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0篇 |
完全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69篇 |
出版年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1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系统研究ATP处理后转PEPC+PPDK双基因水稻的光合特性,证明ATP是增强转C4基因水稻光合能力的关键因子。【方法】以原种和转PEPC+PPDK双基因水稻为材料,进行了PCR检测,C4光合酶活性的测定。通过ATP处理后,分析了光、温—光合曲线和活性氧代谢有关指标,统计分析了相关的产量构成因素。【结果】原种中虽有全套的C4光合酶,但活性很低。PCR检测出玉米的PEPC和PPDK基因转入普通水稻后,转PEPC+PPDK双基因水稻高表达了C4光合酶活性。在高光和高温条件下,同未施ATP的相比, ATP处理后转PEPC+PPDK双基因水稻光合速率分别提高17%和12%。在光氧化条件下,耐光氧化能力进一步增强,产量提高15%。【结论】ATP处理后,转PEPC+PPDK双基因水稻增强了光合生产力,表明ATP是设计类似C4水稻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氟污染对农作物的影响,以玉米为供试材料,采用砂基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氟(F)对玉米幼苗形态、生物量、光合参数、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力以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低浓度F(≤0.25mmol·L-1)对玉米幼苗生长无明显抑制现象;随着溶液中F浓度的增加,玉米幼苗生长显著受到抑制,叶长、株高生长变慢,叶面积减小;根系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下降;叶片中叶绿素合成受阻,光合速率降低;同时丙二醛(MDA)含量增加;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明显升高,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表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说明氟的存在不利于植物的正常生长,研究结果还为进一步揭示氟污染机理以及氟污染的综合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防治水稻纹枯病药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1
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防治水稻纹枯病药效研究结果表明,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对水稻纹枯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药效随用药量加大而显著上升。其中末次药后14 d 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300 mL/hm2的防效达83.13%,与对照药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450 g/hm2和25%丙环唑乳油450 mL/hm2的防效相当,且安全性较好,可以在生产上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5.
棉花MYB转录因子基因GbMYB5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陆地棉Maxxa BAC文库所获得的一个BAC克隆进行测序分析过程中,发现一个新的MYB类转录因子,为探明其在棉花中的表达模式,采用RT-PCR技术从海岛棉品种H7124中克隆出该基因,命名为GbMYB5(GenBank登录号为:JF820389)。GbMYB5基因全长1 105 bp,编码277个氨基酸。RT-PCR结果表明GbMYB5基因在棉花的茎、叶、蕾、絮和未成熟的种子中均有表达,尤以叶片中的表达水平最高。重金属胁迫可短暂抑制GbMYB5基因表达,但表达量在处理48 h后回升到正常水平。PEG、脱落酸和赤霉酸诱导均可增强GbMYB5基因的表达。另外,构建了含有GbMYB5基因全长的植物过量表达载体,转化烟草。经PCR检测获得目的基因正常表达的转基因烟草9株,为研究该基因的抗逆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不同启动子在转基因烟草中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提高植物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抗性,利用CaMV35S启动子、棉花韧皮部特异启动子PGHNBS、拟南芥韧皮部特异启动子SUC2分别构建了含有不同启动子控制下的烟粉虱内GroEL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Gro-EL、P-PGHNBS-GroEL、P-SUC2-GroEL。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法,获得了一批抗卡那霉素的转化再生烟草植株。RT-PCR结果表明,3个启动子皆驱动GroEL基因在转基因烟草中表达。对转化再生烟草的一次病毒注射侵染结果显示,共有19株抗性烟草植株,其中,转P-GroEL载体的有7株,转P-PGHNBS-GroEL和P-SUC2-GroEL载体的各有6株;2次病毒注射侵染的结果显示,获得7株抗性烟草植株,它们是转P-GroEL载体的1株、转P-PGHNBS-GroEL和P-SUC2-GroEL载体的各3株。2次接种的试验结果表明,PGHNBS和SUC2转基因烟草植株的抗病效果均比CaMV35S转基因植株明显。证明利用韧皮部特异表达GroEL基因可以获得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转基因植物。 相似文献
7.
秦油2号硝酸还原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体外诱导法系统地测定了秦油2号不同部位的硝酸还原酶活性。结果表明:秦油2号硝酸还原酶受底物浓度、诱导时间、pH值、光和温度等因素影响;叶龄和叶位是其活性变化的内在因素;器官之间也存在着酶活性的差异,其大小顺序为根、叶片、叶柄、茎;硝酸还原酶活性具有季节性的变化。秦油2号的硝酸还原酶活性高于中油821,间接表明秦油2号品种耐肥性强,氮素利用率高。 相似文献
8.
双季早稻田两种飞虱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2
采用盆柏法系统地研究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双季早稻田中的混合发生情况,结果表明;在1995年1996年连续两年中,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田间的混合种群数量均呈现出明显的连续性和重叠性。在早稻田的整个生育期中,白背飞虱单一种群数量占绝对优势,伴随水稻生育期的变化,其相对数量略有下降,普查也是如此,药剂防治能推迟白背飞虱的出现时期,但对两者的发生数量和早稻产量结构却不产生影响,文中讨论了稻飞虱自然种数数量变 相似文献
9.
双季晚稻田两种飞虱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单季稻和双季稻混作的安庆地区,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晚稻田间的种群数量消长趋势基本相同的有1995年和1997年,混合种群数量达最大的日期都是在10月上旬,且以褐飞虱为优势种群。1996年的混合虫量高峰期出现在9月5日,比1995年和1997年提前1个月。这与白背飞虱种群数量在前期突增,后期下降过快有关。 相似文献
10.
粳籼稻亚种苗期叶片荧光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测定了粳籼稻亚种苗期连体倒二叶的叶绿素荧光,结果表明:水稻叶片的原初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φPSⅡ)、光化学猝灭(qP)、非光化学猝灭(qN)的日变化与光强有关密切的联系,同时也与所用材料本身的耐光抑制能力有关。在苗期,粳稻02428的耐光抑制作用明显强于籼稻龙特浦B,籼稻9311的耐光抑制作用也强于粳稻9908,从而得出粳稻02428、籼稻9311在苗期有很好的耐光抑制的特性。上述结果为水稻高产、稳产育种以及鉴定耐光抑制种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