立了影响能耗的主要因素及其评价能耗水平的综合性指标;采用人工神经网络BP算法,构建了能耗分析预测网络模型。以某采油厂能耗统计数据为样本,对模型进行培训和检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因素对能耗的影响规律并对节能潜力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机采系统效率对电耗的影响最大,机采系统效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吨油耗电将降低5.6kwh,如果机采系统效率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值,则年节电量近1.68亿kwh,节能潜力巨大。本研究思路和方法已在某采油厂应用,分析预测结果对该厂节能降耗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运用UG软件,建立了混搅拌叶片模型,并通过ANSYS对其进行网格划分和模态分析,获得搅拌叶片的前10阶固有频率及振型特征,使叶片的结构在设计中尽量避免共振和噪声,加强其稳定性和安全性,其分析结果可为结构改进、优化设计和动力修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首先对玉米联合收获机的总功能进行分解。得到功能元;然后对功能元进行编码,以便实现功能元件映射关系。依据构件间的可组合性和构件实现其功能需求,对不同的构件进行组合。产生方案解的可行解集。通过建立构件实现其功能的优劣的评价指标。运用模糊评判的方法。对可行解集进行选优。在此基础上开发了玉米联合收获机方案设计系统Corncombine。该系统较好地解决了玉米联合收获机方案设计中信息不足、难以量化评价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基于结构模块化方法的小麦联合收获机方案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法的特点,对小麦联合收获机的方案设计过程进行了研究,将层次分析法和动态规划结合起来,提出了动态规划寻优评价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小麦联合收获机方案设计的软件系统。实践表明,动态规划寻优评价模型合理,寻优速度快。  相似文献   
8.
双吸盘小麦精密排种器参数设计与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适应小麦精密播种的要求,对传统气吸式精密排种器进行改进,确定了各部件参数的取值范围。通过二次回归正交试验,分析吸孔直径、吸孔处压力和排种盘转速3个因素对合格率的影响,并建立了合格率的回归方程进行方差分析和拟合度检验。结果表明:影响小麦气吸式排种器合格率的因素依次为:排种盘型孔直径、吸孔处风压和排种盘转速;经回归方程优化得到各因素的最优组合为,吸孔直径2.6 mm、排种盘转速28.3 r/min、吸孔处压力2.28 kPa,此时排种器合格率达到97%,满足小麦精密播种的要求。改进后的小麦精密排种器结构简单,较传统气吸式精密排种器排种性能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9.
车辆内腔噪声分析及控制研究的发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首先总结了以往车辆内腔噪声分析的研究方法和常规的隔声降噪技术,然后从声固耦合分析与有源噪声控制两方面综述了不同研究者对车辆内腔噪声分析与控制所采取的不同研究方法与措施,介绍了作者在该方面已完成和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论述了车辆内腔噪声分析与控制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不同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性,为人们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