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数控车床加工精度受车床精度,编程精度,伺服精度,插补精度所影响。此外,加工材料,控制水平,制造流程、安装以及检测也对精度有不小的影响。本文就此展开分析,并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寒温带森林凋落物在非生长季的分解及养分释放特征,可为寒温带地区森林养分循环及森林生产力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寒温带地区4种典型森林(白桦林、山杨林、兴安落叶松林和樟子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埋袋法进行分解试验,分析秋季、冬季和春季冻融期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动态变化.[结果]秋季是非生长季凋落物质量损失... 相似文献
3.
提出一种高压气动比例减压阀,该阀由比例电磁铁控制的二位三通型滑阀式先导阀和活塞提升式主阀组成,通过压力传感器和控制器构成闭环电反馈控制,最高工作压力为31.5 MPa。该阀虽然存在少量先导耗气,但保证了压力调整的快速性和稳定性,克服了先导泄漏对减压阀的影响,避免了先导阀意外结冰的发生。在介绍结构及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减压阀的特点,利用AMESim建立了考虑气源压力和负载流量波动的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阀在气源压力缓慢下降且负载流量大范围波动的情况下能实现稳定的压力输出,在不改变控制参数的前提下,当气源压力为31.5 MPa时输出压力可在1~30 MPa范围内稳定;先导阀预开口形式对压力精度影响较小,但应避免正开口以减少气体浪费;先导阀环形间隙高度控制在10μm左右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4.
探讨我国寒温带地区不同树种不同径级根系分解及碳、氮养分释放特征,为了解我国寒温带地区乔木树种根系分解和碳、氮养分循环提供科学参考。 在2020年8月—2021年8月采用网袋分解法,连续1年对我国大兴安岭地区主要乔木树种白桦、山杨、兴安落叶松和樟子松的(细根(≤ 2 mm)、中根(2 ~ 5 mm)和粗根(5 ~ 10 mm))的分解速率及碳、氮元素动态进行研究。 (1)分解1年后,白桦、山杨、兴安落叶松和樟子松各径级根系年分解率分别波动在(29.75% ~ 39.92%)、(33.90% ~ 39.45%)、(22.08% ~ 28.80%)和(22.62% ~ 33.75%)之间,且不同径级间根系分解率表现为细根 > 中根 > 粗根,白桦和山杨高于兴安落叶松和樟子松,且分解初期(0 ~ 61 d)分解速率较高,243 ~ 365 d分解速率较低。(2)利用Olson指数衰减模型计算各树种根系年分解系数k发现:同一树种根系年分解系数均随直径增大而减小,白桦细根分解系数最高,为0.508 5。同一径级不同树种间,白桦和山杨根系年分解系数显著高于兴安落叶松和樟子松,且樟子松中根和粗根年分解系数仅为山杨的50%左右。(3)不同分解时期,4个树种各径级根系碳和氮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释放或富集,碳和氮释放率均在分解初期(0 ~ 61 d)表现为最大,碳释放率在分解243 ~ 273 d时较小,分解304 ~ 365 d时氮富集较多。分解1年时间,4个树种各径级根系均表现为碳和氮的释放,释放率分别在(18.68% ~ 34.21%)和(14.90% ~ 28.92%)之间,且白桦和山杨碳和氮的释放率高于兴安落叶松和樟子松,细根碳释放率最大,而中根和粗根氮释放率相对较高。 不同树种、不同径级根系在不同分解时期分解速率及碳、氮养分释放率存在较大差异,白桦和山杨分解速率及碳、氮释放率均高于兴安落叶松和樟子松。 相似文献
5.
大豆胞囊线虫是影响大豆产量的重要线虫,为了获得更多防治该线虫的真菌资源,在室内测定了生防菌D1、D7和A1孢子悬浮液对卵的寄生作用和发酵液的杀线虫活性。结果表明:孢子悬浮液处理12 d后,3株生防菌对大豆胞囊线虫卵的寄生率分别为68.83%、81.33%和79.50%。发酵液处理14 d后, 3株生防菌1×发酵液对卵孵化的抑制率分别为70.00%、77.78%和68.89%。3株生防菌发酵液处理3 d后,对二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0.01%、86.74%和80.03%。通过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树分析,将菌株D1、D7和A1分别鉴定为曲霉属(Aspergillus sp.)、烟曲霉(A.fumigatus)和寄生曲霉(A.parasiticus)。 相似文献
6.
在寒温带多年冻土区大兴安岭地区的黑龙江省漠河试验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森林类型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林、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林、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山杨(Populus davidiana)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埋袋法,将4种树木3个径级(d)的根系(细根(d≤2 mm)、中根(2 mm相似文献
7.
探究多年冻土区白桦次生林蒸腾特征对影响因子的响应,为准确评估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水文效应提供科学参考。运用热扩散式探针法,从2021年5—9月对多年冻土区的白桦树干液流进行监测,并同步观测影响因子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整个观测期,白桦次生林蒸腾表现出明显的小时、日、月变化。(1)白桦次生林小时蒸腾特征表现为优势木>中等木>被压木,蒸腾动态在晴天呈单峰曲线,在雨天呈双峰曲线。日尺度上,白桦次生林蒸腾平均值为1.47 mm/d,且最大值出现在7月。在整个观测期,林分蒸腾表现出明显的月变化,即7月>6月>8月>9月>5月,分别为65.08,62.43,54.27,22.92,19.84 mm;(2)林分累计蒸腾量共计224.54 mm,占同期降雨量的32.41%,其中优势木为林分蒸腾的主要贡献者,占林分总蒸腾量的62.64%;(3)在小时尺度上,林分蒸腾量主要受大气温度和饱和水汽压差所影响;日尺度上,林分蒸腾与潜在蒸散、空气温度、太阳辐射、饱和水汽压差、叶面积指数以及土壤温度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空气相对湿度极显著负相关(p<0.01);...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一种玉米种子细菌性病原菌,采用平板划线分离法对玉米种子胚芽组织和玉米幼苗心叶组织进行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根据柯赫氏法则对其致病性进行测定;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抑菌圈法测定其对5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从种子胚芽组织和幼苗心叶生长点组织中分离纯化获得2株培养性状一致的菌株,经柯赫氏法则验证2株菌株是引起玉米矮化皱缩、生长点组织坏死、心叶缺失等症状的病原菌。序列比对结果显示,2株菌株与分散泛菌(Pantoea dispersa)的同源性达到100%,结合菌落形态特性和生理生化特征,将菌株鉴定为Pantoea dispersa。皿内抑菌试验结果表明,0.3%四霉素水剂和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对菌株YM-001的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670.84 μg/mL和920.99 μg/mL。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明确陇西县黄芪白粉病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五点取样法,对陇西县6个乡镇黄芪白粉病的发生进行调查,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鉴定病原,并对黄芪白粉菌分生孢子在不同温度、pH值、光照及碳源条件下的萌发率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2018年陇西县黄芪平均发病率为31.17%,平均病情指数为18.08.经形态特征观测和rDNA-ITS序列对比,将陇西县黄芪白粉病病原菌鉴定为子囊菌门黄芪白粉菌(Erysiphe astragali);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范围为6~8.不同碳源对分生孢子萌发效果影响不明显.光照条件下分生孢子萌发较好,黑暗条件下萌发率较差.【结论】通过对陇西县黄芪白粉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测定,在7月~9月上旬,当地气温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易导致白粉病大面积发生和蔓延.在防治白粉病时,应选择白粉病始发期开始防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经过文献整理和分析,发现把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优秀代表的楚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有助于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均衡跨文化交际能力,符合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