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1篇 |
免费 | 132篇 |
国内免费 | 34篇 |
专业分类
农学 | 109篇 |
35篇 | |
综合类 | 131篇 |
农作物 | 68篇 |
畜牧兽医 | 13篇 |
植物保护 | 1篇 |
出版年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23篇 |
2012年 | 22篇 |
2011年 | 23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16篇 |
2008年 | 32篇 |
2007年 | 27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5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2.
3.
[目的]研究不同基因型玉米的气孔数量及形态差异。[方法]以超甜玉米(华威6号)、爆裂玉米(特爆2号)、糯玉米(西星黄糯6号)、高油玉米(高油115)和普通玉米(郑单958)为材料,研究不同品种玉米穗位叶解剖结构的差异。[结果]不同基因型玉米上表皮及下表皮气孔的形态及数量均存在差异,不同基因型玉米的上表皮气孔数均小于下表皮气孔数。[结论]研究结果可为挖掘不同基因型玉米的产量潜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5.
为建立完整、简洁、有效的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分类体系,从大田育性鉴定、育性专效性恢复鉴定、细胞学鉴定和分子水平鉴定四方面对分类方法作了全面总结,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分类体系.同时对体系进行优化,认为大田育性鉴定,细胞学鉴定和PCR分类鉴定是最优化的体系,从而为不同类型的细胞质快速应用、种质鉴定作了理论铺垫,为不同细胞质类型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在消除城乡差别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城乡二元体制仍未从根本上发生改变,二元结构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制度瓶颈.在目前情况下,城乡一体化是消除二元经济结构、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实现城乡之间可持续发展最理想的方式,加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作用已经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各地因地制宜地进行了改革探索,并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很多模式.本文以凤凰镇发展为实例,总结该地区城镇化发展中的经验,探索适合本地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8.
春玉米群体净同化率(NAR)动态变化特征及定量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吉林省桦甸地区春玉米群体NAR动态变化进行系统的试验研究,探讨不同玉米品种、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栽培条件下净同化率(NAR)变化规律。利用归一化方法将最大NAR和播种至成熟天数设为1,以相对NAR(0-1)和相对时间(0-1)为变量建立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净同化率在整个生育期呈\"M\"形双峰曲线,前期峰值出现在拔节期,后期出现在灌浆期,且前期峰值高于后期。对NAR模型进行筛选,变化规律符合4次方数学模型NARR=a+b(TR)+c(TR)2+d(TR)3+e(TR)4;建立春玉米群体相对NAR动态变化数学模型NARR=-0.01+10.54(TR)-39.72(TR)2+52.81(TR)3-23.37(TR)4,r=0.946 1**。利用模型对2006年吉林桦甸的密度试验以及河北廊坊的品密试验进行检验,相关系数分别在0.91~0.93和0.83~0.88之间,均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说明该模型符合东北平原以及黄淮海流域变化规律。净同化率模型的确定可实现作物产量性能方程的数字化、模式化和指标化。 相似文献
9.
不同控释肥用量对玉米生产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研究为四因素三水平试验,以鲁单50为供试品种,比较在氮磷钾比例相等条件下,控释肥料(CRF)用量比例从全量减少到2/3或1/2时对玉米生产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处理产量比CK0增幅15.04%~37.67%,各CRF用量与对照相比产量增幅为1.98%~19.02%,且3类CRF均在2/3用量时产量最高;B(2/3)、A(2/3)、C(1/2)这3个处理的粗脂肪、游离氨基酸及蛋白质总量均明显高于对照,其余与对照含量接近或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玉米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选用耐密型品种,增加种植密度是现在玉米获得高产的主要措施之一。然而,高密度种植加剧了玉米生长空间的压力,导致单株生长受到抑制,单株产量降低。根系作为吸收土壤水分与养分的主要器官,其生长受密植条件抑制。研究夏玉米品种根系特性对密度响应的基因型差异,探明密植条件下耐密型夏玉米根系特性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关系,为耐密型夏玉米品种的根系改良及密植条件下养分与水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试验于2014—2015年在山东农业大学黄淮海区域玉米技术创新中心进行,以耐密型品种郑单958(ZD958)和不耐密型品种鲁单981(LD981)为试验材料,采用土柱栽培与~(15)N标记技术相结合的技术手段,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D1,52 500 plants/hm~2与D2,82 500 plants/hm~2),不同耐密型品种根系性状及氮素吸收利用情况对种植密度的响应。【结果】增加种植密度可显著提高夏玉米籽粒产量,但两品种单株籽粒产量均显著降低。两品种根系生物量、根长、根系表面积、根系活性吸收面积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D1条件下,LD981根系各项指标生育前期高于ZD958,乳熟期后均低于或显著低于ZD958。D2条件下,两品种根系各项指标生育前期差异不显著,而生育后期LD981显著低于ZD958;地上部单株绿叶面积与穗位叶净光合速率受基因型及密度影响,变化趋势与根系一致。两品种根冠质量比受密度增加影响差异不显著,但根冠活性面积比显著降低;增加种植密度两品种单株氮素积累量及氮利用效率显著降低,肥料氮回收率、氮肥偏生产力均显著提高,但肥料氮所占植株氮素积累量的比例不受密度变化影响;D2下ZD958植株肥料氮含量、肥料氮所占比例、肥料氮回收率及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高于LD981。【结论】耐密型品种ZD958根系受密度影响较小,高密度下,能够维持相对较高的根量、根长、根系吸收面积及根系活力,且高值持续期长,生育后期衰老缓慢,保证了植株对氮素吸收,有利于地上部进行光合生产、获得较高籽粒产量;高密度下ZD958籽粒库容较高、库调节能力较强,是其氮利用效率及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高于LD981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