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检测木霉菌(Trichoderma sp.)的生物安全性,评价木霉菌应用后对部分生态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常规试验方法,将木霉菌孢子进行种子接菌、土壤接菌、水中接菌,研究木霉菌对瓜类作物生长性状的影响,在水中的存活及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对大白鼠、大白兔的毒性。【结果】大多数木霉菌对甜瓜种子安全,并且能够显著提高种子的出苗率、增加须根数和促进瓜苗生长;绿色木霉菌T23菌株对甜瓜及西瓜根际土壤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群体数量无显著影响;木霉菌孢子在河水、井水、雨水及自来水中均不能萌发,分生孢子在水中存活约12~20 d,厚垣孢子约20~30 d,菌体自行消解;对鱼苗生长没有不良影响;对大鼠的急性经口和经皮毒性均属低毒类,对兔皮肤和兔眼粘膜无刺激性。【结论】与其它微生物农药一样木霉菌无毒、无污染,用于作物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无明显性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鉴定棉花黄萎病菌随机插入突变体的表型特征,构建黄萎病菌遗传转化和功能基因研究的技术平台。【方法】采用农杆菌介导的T-DNA插入和高效TAIL-PCR方法。【结果】获得了2 628个棉花黄萎病菌VD991的T-DNA随机插入的突变体和15个突变体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部分突变体的表型特征和插入位点侧翼序列分析表明,①突变体的菌落形态分为菌丝型、菌核型和中间型3类,菌核型约占7.3%;②在摇瓶培养条件下,突变体产孢高峰在接种后第5—6天,菌核型突变体的产孢能力普遍高于菌丝型;③棉花黄萎病菌VD991可以产生胞外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筛选获得蛋白酶分泌缺失的突变体3个,淀粉酶分泌缺失的突变体1个,果胶酶分泌降低的突变体6个;④菌核型突变体的致病力普遍高于野生型。获得了6个致病力减弱的突变体;⑤突变体侧翼序列与同种的大丽轮枝菌菌株VDLs.17基因组的序列一致性在95%—100%之间,与不同种的黑白轮枝菌VaMs.102序列的一致性为87%—94%。【结论】农杆菌介导的T-DNA随机插入可用于棉花黄萎病菌突变体的构建,突变体微菌核的产生与其产孢能力、致病性存在相关关系。美国大丽轮枝菌菌株VDLs.17基因组可用作黄萎病菌VD991功能基因研究的参考序列。 相似文献
3.
高产纤维素酶木霉REMI突变株的构建与筛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限制性内切酶介导的基因整合技术(REMI)转化T.koningii CICC 40144,共获得23个稳定的突变株。PCR检测结果表明质粒pV2已成功导入突变株中。此外,从已获得的木霉REMI突变株(178个T.atroviride T23的突变株、64个T.koningii T30的突变株和23个T.koningii CICC 40144的突变株)中筛选具有高纤维素酶活性的突变株,其中明显高于出发菌的菌株10余株(TK-2R-3、TK-2R-9、TK-2R-11、TK-2R-14、T30-B3、T30-C7、T23-A2H等)。研究发现出发菌纤维素酶活越高,其突变株纤维素酶活提高幅度越小。筛选获得了1株高产纤维素酶木霉突变株TK-2R-14,其CX酶活达37.6 U·mL-1,比出发菌提高8.05%,FPA酶活达16.9 U·mL-1,比出发菌提高19.01%。 相似文献
4.
滇池沉积物磷的释放以及不同形态磷的贡献 总被引:3,自引:3,他引:24
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以滇池表层新鲜沉积物为材料,研究了水体溶解氧、pH值对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以及沉积物不同形态磷对释放的贡献。结果表明,随着水体pH值的升高,沉积物的释磷量明显增加,湖水碱性条件下的释放量是中性条件的几百倍。与好氧条件相比,厌氧状态促进沉积物中磷的释放。可还原态磷是厌氧条件下磷释放的主要形态,碱性条件下金属氧化物结合态磷对沉积物磷释放的贡献很大。滇池北部沉积物磷以金属氧化物结合态磷、有机磷形式为主,钙结合态磷次之,可还原态和弱吸附态磷含量很少。不同形态磷在沉积物剖面总的变化规律为表层含量大于底层。 相似文献
5.
