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1.
缓释型保水剂对油菜生长和土壤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土壤中水分缺乏,肥料过度使用的问题,从减少养分损失,提高养分利用率出发,对施用缓释型保水剂、保水剂、常规肥料下油菜生长状况和土壤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缓释型保水剂为植株提供适宜的水分条件和营养条件,促进了作物生长;缓释型保水剂具有保水和持水性能,同时改善了土壤物理性状,使土壤孔隙数量增加,降低土壤容重;缓释型保水剂具有持续供应养分的作用,施用缓释型保水剂后土壤中速效氮素养分增加,能持续释放养分.土壤剖面中硝态氮淋失的也较少,有一定的保肥作用. 相似文献
2.
3.
4.
5.
耕作层不仅影响耕地的质量水平还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基础.目前,国内建设占用耕地时耕作层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一部分原因是耕作层保护的技术不完善,而表土剥离是保护耕作层的一个有效措施.因此,该文针对耕作层在剥离后储存期间的土壤进行培肥技术研究,通过设置3个试验小区,进行表土培肥试验,研究培肥后剥离土壤的有机质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3个试验小区的4个处理中,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添加培肥均是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对于长时间的堆放,猪粪培肥效果最好;其次是秸秆培肥,秸秆加菌肥效果最差.对于丘陵和山地试验小区,猪粪培肥效果最好;在平原试验小区,秸秆和猪粪均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6.
7.
研究了安徽省分布面积较大的6种类型的土壤磷素形态及其含量。结果表明;磷素形态以无机形态为主,耕作层的速效磷同于心土层,速效磷同无机中的Ca2-P及有机磷中活性有机磷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下蜀黄土母质发育的4种粘盘黄褐土6个土壤的水分特性,结果表明,死黄土、马肝土持水量最高,其次为黄白土,白土持水量最低,土壤的持水量与其粘粒关系密切。马肝土、黄白土的土壤水分有效性较高,供水性能较好,抗旱性能较强;死黄土、白土的土壤水分有效性较低,供水性能较差,抗旱性能较弱。土壤的有效水含量及供水性能与土壤有机质、结构状况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研究砷在粘盘黄褐土上的形态分布特征及粘盘黄褐土、红壤(高肥力、低肥力)、水稻土中AEC与土壤砷形态的关系,探讨砷对青菜(矮脚黄)的生物学效应。结果表明,外源砷浓度高时土壤砷形态以固定态砷为主,外源砷浓度低时以活性态砷为主,尤以交换态砷为主;施入紫云英土壤砷的活性增强;土壤AEC与活性砷含量呈线性正相关。土壤砷浓度〈40mg/kg时对青菜(矮脚黄)生长有刺激作用,土壤砷浓度〉40mg/kg时青菜(矮 相似文献
10.
外来种的繁殖体压力因可调控其他入侵影响因素(如外来种特性)而备受入侵生态学家的关注。前人研究指出剂量-响应曲线能够定量分析繁殖体数量对入侵潜力的影响,但关于该曲线形状的认识尚未统一。利用土壤微宇宙,比较了初始接种量为103(PP3)、105(PP5)、107(PP7)和109 CFU·g-1(PP9)的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进入土壤3 和42 d后的存活量,并对初始接种量和存活量之间关系进行拟合,试图探清地下部微生物入侵的剂量-响应曲线状况。研究发现,不同接种量处理外来R. solanacearum接入土壤3 d后的存活量差异显著(P<0.05),从大到小依次为PP9、PP7、PP5和PP3,初始接种量和存活量之间拟合的剂量-响应曲线为指数型;而外来Ralstonia solanacearum接入土壤42 d后,除了初始接种量为109 CFU·g-1处理的存活量稍高外,其余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此时的剂量-响应曲线呈直线型(斜率约为0)。结果表明,外来病原菌入侵土壤时的剂量-响应关系会随其进入土壤时间的延长而改变,前期为指数型,后期转为直线型,这说明外来R. solanacearum在红壤中的入侵潜力在入侵前期随繁殖体数量增加而呈指数增长,在入侵后期不受繁殖体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