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6篇
水产渔业   9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胭脂鱼属于鲤形目胭脂鱼科或称亚口鱼科.本科大多数属种分部于北美洲,现存约14属,近80种.本种是迄今所知亚口鱼科分布于我国也是亚洲大陆唯一的种.为单型属、种.分布在长江、闽江两大水系.目前,闽江中已属少见,现存个体多见于长江水系.在鱼类系统分类和动物地理学上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 葡萄栽培是黄河故道地区主要发展果树品种之一。当前突出的问题是葡萄不论鲜食与加工,其产量、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需要,特别是优良品种苗木缺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如何让本地区广大果农能够掌握适宜本地区的葡萄绿枝嫁接技术,提高繁殖系数,加快培育大量优良苗木供栽培需要,已成为当前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建国前后,萧、砀黄河故道葡萄苗木繁殖法均采用硬枝扦插法、硬枝嫁接法和绿枝压条法,而运用葡萄绿枝嫁接育苗应具体掌握哪些关键问题,还没有完整的一套技术,更缺乏依据。为探索其嫁接适期,不同砧木与不同品种对成活率相关性等问题,通过1984—1986年三年研究,初步掌握在砀山黄河故道进行葡萄绿  相似文献   
3.
铜陵江段胭脂鱼资源现状与恢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文华  于道平 《特产研究》2003,25(3):31-33,46
根据1997--2002年在长江安徽铜陵段的野外考察及保护区内2个渔获物收购点的资料,提出造成胭脂鱼资源下降的原因主要与其自身繁殖力低、发育时间长、过度捕捞、大型水利工程建坝截流、水体污染以及江沙采挖等因素有关。人工放流是恢复长江胭脂鱼资源的重要手段。流网为铜陵江段推荐渔具,限制钩具作业,严禁断箔和电网。  相似文献   
4.
报道了2001~2002年暗纹东方鲀网箱与池塘养殖对照试验.结果表明:网箱与池塘的河纯增重没有明显差异(P>0.05);网箱养殖的水温、氨氮及溶氧波动幅度较池塘略小,但差异不显著(P>0.05);河纯苗在网箱养殖的成活率明显高于池塘(P<0.05).  相似文献   
5.
2013年9月15日至2014年2月22日,在自然状态下观察江豚在皖河口活动作为对照组。2014年3月2、11、17、20日购买2龄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等冬片鱼种692 kg,在投食状态下观察江豚在皖河口活动作为试验组。每次在白天整点时刻,采用瞬间扫描法记录10 min内江豚的出水次数和出水位置,作为1个样本。皖河汇流区设置304个网格(50 m×50 m),每头江豚出水1次,在相应网格位置以黑点标注。皖河入口端线中点为圆心,以半径500 m半圆面积为有效观察窗,根据江豚平均游动速度(4.3 km/h),窗内群体之间的时间间隔超过7 min,视为2个独立的群体。结果表明,自然状态下,江豚在皖河口觅食活动主要在支流区和滞留区,9:00、12:00和14:00出现3个活动高峰期;集群规模在1~8头,平均为3.67头。投放活体幼鱼后,江豚在分离区和急流区平均出水次数增多,而滞留区减少;出水次数骤然升高,以后逐渐降低;集群规模在2~10头,均值为5.80头,可见投放鱼饵后江豚集群规模明显增大(P<0.05)。在皖河18次调查的144个样本中,有效观察时间为1400 min,共记录江豚活动87次,累计记录309头(含重复数),分为156个亚群类型,以夫妻型居多(37.10%),家庭型最少(14.67%)。自然状态下,每天观察到江豚约15头,投放鱼苗时观察到约24头,两者差异不明显(P>0.05),但出水平均次数明显增多(P<0.05)。所以在其经常出没的汇流水域投放鱼苗可以减缓施工对江豚捕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暗纹东方tun“脱粘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从患“脱粘病”河tun的体表粘膜及内脏器官中共分离到3株细菌(HT1、HT2、HT3),动物实验显示HT1和HT2 2株细菌为致病菌,HT3株细菌为非致病菌。进一步对HT1和HT2株细菌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抗原性系统鉴定,确定HT1株菌为温和气单胞菌,HT2株菌为假单胞菌,但之2种致病菌在“脱粘病”致病过程中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药敏试验表明:2种致病菌仅对卡那霉素、环丙沙星、诺氟沙星3种抗菌素敏感,而对其它抗菌药物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7.
胭脂鱼误捕与救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95-2000年白暨豚养护场在长江安徽铜陵段的野外考察资料及渔民将误捕的胭脂鱼送至养护场的统计,铜陵江段遭误捕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胭脂鱼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占全年误捕个体数90%;误捕致死率为28%。对受伤个体的救治主要是加强水质监控及选用部分针对性的抗生素药物。  相似文献   
8.
铜陵江段是长江下游长江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aeorientalis)种群数量最集中、密度最大的江段之一。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江豚的资源保护也凸现出诸多问题。综合已有的研究资料和最新的调研结果,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植被人为演替、肆意采挖江砂、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和江湖通道阻隔等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针对性地提出加强部门协同管理、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恢复江湖连通等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于不同时间地点观察加州腔蚓在溴氰菊酯浓度为40mg/kg、20mg/kg、10mg/kg、5mg/kg、2.5mg/kg土壤中的急性中毒症状、异常行为及死亡状况,结果发现:与低浓度相比,高浓度(≥20mg/kg)下蚯蚓环带红肿、粘液分泌、身体翻滚等症状出现的时间较短,不足7min,在浓度为2.5mg/kg时上述症状出现的时间最长,约为60min;蚯蚓中毒翻滚持续时间,在40mg/kg浓度下最短,为233.1min,在2.5-10mg/kg浓下时持续最长,约600min;蚯蚓中毒致死时间,在40mg/kg和5mg/妇浓度下达极值,分别为317.9min和2140min,前者死亡时体重下降9.48%,后者死亡时体重下降近30%。统计分析表明:溴氰菊酯对加州腔蚓的急性毒性效应与中毒时间和农药剂量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长江江豚是目前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濒危物种,每年都有江豚死亡的报道,但绝大多数个体死因不明。本报告以1例野外意外死亡的江豚为研究对象,对其死亡原因进行分析,经实地调查、尸体剖检以及病理观察,最终确定江豚死亡原因为渔网缠身不能出水呼吸溺水而亡。本工作的开展为长江江豚的死因调查提供了借鉴,同时也为最大程度减少江豚死亡,加强长江江豚保护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