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58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完全免费 | 137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997篇 |
出版年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53篇 |
2018年 | 71篇 |
2017年 | 32篇 |
2016年 | 40篇 |
2015年 | 42篇 |
2014年 | 76篇 |
2013年 | 77篇 |
2012年 | 97篇 |
2011年 | 78篇 |
2010年 | 83篇 |
2009年 | 76篇 |
2008年 | 73篇 |
2007年 | 38篇 |
2006年 | 34篇 |
2005年 | 26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5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2.
应用ISSR-PCR对西伯利亚红松19个种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应用简单重复序列区间扩增多态性(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s,ISSR)技术,以引种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红松(Pinus sibirica Du Tour)不同地理分布区的19个种源为材抖,筛选出12个引物,获得总位点数148条,其中多态位点数136条,多态位点比率为91.89%。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种源的平均多态位点比率为26.48%,具有高的遗传多样性(Shannon指数(Ⅰ)平均值为0.1563);种源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流动(Nm为0.2461)和遗传分化(Nei指数平均值为0.1068,Gst平均值为0.3298);种群内的基因多样性占总群体的67.02%,种群间占32.98%。综合UPGMA聚类分析、地理变异规律及生态类型,种源划分结果为:西萨彦-阿尔泰山地生态区种源;东西伯利亚南部高原生态区种源;西西伯利亚平原生态区种源。 相似文献
3.
4.
本文应用1981~2003年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和浙江的48个早稻和30个中稻站点的水稻常规观测及同期的气象观测数据,利用SAS软件建立水稻开花期、乳熟前期和乳熟后期平均最高气温和日降水量与空壳率、秕谷率和千粒重的统计回归关系,分析水稻各生育期气象要素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稻的空壳率随着各个生育期平均最高气温的升高而减小,随着平均日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大;中稻空壳率与开花期的气象要素关系明显,它随着开花期的平均日降水量和平均最高气温的升高而升高;早、中稻秕谷率都随着乳熟后期平均日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平均最高气温的升高而减小;早稻千粒重与乳熟前期和乳熟后期的平均最高气温正相关,与乳熟前期和乳熟后期的平均日降水量负相关。中稻千粒重与乳熟后期的日降水量负相关,与乳熟后期的平均最高气温正相关,其相关性未达到0.05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5.
6.
7.
8.
枸杞海藻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型初探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海藻场是近岸典型生态系统,系统结构特殊,生物资源丰富,能流结构复杂且特征明显。本研究应用生态通道模型(Ecopath),构建枸杞海藻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型,并做简单分析,通过对营养级、各级流量、生产量、系统总特征等方面的分析,结合海藻场自身生态系统特点,初步评估了海藻场生态系统状况,并探讨了其形成机制,得出枸杞海藻场内鱼类平均营养级为3.425,最高营养级为3.628,系统营养级较低。枸杞海藻场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力为每年11 604.00 t/km2,枸杞海藻场生态系统总能量转换效率为12.7%,可以看出枸杞海藻场内初级生产力很高,转换效率也非常高,为藻场内生物资源提供了保障。枸杞海藻场生态系统的P/R比值是1.247,较同海区人工鱼礁生态系统和东海区平均水平更接近1,说明枸杞海藻场生态系统处在比较成熟,相对比较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明确水稻叶色变化的内在生理机制。【方法】采用无氮肥和常规氮肥两个处理的水培试验,测定水稻地上部不同叶位叶片叶色值、叶绿素含量及氮素同化关键酶活性的变化。【结果】在氮饥饿和常规施肥条件下,水稻地上部不同叶位的叶色具有明显的黑黄变化规律。氮饥饿处理剑叶抽出前不同叶位叶片叶色值基本上表现为顶二叶>顶一叶>顶三叶,剑叶抽出后表现为顶一叶>顶二叶>顶三叶。不同叶位叶片GS、GOGAT活性分别在拔节期、剑叶抽出期出现两次高峰,各叶位的叶片GS、GOGAT活性基本表现为顶二叶>顶一叶>顶三叶。不同叶位叶片的GOGAT活性与当周叶片的SPAD值、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a+b)含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常规施肥处理条件下水稻叶色及酶活性在整个生育期变化趋势与氮饥饿处理相似,GS酶活性与酶活性测定一周后的叶色关系非常密切,GOGAT活性与顶三、四叶叶色呈显著负相关,与酶活性测定1周后顶二、顶三叶的叶绿素a含量、2周后顶二、顶三叶的叶绿素(a+b)含量及2周后顶二叶的叶绿素b含量也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水稻叶色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生化代谢过程,水稻不同叶位叶片叶色及氮素同化关键酶GS、GOGAT酶活性均具有明显的高低变化,氮素同化关键酶活性高低与叶绿素的合成及叶色变化具有密切的因果关系,在叶绿素的合成和叶色形成过程中具有一定作用。水稻叶色黑黄变化是一个受内生节奏制约的生物学过程,氮素水平对叶色深浅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不能改变内生黑黄变化节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