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湖泊蟹、鱼健康养殖模式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生态型蟹、鱼网围混养模式。1.原理 以养殖区内水草的再生量作为可供养殖鱼类摄取的最大饲料量指标,来确定草鱼种的投放数量,使养殖区在4-10月期间水草覆盖率保持在65%的水平。在11月至翌年3月期间恢复至95%,以保持养殖区内植被正常覆盖率。 相似文献
2.
大银鱼Protosalanx hyalocranius (Abbott)是我国名贵经济鱼类,被农业部定为重点移植推广品种。近年来国内各内陆水域纷纷开展大银鱼鱼卵的移植,不少湖泊、水库均移植成功并取得了极高的经济效益。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对大银鱼鱼苗的批量培育及鱼苗运输进行了专项研究,至1996年3月,该项目组已成功地获得批量培育大银鱼鱼苗100万尾,并通过对受精卵、苗的离心分离、模 相似文献
3.
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长江下游铜鱼(Coreius heterodon)20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检测,从4O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9个对每个铜鱼的DNA进行扩增。结果表明,19个引物共检测到95条清晰且重复性好的条带,分子量在100~1500 bp之间,其中多态位点为30个,占31.58%;群体的Shannon多样性值为0.1940;个体间最大遗传距离为0.0976,最小遗传距离为0.0003。通过与其他鱼类的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结果比较可初步判断,长江下游铜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低。由于没有以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资料,因此不能评判过度捕捞和自然环境的破坏等因素对铜鱼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4.
5.
研究蠡湖渔业资源的种群组成结构特点,了解蠡湖渔业资源多样性的变化规律.2007年7-12月问,在蠡湖设置了10个采样点,通过采样调查,分析了蠡湖渔业资源种类和优势种以及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调查期间,青梢红鲌和湖鲚是各个监测站点的优势品种;各个站点生物多样Shannon-Wiener指数介于2~3之间,依此判定蠡湖渔业资源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属于正常水平.生物多样性具有季节性,7、8月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其它月份有明显差异,而各个监测站点间没有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水产种质资源地理信息系统是为了实现水产种质资源数据共享而开发的一个C/S模式共享平台。采用VB+MapX的二次开发方式,实现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互相查询、数据管理以及报表输出等功能,另外还绘制了水产物种地理的分布图和水系分布图。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工程建设之前铁黄沙水域浮游生物群落的结构及水质状况,2011年6月对该河段13个监测点进行浮游生物的调查.结果表明:铁黄沙水域浮游植物共有5门28属36种,浮游动物包括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共有22种.铁黄沙水域不同断面浮游生物种类组成的不同,但整体看来,浮游植物组成以硅藻为主,浮游动物以轮虫为主.浮游生物量和密度在各个样点波动较大,从断面上表现为铁黄沙断面高于上游和下游断面,这是由于在各个样点种类组成和水文环境等差别造成的.根据所测数据对浮游生物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进行计算,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为1.84 ~2.80,平均为2.33,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动范围为0.74~0.97,平均为0.91;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指数在1.24 ~2.10之间变动,平均为1.76,Pielou均匀度指数在0.456 ~0.813之间变动,平均为0.680.综合判定常熟铁黄沙河段浮游生物群落结构较为稳定,水质属于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8.
9.
长江江苏江段刀鲚的研究进展(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刀鲚为洄游性鱼类,每年2~3月成熟的个体,成群由海入江,沿江而上进行生殖洄游。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地理位置优越,流域面积辽阔,具有饵料丰富、生物种类繁多等得天独厚的条件,构成了渔业资源赖以生长、繁衍、生息、所需的饵料、温度、空间等优良自然水域生态环境。笔者以长江江苏江段刀鲚捕捞日志的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库、统计软件和GIS软件科学形象的表达长江刀鲚江苏江段的分析结果。结果表明:2008年到2011年,江苏江段的刀鲚捕捞船只数和作业天数基本稳定,而单船捕捞量和经济收益波动范围比较大,尤其2010年单船捕捞量和经济收益有了大幅度提升。本研究旨在了解长江刀鲚的资源变动、产量变化、生物学概况等,为长江刀鲚的合理捕捞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