唐菖蒲干腐病病原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菖蒲干腐病也称唐菖蒲枯萎病是唐菖蒲主要病害之一,病原为尖孢镰刀菌唐菖蒲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gtadioli)。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唐菖蒲干腐病菌在淀粉琼脂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好,该病菌利用的碳源以果糖最好,麦芽糖最差;牛肉膏为菌丝生长最佳氮源,硝酸钾对菌丝生长最差。以酵母浸膏为病菌产孢最佳氮源,氯化铵中产孢最差;在葡萄糖蛋白培养基上产孢最好;最适孢子萌发的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牛肉膏。pH6~8适宜产孢,pH7产孢最好;在4-35℃条件下菌丝均能生长,25~28℃最适合菌丝生长和产孢;黑暗有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孢子萌发的适温20~30℃,最适28℃,相对湿度(RH)在90%-100%均能萌发,在水滴中萌发率最高,RH低于90%孢子不萌发;萌发最适pH4~5,pH5最好,高于pH10孢子不萌发,黑暗条件下对孢子的萌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7.
水稻纹枯病菌毒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11
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在改良的Richard培养基中培养能够产生毒素,培养滤液经离心,灭菌,活性炭粒吸附层析,甲醇洗脱获得粗提纯毒素结晶,生活活性测定表明:该粗毒素对水稻胚根,胚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水稻4叶期幼苗有致萎作用;用电导法测定,10^4ppm的粗毒素引进细胞膜的损伤率达60%左右,该毒素活性比较稳定,经1[^5Pa高压(121度)处理15分钟仍不失其活性,用毒素接种寄主要现出与病原菌侵染类似的症状。 相似文献
8.
玉米小斑病是我国玉米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多发生于我国温暖潮湿的产区,一般造成减产15%~20%,减产严重时甚至无收.为了在生育前期对生育后期发生的小斑病进行有效防治,本文通过平板抑菌、温室和田间接种试验筛选11种化学杀菌剂或木霉菌生防制剂.结果表明:H04木霉菌制剂、甲基托布津、烯酰吗啉-锰锌3种药剂对玉米小斑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均达到80%以上,在温室和田间对玉米小斑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温室和田间条件下研究了木霉菌株H6、D9、C40、SH2303包衣种子诱导玉米抗弯孢叶斑病的效果。研究结果发现,在温室条件下H6、C40、D9、SH2303包衣种子长出的幼苗对于弯孢叶斑病的防效分别为20.69%、53.77%、72.74%、37.52%。田间试验表明:H6可诱导玉米对弯孢叶斑病的防效可达到50%470%。防御酶系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包衣种子后PAL、POD酶活性显著增加,SOD酶活性均无明显变化趋势。因此,木霉诱导寄主抗性效应与寄主PAI。、POD活性增加有关,但与SOD活性没有明显相关性。本研究表明:利用木霉菌剂处理玉米种子可系统诱导玉米幼苗产生对叶斑病的抗性,为深入研究木霉菌诱导玉米系统抗性机制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0.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深绿木霉菌T23遗传转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方法,成功地建立了丝状生防真菌深绿木霉(Trichoderma atroviride)菌株T23的遗传转化体系。并且,通过提高筛选培养基中潮霉素B的浓度和调整农杆菌的培养时间,对转化体系作了进一步的优化。转化效率约为50个突变体/10^7个分生孢子。所有转化子经继代培养5代,潮霉素B抗性筛选后,共得到118个遗传稳定的转化子。随机抽取部分转化子,进行PCR和soutllem blot分子鉴定,结果证实外源的T—DNA已经随机整合到T23的基因组中。通过形态学观察,筛选出3个在产孢量和菌丝体生长速度方面显著不同于野生型菌株T23的转化子。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在深绿木霉菌株T23上的成功运用,将为研究该菌的功能基因组提供强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