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半城市化区域自然景观生态格局优化设计的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半城市化现象是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然阶段,上海半城市化现象具有特殊性和示范性,上海半城市化区域自然景观格局的研究途径是:以上海半城市化区域时空演变的特征和机理探索为基础,以上海半城市化区域生态景观格局优化和生态功能空间重构为目标,综合运用3S技术、土地时空演变模型分析技术、景观动态格局与生态过程关系分析技术和生态格局优化模式设计技术等方法,包括:1、上海半城市化区域空间识别,从结构、变化、景观和体制4个层面确定上海半城市化区域的范围和主要类型;2、上海半城市化区域自然景观时空演变动态及驱动力分析:综合运用土地演变的多个分析模型,探究自然景观时空演变过程和驱动力机制;3、上海半城市化区域自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关系研究:分析上海半城市化空间扩展与自然景观生态过程之间的关系,构建上海半城市化空间拓展的生态机制;4、上海半城市化区域自然景观生态格局优化设计:综合自然景观中各类土地覆被类型的生态功能和社会、经济功能,综合分析各类生态要素,研究样区内的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生态邻里、生态要素配置的类型划分和分析,研究上海半城市化区域自然景观生态格局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2.
城市公园植物群落作为城市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景观美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依据上海城市公园的类型、区位和建成时间选择典型公园作为研究样本,以公园中具代表性的32个植物群落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美景度评判法对其景观美学评价。结果表明:按照SBE平均值排列不同群落类型,从高到低依次是:落叶阔叶林(33.399 5)、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26.837 2)、常绿阔叶林(19.235 1)、针阔混交林(10.169 3)、常绿针叶林(1.028 4)、落叶针叶林(-0.066 9)和竹林类(-9.135 9),然后从上述群落配置模式、外貌和生长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影响植物群落美景度的因子并提出了提高群落美景度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研究了木屑、松针、核鳞、树皮和枯叶5种有机地表覆盖物对城市园林植物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裸地、马尼拉草地及灌木茶梅地覆盖不同的有机物地表覆盖物均能降低土壤的pH值,且不同的有机覆盖物对土壤pH值的影响不一样;裸地、马尼拉草地及灌木茶梅地表覆盖有机物处理后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明显增加;速效氮含量变化则各有差异,马尼拉草地覆盖有机物则能明显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灌木茶梅地覆盖有机物能明显提高铵态氮含量;不同的有机覆盖物对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影响不一样。 相似文献
4.
都市农业旅游业是都市农业产业发展与都市居民旅游需求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旅游业与都市农业的结合是该产业的核心特性,在区域空间上表现为都市农业旅游空间结构.研究首先基于上海市都市农业旅游产业发展与开发模式的现状调研,对其都市农业旅游的产业发展特征进行分析,判别出目前上海市的7大都市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并由此分析都市农业旅游的产业发展对其空间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上海市都市农业旅游呈现出“圈层+组团”的空间结构形态.“圈层”反映了上海市都市农业旅游强度与旅游形式变化规律,“组团”则体现出都市农业旅游点的地区内合作与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上海乡村聚落形态及景观风貌浅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上海乡村聚落以其独特的景观特征,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社会学,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等多个视角,通过对比归类,将上海乡村聚落进行简单的分类,大致分成聚落沿水型,聚落散布型,聚落远水型,水系围合型和湖泊边缘型五种类型.在此基础上,通过聚落与水体的山水关系,聚落内部的结构和尺度,及聚落周边的绿化环境构成三个层次对乡村聚落景观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最终对上海乡村景观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特色进行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6.
郊野公园的研究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郊野公园是世界公园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对我国城乡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广泛查阅文献,对郊野公园的历史演变、概念特征、类型模式和管理体制4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郊野公园经历了理念起源、管理探索与功能转型、注重游憩3个历史发展时期,其特征表现为:近郊区位、以自然和乡村景观为主、保护环境、满足城镇居民郊外游憩需求等.郊野公园按照主要活动设施、主导游憩活动、地貌特征、景观特色和旅游资源五种标准分为24个类型.总结英国和我国香港较为成熟和完善郊野公园管理体系和立法政策,探讨我国城郊森林型、生态林型、环城游憩带型、乡村田园型4种郊野公园模式的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7.
8.
上海城市公园绿地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38
选取了绿地景观构成、景观破碎度、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最小距离指数、景观连接度指数和景观分维数等景观生态学指标对上海市建成区范围内的7个公园进行景观格局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城市公园绿地总体上趋于随机分布,公园平均连接水平较低;公园绿地中平均林地景观面积最大,其次是林灌草综合体景观,草地面积最小;林灌草综合体破碎化程度最高;草地景观次之,林地斑块破碎化程度最低;公园中景观斑块分维数总体较低。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外环线人工植物群落调查--以2000年段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上海市外环线2000年段人工植物群落为对象,应用法瑞学派的典型样地调查法调查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分析各物种的生活力、相对频率和群落的多样性。结果表明,调查样段中共有物种79个,其中乔木层物种数占50.6%、灌木层物种数占30.4%、草本层占19%。乡土树种有50种(63.3%)、外来树种29种(36.7%)。整个调查区域内有6种群落类型,共54个群落。shannon-weiner指数范围0-1.545,优势度为0.152—1,均匀度为9—1。经数据分析,发现人工植物群落存在以下问题:(1)部分乡土植物生活力不佳;(2)部分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相对频度过高;(3)群落结构较单一。据此,提出若干建议、推荐配置较为合理的群落,以期为今后的环线绿化带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分析上海市社区绿地空间分布特征并提出优化策略,作者选取了上海不同建设年代的3个典型城市社区:黄浦瑞金社区、闵行莘城社区和松江方松社区,通过对比分析各社区绿地景观斑块的平均分维数、聚集度指数、破碎度指数、蔓延度指数、连接度指数等景观生态学指数,来研究上海城市社区绿地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瑞金社区、莘城社区和方松社区的破碎化指数分别为0.77、0.45和0.40,瑞金社区的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最高,莘城社区和方松社区的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明显低于瑞金社区。2)瑞金社区、莘城社区和方松社区的蔓延度指数分别为76.16、69.02和66.14,反映出方松社区绿地分布较为均匀。3)瑞金社区、莘城社区和方松社区的连接度指数分别为40.07、53.18和70.61,表明方松社区中各类型绿地斑块间的空间联系较为紧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